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夏至已至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夏至已至

六月剛剛過半,夏至便已來臨。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所以在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二候蟬始鳴

雄性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

氣候特點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風暑坐台,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已至

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暾傾諸茶

新雨山頭荔枝熟,紅雲幾萬重

夏至避暑北池

唐 · 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圖片、文案來源於網路

整理、編輯:陳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體育大學 的精彩文章:

端午——仲夏之語

TAG:北京體育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