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樅陽民間故事 章必偕軼事

樅陽民間故事 章必偕軼事

樅陽民間故事 章必偕軼事

引子

老桐城的樅陽東鄉,自古民風彪悍,崇文尚武,尤其民間長期「東鄉武術」的流傳,養成了東鄉人爭強好鬥的耿直個性。

東鄉地處長江北岸,內河縱橫交錯,皆與長江相通。雖然自然資源豐富,有魚米之鄉之美譽,但在當年落後的農耕社會,旱澇難保收,人們幾乎都在靠天吃飯。正因為如此,大都聚族而居的東鄉人,在民權制度不健全的封建時代,各家族之間,也常為家族利益或一些田間地頭的小事,互不相讓,甚至大動干戈。當然,打架,只能作為手段,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來 ,或請民間第三方介入,或呈政府職能部門出面調停。既然如此,各個族群之間,不光需要精於武技能動手打仗的好漢,更需要的是,有上檯面「舌戰」智慧的才學者。

湴湖章氏必偕公,諱印,號鑫齋,生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卒於清咸豐十年(1860),樅陽西灣人(現屬老洲鎮桃源村)。必偕公是當年湴湖章氏族群里,舉足輕重的人物,歷任老桐城縣參議員,鄉保,家族首事。【首事,乃家族主事之人,是選於家族裡有才學的智者,德高望重的長者,對家族有特殊貢獻者,才能擔當此任,平時能為家族處理一些諸如鄰里糾紛的事情,故在東鄉民間亦稱之「問事的」。】

據說,必偕公自幼聰穎過人,天資不凡,思維敏捷,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少時就讀於家族湴湖堂私塾,詩詞歌賦書,樣樣精通。他的出名始於少年時代,是因為湴湖章氏與另一個家族之間的一場訟事。【因為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真實故事,為了避免文字敘述帶來故事裡家族後人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下作者將用「某」字代替其姓氏。----作者注】

《湴湖章氏宗譜.章必偕傳略》

1.牽牛事件

在樅陽境內,橫埠河流域曾分前河與後河兩個不同的流向,後河在橫埠鎮孫家崗與茶亭之間分流於湴湖,在湴湖東岸橫山磯一帶,乃湴湖章氏祖居之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湴湖章氏先祖,臨水築廬,捕魚為生。在湖岸旁有小土山,叫桃花山(據《湴湖章氏宗譜》記載,曰桃凹山,乃湴湖章氏祖墳山)。此山章某兩大家族為所有權之爭,經常鬧得不可開交。

話說某年開春季節,章家有人上山放牛,遇某家幾個壯漢阻攔,由於當時勢單力薄,章家放牛人不但被打,而且連牛也被某家人強制牽走了。這場「牽牛糾紛」很快上升到武裝械鬥的「族群事件」。當時某家在東鄉也是大家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兩個家族幾次開戰交手,不分上下,難說輸贏,雙方只好休戰。因為時值春耕生產之際,急需耕牛,章家不得不召集家族各堂號首事,共聚湴湖章氏祠堂,商謀良策,以應對某家挑釁,討回耕牛。

正在修建中的湴湖章氏祠堂

2.初出茅廬

當年在祠堂讀書的章必偕,年僅十六歲,還不具備上廳堂與前輩們討論家族大事的資格,只有遞茶倒水的份。當他看到各位首事,個個眉頭緊鎖絞盡腦汁而又無計可施時,竟在各首事面前,用茶水在八仙桌上寫下「兵不厭詐瞞天過海」八個字,引起大家一片嘩然。有首事問他:「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字的含義,可你有何高招去運用呢?」

這時章必偕不慌不忙地回答:「給我幾個跑腿的人,我就敢用!」

各首事看著這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都說:「願聞其詳!」

「自古兵家打仗,善戰者不言戰!所謂止戈為武,能戰方能止戰!」只見章必偕毫無怯色,胸有成竹,言辭滔滔:「兵書雲,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某家人丁較之我家,十之比五,兩之比一,且人才濟濟,朝有高官,若要硬敵必輸無疑;而我章家也是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屢出武將高官,也是號震天下名響朝野,族望堂號分支遍及全國,自古天下無二章,此次可呼籲、可號召天下同姓,以造聲勢,壯我士氣,屆時定是仗未開打,已贏三分!」

