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蘋果「軟」了,更好賣了

蘋果「軟」了,更好賣了

轉載請聯繫出處

雖然 WWDC 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蘋果的話題討論度永不退減。

WWDC 發布的內容,差評君已經給差友們詳細介紹過了(傳送門),那麼關於軟體更新背後的邏輯,其實更值得深究。。。

「軟 」 了,是故意的

前一段時間,2018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 WWDC 開幕。

非常特殊,今年的 WWDC 「 只和軟體相關 」,這讓國內眾多媒體直呼「 蘋果徹底軟了 」。更有人說,「 蘋果失去創新力啦!」, 「 這屆不行啊。。。」

蘋果真的要完么?當然不。

華爾街是聰明的,就在會後,蘋果股價應聲上漲,今天更是達到市值的歷史最高紀錄。由於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這也順便成為了目前人類上市公司的最高市值。

到底是什麼切中了華爾街的點?當然是,軟體。

可別忘記了兩年前。2016 年,蘋果那個慘痛的春天。

2016 年 4 月末,蘋果發布當年第一季度財報。結果讓世界震驚。這個全球創新力最強的公司,在業績取得連續 13 年的增長後,第一次出現下坡。

財報顯示,公司幾乎所有指標均大跌,全面 Miss 掉所有 Goal。和 2015 年同期相比,公司總營收降低 13%,而最引以為豪的 iPhone 銷售量也同比下降 16%。

華爾街大失所望。第二天,蘋果股價應聲下跌 8%,市值蒸發 460 億美元。Tim Cook 迎來接管 CEO 以後的最艱難時刻。企業不行,員工先慌。直到今天,我都清晰地記得,那段時間幫很多 Apple 的員工內推了我司。

好在,Tim 沒慌。清醒的他,在公司各項業務報表裡苦苦找尋,企圖發現幸運的蛛絲馬跡。最終,他找到了。在公司全線業務下跌時,有一項營收格外亮眼:Services。

這項名為 Services( 服務 )的業務,涵蓋了包括蘋果 App Store,iCloud 在內的所有軟體服務。Services 類營收,在其他業務全線下跌的情況下,同比增長高達 20%,創下 59.9 億美元記錄。

59.9 億多麼?多。同期的 Facebook 財報,全公司上下也僅僅創下了 53.8 億美元營收。蘋果一項業務的營收,等於一個全球頂級互聯網公司。

另一方面,雖然 iPhone 的營收依然是公司盈利的最大佔比,但是 iPhone 的增長,已經到頂了。

數據說明了一切。縱觀十年的 iPhone 全球年銷量,在 2015 年達到頂峰之後就 「 萎 」 了。2016 年和 17 年,均沒能實現繼續增長。同時個人台式機時代早已經過去,希望顯然不能寄託於 Mac。

於是,在努力保持和提高 iPhone 盈利能力之外,Tim 也賭上了 「 軟體 」 —— 這個最強的增長發力點。

此後,蘋果的股價兩年間一路「 逆風翻盤 」。而 Services 類業務也不負眾望地「 向陽而生 」

2017 年底,Services 項取得了 18% 的全公司最快業務增長率,達到 71.7 億美元。Tim 開心地向世界預計:2020 年底,包含公司幾乎全線軟體業務在內的 Services 類別,目標實現營收翻倍。

2018 年,就在上個月,蘋果公布一季度財報,Services 更是取得了 31% 的驚人增長率。軟體產品的優勢,在一個硬體公司里體現得淋漓盡致:邊際收益高、迭代快速、增長迅猛。

WWDC 和蘋果軟體的主邏輯

這次 WWDC 2018,蘋果全面注重軟體升級,一口氣發布了 8000 多個軟體更新。看似繁雜,但是在這背後,透露出了蘋果軟體產品的全生態布局策略。

那就是:以蘋果為樞紐,聯結開發者和最終用戶。有了這條邏輯後,WWDC 上這一切看似雜亂的軟體更新,就更加清晰明了、有跡可循了。

先從蘋果自身說起。蘋果本身軟體的更新主題,都脫離不開 「 企業正直 」。這個線,拉動著 iOS12 更新的重要邏輯。

2018 年初,蘋果深陷 「 故意讓系統變慢 」 的電池醜聞,中美消協全面約談,企業 「 誠信正直 」 強烈受損。於是,今年 iOS12 的第一項重大更新就是:系統性能顯著提升,且支持蘋果老舊設備。

「 變慢風波 」 尚未平息,今年早些時候,持有蘋果 20 億美金股票的兩大基金( 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 and Jana Partners )施壓蘋果,要求科技企業著手應對 「 手機成癮 」 問題,尤其對於青少年。於是,就有了 iOS12 的另一個重大更新:App 使用時間詳細統計,和防沉迷系統。

今年 4 月起,「 隱私 」 成為全球科技界最大熱點,Facebook 深陷 「 劍橋分析 」 事件,歐盟 GDPR 隱私協議生效。於是,iOS12 的又一重大更新,便是隱私保護:取消開發者對隱私的多項許可權,賦予用戶限制隱私數據傳輸的權利。

再來看 「 開發者 」 端,主題就是 「 開發者體驗 」。身為矽谷一線的 iOS 工程師,參與世界用戶最多的 iOS App 開發的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

