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現代女作家丁玲的一生

中國現代女作家丁玲的一生

丁玲(1904-1986),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

1927年開始發表小說《夢珂》,接著創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記》、《蘆葦》、《水》、《母親》等。1936年到達陝北,抗戰時發表了《在醫院裡》、《我在霞村的時候》等小說。

1948年寫成反應中國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有丁玲文集。

一、初登文壇

丁玲初登文壇便成為傑出的作家。

一.小說處女作《夢珂》

1927年12月,在上海出版的權威刊物《小說月報》,用頭條位置刊登了丁玲的短片小說《夢珂》。

這是丁玲的處女作。主持《小說月報》的葉聖陶先生等,從自發來搞中選中了它。此前,報刊上沒有出現過丁玲這個姓名。

《夢珂》出現的意義:

從政治上言,偉人毛澤東說過: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丁玲寫《夢珂》的時代背景:

正直「五四」運動時期,1925年7月22日,魯迅寫了《彷徨》中的最後一篇《論睜了眼看》一文中,就說:「中國人向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藝術來,有這藝術,更令中國人更深地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己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前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將!」「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正是在魯迅的這種急切的呼喚之下,丁玲寫了《夢珂》。其實是1927年秋天。她住在北京漢花園一家公寓里,和丈夫胡也頻在一起。她後來回顧說:「我那時候的思想正是混亂的時候,有著極端的反叛情緒,盲目地傾向社會革命,但因為小資產階級的幻想,有疏遠了革命的隊伍,走入孤獨的憤懣、掙扎和痛苦。」「在這一個時期中,中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在南方如火如荼,而我們卻蟄居北京,無所事事。也頻日夜轉近了他的詩,我呢,只拿著煩悶打發每一個日子。」

《孟軻》寫成之後,她把它寄給了上海的《小說月報》。

丁玲沒有重蹈小說創作探求「人生究竟是什麼」的熟路,鑽到「美」(自然)和「愛」(心心相印的了解)的窠臼或母親的懷抱中去尋求溫暖——既溫暖自己又溫暖世界。也沒有讓「鄉愁」來主宰自己的頭腦和筆,去回憶「父親的花園」以創造「鄉土文學」。她寫青年和愛情。

主人公孟軻

主人公孟軻是個妙齡少女。退休賦閑的父親視她這個孤女為掌上明珠,把她從山區的家鄉送到上海的姑姨家裡上中學,見世面。她面對的生活情境中,沒有包辦婚姻的苦惱,也沒有忍飢受寒的的痛苦,她的矛盾來自社會,先是所上學校的紅鼻子教員在畫室里公開辱罵受雇的女模特兒,激起了孟軻的極大憤怒,她仗義,拉著哭個不停的女模特兒跑出學校便不再去該校去受課。寄在姑媽家裡雖然談不上有寄人籬下的凄楚,也沒有吃飯穿衣的困窘,但是,表哥和雅南就(孟軻在家讀小學時的同窗)的騷擾卻讓孟軻難以忍受!表哥既在外面同一個不明不白的妓女似的女人胡混,又不斷地向孟軻獻殷勤、表愛意,還和雅南一起謀劃,比賽著誰先佔有她孟軻。兒雅南,在追求楊小小姐的同時,居然還給孟軻寫了一封肉麻的求愛信,把孟軻視為「一個已同她定過情的風騷女人」,「她沒有比這更傷心的了」。所謂戀愛和婚姻的自由,在男人那裡,只不過是把女人當著玩物,當著洩慾的對象而已。這種污穢的生活環境,逼得孟軻給姑媽留了一封告別信,她已經下了決心,「必須開始她的遊盪生涯!」

何處是孟軻的安身之地:

偌大的一個上海,偌大的一個中國,何處才是少女孟軻安身立命之所呢?

