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雄?奸臣?——曹操的本來面目(下)

英雄?奸臣?——曹操的本來面目(下)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絕對是醜化了曹操的人格,但我們認為抹黑曹操的人決不只羅氏一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幕後推手應是毛宗崗,藉由他的評點潤飾,把文本中貶抑曹操的成分加強,為了達到維護「正統」的目的,毛氏可謂不遺餘力。

毛氏於《讀三國志法》曾言:「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魏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鑒》之誤也」。以正統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為正也。」因此,在《三國演義》里被醜化最嚴重的當然就是曹操了,如下所述:

曹操既脫華容之難,行至谷口,回顧所隨軍兵,止有二十七騎。……操忽仰天大慟。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中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須整頓軍馬復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羅貫中著,毛宗崗批:《第50回》,《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著本》。)

由上文可知,曹操兵敗之時,懷念過去足智多謀的郭嘉不幸早死,不禁淚如雨下。但是,這種真情流露的表現,到了毛宗崗的手裡,他為了維護王統,所以必須要抹黑曹操,批評曹魏。他怎麼可能會讓曹操身上體現出來這種正面的人格特徵?於是他從評點中著手。他認為曹操這裡的哭像棒子打人一樣會傷人,其目的就是讓這些謀士汗顏,他說:「不謂奸雄眼淚,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梃仗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愛。」(第50回回評)又,「哭死的與活的看,奸甚」(第50回夾批)毛氏認為曹操的哭都是虛情假意的表演,沒有帶一點感情,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且讓我們回到文本中郭嘉死時的情景來探討:

操到易州時,郭嘉已死數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眾官曰:「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羅貫中著,毛宗崗批:《第33回》,《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著本》。)

對此,毛宗崗亦言:「此哭郭嘉是真哭。」(第33回夾批)在這裡毛氏就認為曹操哭郭嘉是真情的表現,為什麼到後來,曹操赤壁兵敗時,憶起郭嘉早死而大哭,就是虛偽的行為呢?這就是毛氏矛盾的地方。他為了將曹操「妖魔化」,無所不用其極,就算曹操當時赤壁兵敗哭郭嘉帶有心機,但是從上文可知,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不能磨滅的,難道曹操於赤壁兵敗哭郭嘉之時,完全一點都沒有感情,都是虛偽奸詐的做作嗎?關於這一點,相信毛氏也不能自圓其說,可見毛氏為了醜化曹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馬寶記,朱雨生:《英雄與奸雄─《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學內涵》(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1994年第4期)

毛宗崗的這些點評,無疑是使曹操定型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後的戲曲舞台競相把曹操固定為「白臉」而使之臉譜化,漸漸由正面歷史人物演變為舞台反面角色,這已離開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既然曹操並非小說所描繪的那樣陰險狡詐,殘暴不仁。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對歷史的進程又有什麼貢獻呢?

(一)扶助漢室

《三國演義》用了不少篇幅與情節,描寫「奸雄」曹操種種劣行,其中最「奸」之處是其僭越篡逆。然而,據《武帝紀》註記載,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下了一個《讓縣自明本志令》,其內容是敘述自己輾轉征戰的經歷及許多內心活動,表明自己守義為國,並無背叛漢室之心,他死後,無論妻妾改嫁到哪裡,都希望她們能為他說明其心跡。曹操又在令中說,自己不能放棄兵權,因為他「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這是「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

