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了躲避人類,野生動物變成了夜貓子

為了躲避人類,野生動物變成了夜貓子

為了避免與人類接觸,越來越多的哺乳動物正在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性,將生物鐘改為夜間活動白天睡覺。


最新的研究調查了全世界62個不同物種後指出,當周圍存在人類活動時,動物在夜晚活躍的時間更多,白天活動的時間更少。


為了躲避人類,野生動物變成了夜貓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動物在覓食和尋找巢穴時可能會出現問題,並對其他物種產生連鎖性的反應。


「雖然早已經證實人類活動會對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造成災難性的損害,但我們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在更為微妙方面很難被檢測和量化。」環境生物學家凱特林·蓋納說。


團隊分析了從過往76項研究中獲取的詳細數據信息,這些研究使用遠程相機,GPS跟蹤器和無線電通訊工具等儀器,通過直接觀測收集動物習性的信息。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如果某動物經常與人類接觸,那它夜晚的活動時間將增加1.36倍,所以如果一隻動物平時一晚上有50%的時間處於活躍狀態,那麼與人類接觸一段時間後,活躍時間將平均增加到68%。

在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中,模式都是相同的;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人為干擾,從建造住宅到騎山地自行車,結果也都是一樣的。


考慮到野生動物對我們登山遠足這種無威脅的非致命性活動做出的反應,竟然和對我們打獵時做出的反應基本類似,它們似乎真的很害怕人類。


舉個例子,尼泊爾老虎寧願花更多的時間在夜間行動,以避免白天在同一條路上遇到人類。從農業到旅遊,我們正在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即使我們自身毫無察覺。


似乎很清楚,本研究中涉及的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在附近有人類時,感到應該給予我們更大的空間。我們不知道是這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長期影響。


首席研究員賈斯汀·布拉斯勒斯說:「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野生動物正在學會躲避人類的事實可以被看作是野生動物在日益擁擠的星球上與人類共存的一條出路。然而,動物的生活模式已經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化——很難相信我們可以直接粗暴地將它們塞進夜生活中,並期望它們一切良好,繁衍昌盛。」

據研究人員稱,負面影響可能包括覓食行為中斷,動物性狀與新的夜間習慣不匹配,非人類的食肉動物更容易受傷以及競爭加劇。


後續的調查需要更多的數據。就目前而言,我們知道,即使是各種頻繁的人類活動,也能將動物推向黑暗。研究背後的團隊表示,在未來的保護計劃中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將給人類主導視角的野生動物研究領域開闢新的方向。」蓋納說,「我們還需要了解更多,弄清改變習性對野生動物種群管理、物種間的相互作用、甚至是人類進化所產生的影響。」


該研究已發表在Science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現在知道第二大腦怎麼控制拉屎的過程了
煎蛋摸魚大賽: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