孟軻遊盪到了上海的「圓月劇社」。此前,她曾經想過重回姑媽家,也想過向姑媽借錢度日,但是,「氣質的自尊」鼓勵她去遊盪,去自謀生路。不去「圓月劇社」有去哪裡呢?「要她去為人名服務,辦學校、興工廠,她哪有這樣大的才力?」「未必能犧牲自己去做那病院看護,整天同病人傷者去溫存,她哪來這種能耐呵!難道為了自己喜歡小孩去做一個保姆,但不敢去嘗試那下人的待遇,同一些油臉的廚子,獰笑的聽差,偷東西的僕婦們在一塊……」孟軻在此時此境,簡直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物。

二、成為作家以前的丁玲

一)顯赫,但早已破敗的官宦世家

丁玲的祖先四代為官,其祖父蔣定禮1861年被清廷錄為拔貢,後又考中舉人,先後擔任過貴州省普安廳同知。1876年,他任貴州省鄉試內簾監考官,接著又被任命為貴州省鹽運事務負責人。傳說安福蔣家是當時全國七家半大財主中的那個半家,還是李自成的後裔。丁玲出生前的前25年,她祖父病死於貴州官邸,運回家鄉安葬,其墓前竟赫然矗立起華表。這位老先生病逝時,丁玲的父親蔣寶黔只有3歲多。他的兩個哥哥都是紈絝子弟,既無創業之志,也沒有守誠的心思和本事。臨澧蔣家敗落便不可收拾。

丁玲出生不久,其父去日本留學。由於體弱多病和經濟力量不足,更因為缺少遠大志向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只讀了一年便返歸故里。他終日交遊,樂騎好施,不問家務。他是個聰明人,在延醫看病的長時期中,竟也略通起醫術來了,並且在家鄉開起了一爿小小的藥店。他給患者治病,常常連藥費也不收,即使記在賬簿上,他也不去討債。1908年5月間,他因病去世,給丁玲的母親留下的是3歲半的幼女,還有一個胎兒,外便是誰也說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累累欠債。他的靈柩停在屋裡的時候,連安葬的日子都都尚未確定,那些債主便不約而同上門討債,成群結夥,賴著不走,既要酒飯款待,又要好鴉片過癮。丁玲的母親怎麼也想不到,家境竟敗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只剩下20多擔稻田了!

(二)中學生丁玲

1918年暑假,丁玲報考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預科班。學校設在桃源縣城,是免費的。但是就,學生入校時都須交納10塊銀元保證金,待畢業時發還。丁玲的母親把丁玲送到桃園,給學校女管理員一枚金戒指,囑請她在丁玲考取之後,如果她這個做娘的未匯錢來,就賣掉戒指交保證金。丁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女管理員把代交保證金剩下的3塊多銀元交給丁玲,教導她不要亂花錢,你母親的生活艱難著呢。丁玲小心翼翼地把這錢放在小木箱里,用洗換的衣服壓著。寒假回家時,只用了其中的幾角錢買小貨輪的船票。

(三)到北京求學,但近乎流浪

1924年暑假,丁玲回到常德看望母親。此前,她已經寫信給在北京的周敦祜和王佩瓊等人,告訴她們看望母親之後就上北京去,繼續上學。

丁玲在北京,除了舊友王佩瓊和周敦祜外,她結識了譚幕愚和曹孟君等新朋友。這些人對她特別好,使丁玲覺得自己成了友誼的嬌子,有時甚至懷疑這些人為什麼要這麼好地待他。她一面補習數理化課程,準備報考正規大學,偶爾也去北大旁聽文學課;一面恢復練習畫畫,還曾報考美術學校,未被錄取。又到一個畫家私人辦的畫室去學習素描,瓶瓶罐罐,維納斯半身石膏像等等,也都照著畫過。