在新 Mac OS Mojave 推出黑色主題時,全場的開發者發出一陣歡呼聲。因為,黑色是碼農的情懷色。其實黑底增強了屏幕對比度,讓整個代碼指令清晰易讀。這也讓 xCode 和其他編譯器風格統一,尤其適合全棧開發。

不僅這種 「 表面功夫 」,蘋果還向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包( Kit )。昨天,包括我在內,全球的蘋果開發者們都收到了一封官方 email —— 重點推薦開發工具的更新。我發現,最大亮點的在於三塊:ARKit2,Core ML2,和 UIKit 的 Mac OS 兼容。

增強現實工具 ARKit2 的亮點在於:多用戶合作和數據統一。蘋果推出了一個統一的 3D 文件格式:usdz,這一點的成就,堪比秦始皇的 「 車同軌 」。這讓跨 App 間的 3D 數據傳輸成為了可能。

Core ML2 是蘋果給開發者提供的機器學習開發工具。在過去,為完成預測,開發者需要自己搭建本地模型,或將數據傳到伺服器跑模型,又慢又麻煩。Core ML2 提供了眾多機器學習演算法和模型,並支持調用本地 GPU 運算,又快又簡單,完全解放了碼農。

MacOS 上開始支持 UIKit,則是另一個解放碼農的亮點。UIKit 是 iOS 上的 UI 開發包,可是 MacOS 之前是不支持的。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同樣功能的代碼,要在 Mac 和 iOS 上寫兩遍。為了快速開發,很多企業的 Mac 版 App,其實就是一套 H5 而已,體驗很差。現在好了,直接移植 iOS App 即可獲得原生 Mac App。

蘋果深知,正是這些開發者創造了無數的創意 App,才讓 iPhone 站穩腳跟。「 伺候 」 好了這些開發者,是一切的基礎。這就是 「 開發者體驗 」 成為主題的原因。

最後,再來看看人們討論最多的,「 用戶 」 端體驗。蘋果打造用戶端產品的主線思路是:按照三大使用場景 - 工作、娛樂和生活 - 分別發力。

MacOS 上的大部分更新,都可以歸結於 「 工作 」 場景下的生產力提升。Mac 用戶,除了碼農最多以外,設計師、攝影師和剪輯師等視覺工作者也是最主力群體。因為需要大量和圖片打交道,光是支持大圖片的快速操作一項更新,估計就能讓各大美劇的剪輯周期有效縮短了吧。更別提蘋果最新的桌面圖標管理、錄屏截圖、電腦手機聯動功能了。

包括 「 社交 」 在內的 「 娛樂 」 場景下,則囊括的更多。像 AR 的多人遊戲,多人 facetime,3D 表情,還有 Apple Watch 的多人運動記錄 PK 和對講機。可見,把產品變得 「 更有趣 」,這個方向上的發力點。

「 生活 」 場景下,蘋果力求讓用戶的生活更加便捷。於是便有了智能相冊搜索、Siri 的 Shortcut( 智能執行一系列指令 )、通知摺疊和一鍵刪除、新勿擾模式、AR 空間尺子,和更多健康和智能家居功能。

足夠好的答卷

「 開發者 + 蘋果 + 用戶 」,這便是蘋果本次 WWDC 軟體生態更新的內部邏輯。面面俱到,這也使得這次 WWDC,成為軟體更新和布局最為完整的一屆。蘋果能交出這樣一張答卷,並且把采分點都涉及到了,這本身就足以讓華爾街微微一笑。

別忘了,蘋果是一家很有個性的硬體企業。他的文化,真的和矽谷的軟體公司不符。當年,喬布斯以神一般的存在,定義了整個公司文化:強烈的中心化、保密化,各職能部門分離。這在一切向硬體看齊的時代非常管用。

但做好軟體就不行了。軟體,尤其需要各個部門間充分自主的交流,更需要從下而上的主動創意。比如 Google,跨部門交流豐富,且沒有溝通障礙。今天,我們能在 WWDC 的舞台上看到各軟體部門的 Leader 輪番上台,並且推出很多跨產品的大合作項目,真的非常難得。可見,蘋果在公司內部管理和文化上,做了多少我們看不到的努力。

「 可這,確實沒啥顛覆式創新啊 」,是的。但不可否認,蘋果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著。

這已經足以讓華爾街滿意。因為他們深知 「 隨機漫步的傻瓜 」 的道理,也就是顛覆式的成功大部分靠的是運氣,再等到一次 iPhone 級的創新已經很難。畢竟,整個硬體世界也都沒啥顛覆式創新,與其做些 「 山寨電子貨幣 」 般的神奇對賭,理智一點反倒來得實在:蘋果 「 軟 」 了,卻賣的更好了,賺錢就行。

參考資料:

https://www.cnbc.com/2017/01/31/tim-cook-on-apple-earnings-call-double-services-revenue-by-2020.html

https://www.cnbc.com/2016/04/27/street-slashes-apple-price-targets-after-earnings-disappointment.html

https://www.cnbc.com/2018/05/01/apple-earnings-software-and-services-revenue.html

https://qz.com/674049/the-second-largest-part-of-apples-revenue-now-comes-from-something-called-services/

http://money.cnn.com/2018/01/08/investing/apple-investor-pressure-children/index.html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6306/global-apple-iphone-sales-since-fiscal-year-2007/

「 真不用你替他操心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差評 的精彩文章:

蘋果,你怎麼了蘋果?
很多枯燥的字元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TAG: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