此番分析,高談闊論,有理有據,令人折服。各首事嘖嘖稱奇後,便交具體事宜由章必偕操辦。

章必偕很快著手安排。他先叫人每天早上到附近各鎮茶館喝茶聊天,放話出去說章家已經向各地同姓借兵,與某家決一死戰只待時日,大有魚死網破之決心;接著,指派身強力壯者數人,每天去周邊一鎮,購得草鞋一百雙,不待別人問何故,但直說是打仗需要;再過數日,又差人上街,買得麻繩數擔,並交代盡可揚言,買繩是專捆某家人之用。

章必偕用此「瞞天過海」之戰術,還真的達到了「煙霧彈」的效果,早有好事者,將街頭巷尾流傳章家「借兵」一事,傳到某家耳里,某家當然也知道章家實力,寧信其有,不敢大意再造次,鬧得兩敗俱傷。直至某家叫人傳話說,願意退還耕牛,而關於桃花山歸屬問題,兩家都同意,可訟於桐城縣府仲裁。

站在橫山眺望湴湖

3.改「搡」為「護」

話說章某兩大家族,通過一番文來武去較量,「牽牛事件」得以平息,但就桃花山歸屬問題,還是懸而未決。某家已經暗裡通知家族裡在朝為官的自家人,串通桐城縣令,並一紙訴狀,條條款款細說章家獨霸桃花山之罪。消息傳來,章家上下一片慌亂,知道某家多儒生,盡在朝中為官 ,官場官官相護 ,對薄公堂,那肯定是凶多吉少,毫無勝訴可言。

章家為此次應訴,只得再次召集家族各堂號首事,共商對策。當時所作答辯狀,就是章必偕的老師、湴湖章氏首事仁壽公主筆。

話說某日黃昏時分,章必偕見先生搖著紙扇,踱步祠堂門外,一副愁眉不展,憂心忡忡之樣 ,便偷偷鑽進先生書房,果然見到先生書桌上放有墨跡未乾的紙筆。章必偕仔細端詳,竟拿筆在答辯狀上,模仿先生筆跡,將先生正在斟酌推敲的一個字修改了,然後從後門偷偷溜走,不想正與挑水的伙夫,在門口撞個滿懷。章必偕心想這下壞了,在封建禮教中,學生隨便修改老師文章,那是大逆不道的行徑,是要接受家法懲罰的,章必偕越想越怕,嚇得連夜趕回西灣的家中,躲在哥哥家的糧倉里,還再三向哥哥嫂嫂打招呼:「今晚如果有轎子上門,就說我在家,如果有壯漢帶繩索上門,就說我未曾回家。」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先生回書房看到被人修改一字,一拍大腿,驚呼:「一字千金,一字千金啊!不知是何人所為?」當廚師說是章必偕進過書房,很快就離開,先生不由激動得老淚縱橫:「章家後繼有人也!趕快備轎去請章必偕!」原來章必偕將先生所作的答辯狀中,在敘述打架過程時,「搡」字改作「護(護,繁體)」字,從字面上理解,「搡」有主動出擊之意,而「護」則為一種被動自衛的本能反應了,這一字之改,在訴訟用詞中,還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4.巧辯公堂

章家再次決定由年僅十六歲的章必偕,為桃花山所有權爭議,代理章氏家族上桐城見官。動身那天,家族首事備酒菜為他送行,並問他需要多少助手。章必偕說:「我一個人足矣,見官磕頭久跪,尚需黃煙兩斤分綁在兩膝蓋即可。」

一聲「威武」鳴堂威,縣官端坐大堂之上,左右並列十八張太師椅,皆是某家大小官員儒生,(以前文人好手持紙扇,在民間稱作「十八把紙扇」)。只見章必偕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嘴掛冷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走上大堂,呈上答辯狀,不言語,不下跪,正對縣官。

縣官大怒,一拍驚堂木,厲聲喊道:「大膽毛孩,見本官為何不跪?」

「老爺罵得好!今日見官,是為章某兩家之事,為何獨叫我一人下跪?」章必偕面不改色,從容應答:「古話說,一個鑼鼓打不響,兩個鑼鼓響叮噹,來此對薄公堂,兩家都應平起平坐,某家人都坐太師椅上,小民站著本就無公平可見了,老爺明斷,要跪也是張某兩家同時下跪!」