1925年春天,一個從法國回來的勤工儉學者教丁玲學法文,他勸丁玲去法國,並許諾丁玲:只要弄到200元旅費,到了巴黎,他可以幫助找個職業。丁玲貿然同意。可朋友們一致反對:此人的歷史、人品,大家都不知道,跟著他去,前途渺茫,萬淪落異國,語言不通,又不認識別的人,實在危險得很!母親來信也不同意丁玲去冒這個險。不久,丁玲從廣告上得知:一個在香港等地經商的人徵求秘書,工資雖然不多,但可以免費去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地,丁玲有動心了。朋友們的反對更加堅決和激烈:此人可能是個騙子,或許還是個人販子!丁玲不相信情況會如此糟糕,自己是個有文化有思想的人,能讓騙了、賣了嗎?母親來信又堅決反對去當這個秘書!丁玲只得作罷,陷入了空前的苦悶之中:應當做一番事業呀!老是像眼前這樣,自己將何以為生?讓母親那點微薄的工薪,供自己長期在外無所事事,豈不等於流浪嗎?不,決不能這樣!一定要自己養活自己!

1925年四月間,丁玲鼓起勇氣給魯迅寫了一封信,這是她第一次使用了「丁玲」二字作姓名。收不到魯迅的回信,這是為什麼?丁玲更加苦惱起來。魯迅在4月30日的日記中載:「得丁玲信」,「有鱗來」。原來事情就誤在這個「有鱗」那裡。荊有鱗是《京報》副刊的一個編輯,他對魯迅說:從字跡上看,這丁玲的來信,是沈從文化名寫的。而魯迅,對於沈從文雖然肯定他「文章亦較為能做者」,但厭惡冒用女人之名給他寫信,故不作復。

收不到魯迅先生的回信,還有別的人可以幫助丁玲嗎?瞿秋白倒是也在北京,冬天還到補習學校來找過丁玲(未遇著),但是,因為劍虹的早殤,丁玲對他的怨氣還沒有消呢。找施存統嗎?聽說他已經離開北京了。這時候,劍虹的父親王勃山先生,在北京參加完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要丁玲和他一道回湖南。丁玲在北京無所事事,快有一年未見到母親了。自己那兩次選擇職業,還讓母親懸著心呢。於是,丁玲跟著王勃山先生南歸了。

(三)和胡也頻同居,結識沈從文

在母親面前,丁玲是慚愧的,她覺得自己是一個戰敗的勇士,歸林的倦鳥,極想重新鼓起雙翅,飛越萬水千山!可是,她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她身在母親身邊,可她那顆心啊,仍舊彷徨於高山峽谷之間,奔騰在洶湧的大海和溫柔的湖水之上。丁玲能彈琵琶,儘管不那麼熟練,但是,古琴一曲,《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都難於訴出她滿腔的抑鬱和憂傷!正在這時候,萍水相逢的胡也頻突然來訪。

19243年暑假,丁玲剛到北京住在西城辟才衚衕一個補學校的時候,結識了新朋友曹孟君。曹女士那時正和左恭談戀愛,左帶胡也頻到這所補習學校,胡也頻對丁玲一見傾心。也頻的出生和所受的教育跟丁玲大不相同。但是,在初戀中,丁玲很快就發現也頻的「勇猛、熱烈、執拗、樂觀和貧窮」,是很有意思的,她說過:也頻的這些特點「都驚異了我,雖說我還覺得他有些簡單,有些蒙昧,有些稚嫩,但卻是少有的人,有著最完美品質的人。他還是一塊毫未經過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華的燒料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麼地方去了。」

丁玲和胡也頻在湖南母親身邊過完暑假回到北京。朋友們一見他兩,便說他們同居了。丁玲覺得有口難辯,同居就同居吧,於是他們就在鄉山碧雲寺下面一個村子租房住下,靠母親的接濟,有時也靠典當和借債度日。

中秋節那天,丁玲和也頻去看望早在5月間便到了鄉山慈幼院謀事的沈從文處。可是,沈從文卻不在住處。他們只好留紙條相告。沈從文雖是丁玲的老鄉,但丁玲認識他卻是通過胡也頻。

