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與日本的恩恩怨怨

蔣介石與日本的恩恩怨怨

原標題:蔣介石與日本的恩恩怨怨



蔣介石人生的起伏,與日本有著切不斷的「緣分」。


甲午戰敗之後,對清王朝感到失望、投身革命的年輕蔣介石,從日本學習了相當多的事物。爾後,蔣介石成為中國的領導者與日本交戰,打敗了日本,但隨後卻又敗於毛澤東,逃到了從日本手中收復的台灣島上。以台灣為據點的蔣介石,為了抵抗共產黨「解放台灣」,號召了曾與自己交戰的舊日本軍人,並將重建一度土崩瓦解的軍隊之重任,託付給了他們。蔣介石與日本愛恨交織錯綜複雜的關係當中,充滿著層層矛盾,雜糅著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衝突,可以說是近代中日關係的縮影。


留學東洋

1906年,19歲的浙江青年蔣介石第一次遠離家鄉,踏上東渡日本的海輪。在東渡的輪船上,他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中國同學漫不經意的吐痰在甲板上,被一位水手看到,走過來告訴他,一般日本人是不隨地吐痰的,要吐痰就吐在手帕上或者衛生紙上。這一幕帶給蔣介石極大震動,他彷佛一瞬間認識到了中日現代化的差距,以至於60多年後,依舊對這件小事歷歷在目。



東京振武學校時期的蔣介石


從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後,23歲的蔣介石被分配到高田野炮兵第19聯隊見習一年,在冰天雪地中被派去打掃馬房,接受軍隊生活的艱苦磨鍊和意志的考驗。



如今在高田,仍然有大約一千人規模的陸上自衛隊駐屯部隊。在駐屯地內,保留著一棟明治時期建築物改造而成的「鄉土紀念館」,館內設有蔣介石資料室,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蔣介石曾在這裡見習的經歷,被當作一段特別的歷史,認真的保留了下來。


高田的冬季漫長嚴寒,是日本有名的雪鄉,積雪有時可以高達數米。蔣介石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他的軍人生涯的,而寒冷正是日本軍隊磨練意志的一個手段。


投身革命


蔣介石的青年時期,有六年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正是這段時期,他完成了從一個留日學生,到一個革命軍人的轉變。在日本,蔣介石與孫中山相遇相識,成為日後投身革命的關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地紛紛響應,革命形勢發展之快超出預期。上海的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陳其美,急電蔣介石,要其迅速回國。

不過,蔣介石的回國請求被師團長拒絕,他只得向聯隊長請了48小時短假,與同學張群、陳星樞火速離開高田,到東京後換下軍裝,張群穿上日本學生服,蔣介石則穿上和服,經神戶,再從長崎潛逃回國,再也沒有返回聯隊。



蔣介石與同學張群在日本


當時,距離蔣介石完成高田的實習還有不到兩個月,他選擇了回國革命這條路,便再也沒能進入夢寐以求的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對於當時的中國軍人來說,可謂是最高學府,將星搖籃。蔣介石在軍事學歷上不及他人,卻因為革命而獲得了一張踏上政治舞台的通行證。


由友變敵



1927年 蔣介石在日本會見黑龍會元老頭山滿


蔣介石最後一次去日本是在1927年。9月28日,下野後的蔣介石赴日本考察,前後逗留了42天,舊地重遊,拜訪舊友新知。此行對外公開的目的,是為了拜見在日本有馬溫泉療養的宋夫人,徵求其對宋美齡婚事的同意。而實際上,是為東山再起尋求幫助。


11月5號,蔣介石見到了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二人進行了一次談話。田中向蔣介石表達了三點訊息,第一,希望北伐軍不進入華北;第二支持蔣介石「反共」;第三,尊重日本在東北的特殊權益。蔣介石的回答,則表達了兩點意思,第一,他將繼續北伐,第二,希望日本政府不再支持張作霖,轉而支持國民政府。


與田中會談三天之後,蔣介石啟程回國。很快,他就奪回了失去的權力。12月1號,蔣介石在上海與宋美齡結婚。一個月後,復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繼續揮師北伐。不過讓蔣介石沒有料到的是,當北伐軍進入山東境內後,日本政府再一次出兵干涉。1928年5月8號,日軍炮轟濟南城,進城後開始大規模放火屠殺,11號濟南淪陷。這次事件中國軍民共死亡六千餘人,是為「濟南慘案」 。

「濟南慘案」是蔣介石與日本從友變敵的轉折點,從那之後,他開始在日記中稱日本為「倭寇」,並每日寫下「雪恥」二字。



從孫中山到蔣介石,聯日抵抗列強,是兩代民國領袖戰略思維中的共通項。早在1917年,孫中山就在《中國之存亡問題》一書中指出 「日本與中國之關係,實為存亡安危兩相關聯,無日本即無中國,無中國亦無日本」。



到了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前夕的1934年秋天,蔣介石似乎仍未放棄聯日的幻想。由他親自口述,陳布雷筆錄,寫成的《敵乎?友乎?——中日關係之檢討》一文,發表在《外交評論》上,並翻譯成日文,向日本傳遞和平信號。當時國內的抗日聲浪高漲,為了避嫌,此文發表時署了徐道鄰的名字。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戰端一開,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蔣介石對日政策已由「備戰」轉為「應戰」,卻仍未改「以日為師」的初衷。1940年2月22日,蔣介石在主持柳州軍事會議開幕訓詞時,當場分發了日本陸軍的《士兵須知》,親自逐條解讀,期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以德報怨」


位於日本橫濱市的伊勢山皇大神宮,是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在這座日本皇族祭祀曾使用的神社內,卻豎立著一座紀念蔣介石的蔣公頌德碑。而這樣的紀念碑,在日本並不是唯一的,它們都是為了紀念蔣介石在1945年日本戰敗之時,採取的「以德報怨」政策。



【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1945年8月15日】


我中國同胞們必知「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祇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


蔣介石的演說中並無「以德報怨」四個字,所謂「以德報怨」,其實是當時日本媒體所擬的題目,卻恰到好處地總結了蔣介石戰後對日政策的主旨:維持日本天皇制、反對列強瓜分日本、善待日本在華軍民,以及反對報復性戰爭賠償。



蔣介石與白團成員


敗退台灣之後,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再一次選擇了「以日為師」,這一次,他將重整國軍的希望寄托在了昔日的敵人身上。


1949年9月17日,在東京郊區一間和式旅館中,中華民國政府代表、日本的保證人及應聘者,舉行了一個簡短儀式,簽署了一份 「盟約書」,簽字欄中寫了三個人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駐日代表曹士澄;應聘者代表富田直亮;保證人岡村寧次。為安全保密,所有成員均使用中文化名。團長原陸軍參謀長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白」與代表共產黨的「紅」相對,「亮」則源自諸葛亮,這便是「白團」的由來。


日本愛知縣的幸田町,是個相當典型的日本農村,在遠離城鎮的山腳下,有一座以蔣中正為名的「中正神社」,出於對戰後寬大政策的感懷,蔣介石在這裡被當作神明奉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大半個世紀,日本從被佔領到被扶植,有了今天的繁榮模樣,中國海峽兩岸分治的局面卻持續至今,而蔣介石與日本的故事,在日本的土地上以這樣奇特的方式留下了痕迹。



輯:陸璐、撕紙小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東三省自治,竟是源於一次「分贓不均」?
中國購買俄蘇35——軍事貿易背後的「博弈」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