魯迅先生說:「﹙曹操﹚立法是很嚴的,因為當大亂之後,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亂,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皇稱帝!』,這句話他倒沒有說謊。」(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魯迅引用曹操的話,就出自《讓縣自明本志令》。他說曹操「沒有說謊」,亦即真話實話之意。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個性情中人,並不如小說和戲曲描寫的那麼狡詐。事實上,說曹操「篡漢」並不符合史實。因為動搖漢室統治的不是曹操,而是黃巾起義。除了黃巾起義這個導致東漢政權崩潰的外部因素外,其崩潰的內部因素則是「亂自上作」,皇帝昏庸,戚宦專政,桓靈二帝就是政治腐敗的代名詞,故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曹操不但沒有篡漢,反而延續了漢祚。漢。漢少帝、漢獻帝在董卓等人手裡,東奔西跑,四處流離。且不說權力、生活甚至生命均朝不保夕。曹操迎獻帝至許昌後,獻帝雖然仍只有天子之名,而無天子之實,但他還是平平安安地做了二十幾年皇帝。而且,這樣做對國家,對人民也有好處。當時群雄割據,互相攻伐,誰都想消滅對方。獨霸天下。曹操迎獻帝至許昌,將他置於自己有力的保護之下,雖然使獻帝變成了傀儡,但卻使獻帝在動亂時期免除了被廢黜、被殺害的危險,保留了這樣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徵,使不少割據者的野心和行為都受到遏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控制割據分裂局面的惡性發展,加速國家統一的步伐。無可否認,曹操是權臣,這是漢末政局造成的結果,但這不能說曹操篡漢。其實,漢室已經無權可篡,它已經號令不動任何一方諸侯了。拿漢末的政局來說,除了曹操集團以外,已經找不出任何一個忠於漢室的政治集團了,所謂「興復漢室」,不過是蜀漢集團的策略性口號而已,縱使劉備或劉禪真的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也不會把皇位讓給漢獻帝;拿同時代的周瑜、諸葛亮來說,他們只忠於他們的主公,而非漢獻帝。因此,單單說曹操「篡漢」是不公道的

(二)平定戰亂,恢復經濟

三國時代曾經出現了不少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都對歷史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而曹操所作的貢獻則最大。曹操在漢末軍閥大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抑制豪強,實行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改變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慘像,推動社會發展,值得肯定。《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肯定的︰「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里,稱曹操為「哲人」,說他「以雄武之資,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可見這位曠世英主對曹操也是推崇備至的。若然沒有曹操,恐怕當時中國北方仍會長期處於群雄割據的局面,經濟和民生也會長期凋弊。

(三)提倡文藝

曹操是個文武雙全的豪傑,他擅長草書,精於圍棋,特別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短哥行》、《觀滄海》等作品,都是難得的不朽詩篇。沈德潛在《古詩源》箋注中說:「有吞吐宇宙氣象」,「寫得蒼勁蕭瑟,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

由此可見,曹操是一位卓有成就,影響當世,澤及未來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操十分重視文化,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下令郡國興建學校,縣滿三百戶,置校官;同時提倡文學藝術創作,獎勵有才華的文士。由於曹操惜才,獎勵文學,在他和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周圍,聚集了不少才華出眾的文士,形成一支以「建安七子」為骨幹的鄴下文學集團。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俊才雲蒸」的建安文學時期。在曹操的指導下,建安文學繼承和發揚了《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創造了一種「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建安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當然,曹操並非聖人,也做了很多為人詬病的事。最受人非議的是曹操嫉忌賢才的性格,陳壽在《三國志·魏書·崔琰傳》也說: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樓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另外,諸如文人楊修、醫師華佗等人,也被他所殺,可見曹操忌才的一面。無疑,這是曹操的缺點,但在天下大亂的三國時代,其它君主如劉備也曾殺彭羕,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指責曹操,而忽略其它軍閥。

曹操另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嗜殺成性,以下是《後漢書·陶謙傳》所載: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虙、睢陽、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

但是,根據郭沫若的研究,這件事很有可能是由吳國人故意抹黑曹操的,(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曹操論集》頁54,香港:三聯書店,1979))故此不甚可信。即使確有其事,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筆者認為,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不是篡漢,而是扶漢。雖然曹操也有很多缺點,有著很多受人非議的地方,但正如黃仁宇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與浪漫主義》一文中實事求是地評價曹操說:「《三國志》里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總括而言,筆者認為曹操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善人,但也不是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大奸大惡之徒。他是一個立體的歷史人物,而且是一個功大於過的歷史人物。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