(四)對馮雪峰一見鍾情

丁玲和胡也頻在香山只住了三個月來,便搬到城裡的漢花園----一幢與北京大學紅樓只隔一條小河的公寓小樓上的租房住下。在那裡,也頻的朋友王三辛給丁玲引薦馮雪峰來交丁玲學日語。丁玲得知馮雪峰是共產黨員,受組織委派來到北京做地下工作。對他,丁玲喜出望外,刮目以視,而且一見鍾情!雪峰交丁玲日文所用教材是日本評論家升曙夢的著作:《新俄羅斯論述》,丁玲聽著聽著,完全忘了學日文,她覺得雪峰所講的,不是遙遠的俄羅斯,而是自己的祖國,他在抒發自己的胸臆!她相信眼前這位日文老師,就是追求曙光,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奮鬥者。他們彼此都深深地愛著對方,丁玲的眼神瞞不過馮雪峰是,馮雪峰的心思也躲不過丁玲那雙又大又圓、明澈有神的眼睛是!

丁玲對馮雪峰一見鍾情的愛,不可避免地給胡也頻帶來巨大的痛苦。

三、創作的危機和轉機

(一)創作危機出現的原因

出現危機的原因很簡單,這就是丁玲仍然陷在苦悶之中。這苦悶雖然是時代的產物,但個人的色彩很濃。丁玲說過,當時她和胡也頻都「希望革命,可是我們還有躊躇。總以為自己自由地寫作,比跑到某一個集體里去,更好一些我們並沒有想著要參加什麼,要回到上海。我們只是換了一個地方,仍然寂寞地寫文章。」這裡所說的「某一個集體」,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隊伍。

(二)清算創作,實現轉機

實現創作轉機,即讓自己的創作跨到革命的軌道上去,首先和關鍵的條件是什麼?丁玲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就是清算以前的全部創作。這個問題,她在創作《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的時候,得到了初步的解決。當然,丁玲從來就不曾有過放棄創作的念頭。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是丁玲實現創作轉機的第二篇小說,專門描寫革命青年和不革命的漂亮女子戀愛和同居生活,頗有一點同「革命就不能戀愛」、「戀愛就不能革命」的創作公式唱反調的味道。

四、「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中堅力量

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斗》

潘漢年和馮雪峰走了以後不久,中共中央負責人張聞天約丁玲到兆豐公園面談,他告訴丁玲:黨組織決定留她在上海,繼續從事左翼文學運動。不久,馮雪峰代表黨的組織同丁玲談話,他說:現在有的人很紅,太暴露,不好出來公開工作。而丁玲則不太紅,更可以團結一些黨外的人。「左聯」的刊物《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和《文化鬥爭》以及《巴爾底山》等,都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了,眼下,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再辦一個刊物,公開的,叫《北斗》;「左聯」必須有自己的刊物啊!黨組織決定:丁玲當《北斗》的主編。

丁玲接受了這項任務。但丁玲受命於危難之中。這危難,主要來自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文化「圍剿」不斷「深入」,同時也來自「左聯」自身存在的「左」派幼稚病。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使整個革命受害,同時也直接危害著左翼文學運動。在這條「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下,左翼作家們的「左」派幼稚病的主要表現有:

熱衷於貼標語。散傳單和飛行集會等政治活動,不重視發揮文學所固有的獨特作用;輕視文學創作,甚至稱認真創作者是什麼「作品主義」而予以批評和阻撓。這就難怪被人飢為「左翼作家,左而不作」了。

不注意用合法鬥爭的手段去贏得左翼文學運動的發展和壯大,一味蠻幹,甚至以為這樣才是鬥爭,才是革命性強。

不注意也不善於團結左翼作家以外的作家和一般文學工作者,唯我獨革,實行「關門主義」。

不許萌員在官辦報刊上發表文章和作品,並且隨便開除盟員。突出的例子是「左聯」創始人之一的郁達夫竟被除名。

如此等等,對左翼文學運動的危害,的確不容等閑視之。

五.身陷囹圄,堅持鬥爭

戰勝威逼和誘降,絕不為敵所用

反動派的特務機關先派共產黨的叛徒旺盛荻來威脅丁玲。這個汪盛荻,1932年還是中共江蘇省委負責《真話報》工作的領導人,潘梓年和馮達都曾經是他的部下。1933年春天,他一被捕便叛變革命叛變黨。5月17日上午,他一見丁玲便開門見山:「第一,你是共產黨員,你無法抵賴。我已經向國民黨講了。第二,你不要幻想宋慶齡、蔡元培能救你。第三,胡也頻被捕是共產黨內有人告密。」面對一切誘降,丁玲不為敵所用。

