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幾十萬人都投降了,只有他仍舊在堅守,結果被自己人所殺

當幾十萬人都投降了,只有他仍舊在堅守,結果被自己人所殺

數十萬的敵軍壓迫邊境,而自己的國君對此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朝堂上的大臣也置若罔聞,尸位素餐,如果是一個懦弱且毫無廉恥之心的官員,他恐怕都不用思索,就跑到敵軍的主帥面前投誠,為其牽馬執鞭,以求一時的平安了吧!然而,總會有些人做出不同的抉擇。

公元915年,當時為後梁貞明元年,後梁的皇帝朱友貞即大皇帝位才不久,但卻渴望快速解決國內對自己的質疑,於是把利刃指向了魏博六州,試圖分割他們,以此將盤踞在地方上的豪強一網打盡——魏博六州自唐朝起就有一隻強大的軍隊,在其巔峰時期可以本土之力單挑契丹而不落下風。這一「削藩」的舉動自然引起魏博方面的強烈反應,他們毅然決然地投入了新近崛起的晉國一方,希望可以憑藉晉國的實力維繫自己百年來「半獨立」的狀態。

晉國滿心歡喜,但是後梁方面自然好不樂意,於是地上的猛虎遇上水中的蛟龍,一場激烈的龍爭虎鬥自此拉開序幕。

先是晉國接收魏博六州,梁軍不敵,只能退卻。之後梁國的皇帝憤怒不已,命令手下的強將王彥章等人進犯晉國的老巢太原,可惜兵力不足又只能無功而返。而同一時間,晉王李存勖在得了魏博六州之後尤不滿足,乘勢向東進發,攻城略地,敵人望風披靡,一連拿下幾十座城池。

而這時,故事的主人公張源德才姍姍來遲,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他的印記——他官職不高,只是貝州的鎮守,跟他差不多大小地位的刺史們,或者棄城而逃,棄百姓於不顧,或者以城進獻,用自己人的鮮血博一時富貴。而他,默默無聞的他,選擇了堅守城池,以報君恩,以保百姓,古人云:「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大抵就是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當時,形式大概可以算是十分危險了。黃河以北,山東以西,地方千里的土地都插遍了晉國的軍旗,只有貝州的城牆上還飄揚著「梁」字,只有張德源領下的數千百姓還在苦苦掙扎,這樣危急的時刻以前也有過——安史之亂時,張巡鎮守的睢陽便是如此,安慶緒派兵包圍方圓千里這唯一的一座唐城,大小四百餘戰仍未攻克。

不知道,張德源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堅守著,是為了榮華富貴?那就應該即刻投降,為梁國賣命顯然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是為了忠君報國?其實他也不是沒有投降的經歷,年輕的時候就向敵人投降過好幾次,不知道他的忠君心能有多強烈。那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其實這個問題當時城中的百姓也很疑惑,只是因為張德源的權威而不敢發問。

堡壘常常是從內部攻破的,一些人開始畏懼了,他們擔心晉軍總有一天會攻破城池,於是要求張德源投降——歷史上總是如此,手下的人逼迫長官投降,屆時手下之人得其利,而長官則承受罵名。張德源一口拒絕,然後就是他們惱羞成怒,殺害了他。

貝州城最後還是投降了,曾經那個執著的人,屍體可能正泡在臭水溝里,然而,不久之後,投降的人都去黃泉路上相陪了——晉軍沒有信守諾言,他們一放下武器就被屠戮殆盡。也不知道是不是張德源早已知曉了他們的德性,所以選擇了堅守。

可能,一點點為人臣子的操守,一絲絲保境安民的責任心,讓張德源得以青史留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風云:他看不起劉備,躲了他一輩子,最後還是難逃劉備的掌心
袁天罡的預言為何如此靈驗,野史中那些有趣的關於武則天的故事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