縣官一時語塞,只得示意那些官職比自己還大的某家「十八把紙扇」們,與章必偕同時跪下。但縣官心裡窩火,心想著小毛孩還很詭辯,給你點下馬威:「桃花山本屬某家,你章家有何憑據據為己有?還屢次爭鬥傷人?」

章必偕大聲答道:「此山自古屬我章家祖墳山,有祖墳石碑為證!老爺可差人調查,看山上可有某家任何證據?某家居心不良,與我爭奪,實乃仗家族人多勢眾,欺我章家世代隱忍,為人忠厚,才飛揚撥扈於鄉里!」

章必偕一語中的,縣官無言以對,又不敢當場得罪某家在場眾人,轉念一想,話鋒一轉,和顏悅色了許多:「你堂堂東鄉章氏,為何只派你一個小孩來此?某家人才濟濟,能人輩出,此一時彼一時,你還是不爭為好!」

「老爺此言差矣!」章必偕說道:「古有晏子使楚,今有必偕見官,見老爺是說理的,又不是打架,有理能說天下,我一人足矣!」

這時某家「十八把紙扇」們忍不住了,有人指著章必偕厲聲說道:「我某家世代為官,已是樹大根深,硬如磐石,你不要自不量力,以卵擊石了!」

章必偕呵呵一笑道:「就是知道某家樹大根深,所以我準備左手拿斧,右手拿鍬,先修樹葉枝幹,再將大樹連根拔起;你是磐石,我就是雞蛋,糊也要糊個面目皆非體無完膚!」

縣官見章必偕對答如流,巧言詭辯,一時也毫無辦法定案,又不得不折服於其據理力爭。見某家「十八把紙扇」們,個個書生之軀,跪得叫苦不迭,痛苦不堪。而章必偕早作準備,有黃煙綁腿,仍然若無其事。只好退堂後,與某家協商,說章家有此能人,不要為了一塊墳山,弄得不好,恐影響某家在朝為官的仕途。事已至此,某家商議,還是還山與章家了事。

當已完事,章必偕仍跪大堂不起,縣官忙問何故,只見他聲淚俱下:「老爺青天,了斷此案,還我桃花山,某家人心裡不服,我還是必死無疑,既如此,我寧死老爺廳堂,不死大街小巷!」

縣官聽懂,差人出門暗查。果然某家已在各巷道渡口布下殺手,見此情形,縣官憐其詭辯之才,只得用自己的轎子送他上船,派差人一路護送到家。

5.流芳鄉里

章必偕此次匹馬單槍,到桐城見官勝訴,一舉成名。由於當時歷史和社會的局限性,未能繼續讀書趕考,謀取功名,但他的文韜武略,滿腹經綸,深得當時的桐城知縣史丙榮的賞識與信任。據《湴湖章氏宗譜.卷十六》中的人物傳略記載,道光年間,白盪湖下游水患頻發,知縣授命於章必偕,主事修築天定圩堤壩。公臨危受命,兢兢業業的「經之營之,盡美盡善」地完成了任務。後又輔助知縣籌備資金,規劃章程,在湯溝創辦了豐樂書院,造福鄉梓,使得在東鄉「沾一官之德澤,興百代之文風」。

必偕公「性靈而不掘」,不僅謀略過人,辦事能力強,而且為人宅心仁厚。時年逢東鄉有圩口潰破,家園盡毀,「人皆菜色,公憐之,鬻家產,賑鄉鄰,不惜傾囊,頌聲載道!」另據譜載,在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義軍(因洪秀全廣西起兵,一路東進,常年征戰,以致於義軍們不修邊幅,披頭散髮,故在樅陽東鄉民間稱之為長毛子),一時猖獗,常襲擾鄉民,「勢迫侵境,老幼駭然」。然必偕公曰:「勿懼也,吾有定策在!」公運籌帷幄,設防布局,並請武師,練義勇,傳授章氏家傳武技,武裝捍衛家鄉,常使長毛子們聞風而糜。而「東里得以安堵無虞者,僉(眾人)曰:微公之力不及至此!」

章公必偕,乃吾族先賢,自幼便常聞老人口耳相傳公生前之佳話,如雷貫耳。今作故事一篇以記之。

《皖桐湴湖章氏宗譜.卷十六.人物傳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鄉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東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