六、既為「武將軍」,依然「文小姐」

(一)在全名抗日的烽火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古都北京西南角的盧溝橋尋釁,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爆發了。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立即掀起了投入全民抗戰的熱潮,毛澤東主席在抗大的草坪上做了一個報告,連炊事員都興奮地聽到了:

「……只要是不怕死的,都有上前線去的機會,你們準備著好了,那一天命令來,哪一天就背起毯子走。延安不需要這麼多的幹部,我們歡送你們出去,到前方去也好,到後方去也好,把中國弄好起來,把日本趕出去,那時在歡迎你們回來……」

這時候,丁玲和吳奚夫婦還住在抗大,他們計劃著上前線去,一下子便爭得六七個同志,草擬了一個戰地記者團的章程,打算只要很少的人,花很少的錢,寫很多的通訊,到晚上,又有人參加進來,要求擴大這個組織,加上戲劇、歌詠和漫畫等。丁玲和吳奚如起初都不贊成,後來也就附和了。丁、吳都怕官事務,設想有一個大的組織成立起來,他們小小的記者團跟著大的組織就好了。

丁玲覺得,自己以一個寫文章的人來帶隊伍,是不合適的。加上自己既無經驗,更無興趣,什麼演戲,唱歌,行軍,開會,弄糧草,弄柴炭……但是,她被說服了,拿了大的勇氣把責任扛在肩上,決定第二天上午召集大會,討論一切事情。

1937年9月22日,丁玲率西北戰地服務團全體同志,從延安出發,徒步開往山西抗日前線。10月1日,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國民黨閻錫山軍隊的統治區。從這時開始到1938年3月,西北戰地服務團在山西活動了6個月。

(二)「武將軍」依然是「文小姐」

從西站團成立到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前,丁玲的創作是空前豐富的。就體裁而言,文學的門類幾乎無所不包,有散文、雜文、文藝短評、小說、詩歌、戲劇等等,應有盡有。

七、丁玲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毛澤東主席徵求意見的對象之一

1942年的延安文藝整風,是整頓黨的作風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理論成就和結晶,就是毛澤東思想,集中體現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中。

丁玲和毛主席召集和主持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是個什麼關係呢?很久以來,無論在文藝界還是外部的某些領域,都曾被一種說法所籠罩,所影響:延安文藝整風,就是為了整肅丁玲等少數人的文藝思想乃至於丁玲本人;延安文藝座談會之所以召開,就是因為丁玲寫了《三八節有感》,發表了王實味的《野百合花》等等。

丁玲是毛主席徵求意見的對象之一。她在1982年寫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後後》一文中說過:「這次毛主席和我談話的內容只是有關批評的問題。」可惜語嫣不詳,就只有這麼一句!是專指批評延安的缺點,還是批評別人的缺點呢的?抑或是文藝批評的特點呢?

八、風雪人間二十餘年

去北大荒是丁玲自己決定的

1958年,丁玲和陳明在多福港16號過了一個空前寂寞而凄涼的春節。春節剛剛過去,陳明的單位----北京電影製片廠突然通知陳明:撤銷級別(文藝2級),保留廠籍,下發黑龍江密山農場監督勞動;3天後去東郊雙橋農場報道,候命出發。

這命令來得太突然了!丁玲和陳明都感到意外。在批鬥會上,在那面紅耳赤、唾沫四濺、辱罵橫飛亂鬨哄的日子裡,丁玲和陳明早已下定決心:到東北伊春林區去,下火海、上刀山,都無所畏懼,敢於擔當,但有一個要求:必須夫妻在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速覽 的精彩文章:

TAG:貴州速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