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牆都不扶,只服上海人買菜

我牆都不扶,只服上海人買菜

InsDaily-每日lnstagram最新資訊

本文由「上流UpFlow」授權轉載

ID:heyupflow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的前20年人生經歷里,每次去菜市場都是兩手空空而去,大袋小袋、拎到不能再拎為止才回家,直到聽說了上海人民的買菜方式…

還有這種操作?感覺我眼前浮現出的是魯提轄「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見半點肥的在上面」、「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見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的畫面,這真的不是來找事兒的嗎?

後來身邊認識了幾個上海朋友後才知道,這大概算是他們的性格使然,上海人大多生活精緻又會打算,這種味道在小菜場里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插一句,感覺魯提轄的要求如果發生在上海,可能就不會有拳打鎮關西的事了。

上海話很有意思,不管菜場大小都叫作小菜場,不管你是買雞鴨魚肉還是青菜蘿蔔,只要放進菜籃里都成了小菜。

上海菜市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很難說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不過從推斷來看,大概有兩點:一是因為上海人吃菜講究少而精,另一方面,以前老上海人把外國人吃的西餐叫大菜,滬人自己家常吃的菜自然就是「小菜」,市井語有「小菜一碟」之說。

1956年,上海電視台還首創了一檔「小菜場」欄目,每天在黃金時段播出15分鐘的節目,及時播報蔬菜、水產、肉禽類、果品等服務信息,還指導市民買、汰、燒,更是讓「小菜場」這個平民化的名字深入人心。

咸瓜是鹹魚的意思,因為這裡曾是上海海貨集貿市場,而且多為寧波人,寧波話「鹹魚」為「咸瓜」

其實在1843年開埠以前,上海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菜場,蔬菜多是由農民或小販肩挑車運沿街叫賣,形成「馬路菜場」。後來有些菜販開始選擇在街道兩旁的門面房做起買賣,慢慢地在原南市區的老城廂一帶就出現了很多以菜來命名的街道,如麵筋弄、豆市街、外咸瓜街等。

虹口菜場舊貌

1890年,工部局在「三角地」建了上海第一個菜場——虹口菜場,英文名叫HONGKEW MARKET,上海人則最習慣叫它「三角地小菜場」。

新三角地菜市場

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三角地菜場都是他們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家裡燒年夜飯或者請客辦席,都會專門來這裡一次性買齊所有東西。到了上世紀90年代,老建築被拆掉了,但「三角地」這個百餘年的老品牌延續下來,變成了附近十餘家標準化連鎖菜市場。

對於很多上海人來說,逛菜場是一種生活方式,天天要見面,天天要打交道。之所以他們如此執著於菜場,以前或許是因為南方氣候濕熱,很多東西買回來也沒法存放太久,但現在更多的是,在上海人看來,剛買來的小菜和從冷藏冷凍里拿出來的味道也是不一樣的,他們願意為了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每天都到菜場里逛一圈。

八點不到,迎著早上暖暖的太陽,菜市場已經熱鬧成一團。商販們守在自己的攤位前,大聲吆喝著吸引顧客:

來,來,來,豆腐嫩得來,一角洋鈿買兩塊來。

今朝的獨腳蟹(河蟹的叫法,快要死的蟹叫撐腳蟹,小蟹叫銅鈿蟹,崇明蟹叫烏小蟹,正宗的好蟹,才叫清水大閘蟹。)只只大。

新鮮的楊梅和枇杷便宜賣了,來看看伐?

清明螺螄抵只鵝,小暑黃鱔賽人蔘,菜花黃時吃甲魚,大伏天里吃羊肉。

青菜、薺菜、生菜、芋艿、花生…各種水靈靈的蔬果齊齊整整地碼放在攤位上,任君挑選。

很多地方,男人們是拒絕去菜市場的,總覺得買菜做飯的活兒是女人來做的,但是上海不同,很多上海男人都燒的一手好菜,菜場更是上海阿姨和上海爺叔們的舞台。

他們往往身後悠悠地拉著一個兩輪小車,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買菜經:

「菌類和雞毛菜要去這攤買,很新鮮;豬肉就買那攤了,性價比很高,人氣最旺;青椒番茄什麼的要去這家,這家菜都是本地的…」

「青菜海帶我多要的,麵條嘛,你抻一根給我。」

除了哪家的菜品要選,在付款方式上,上海阿姨和爺叔們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現在菜場里都已經支持支付寶掃碼,付款能滿減,雖然並不多,但哪怕能省一毛錢也是極好的。

精挑細選又精打細算,終於有了飯桌上一道道色香味俱全又葷素搭配合理的小菜。

上海菜場里排隊的人

上海菜場還有個特點是,賣蔬菜的攤位只要買了菜往往都會送點蔥給你,不是北方的那種大蔥,是細的小香蔥。基本上在菜場買一圈下來,炒菜、做調料的蔥就已經足夠了,完全不需要另買。

如今甚至於這種「送蔥」的方式,已經不僅僅是在菜場裡面,用餓了么買菜,有時候都會送一把小蔥和辣椒給你。

北方人買菜大多比較豪邁,很少挑挑揀揀,看著今天的西紅柿好,稱一斤,排骨不錯,來半扇,冬天還會一車一車地囤白菜。對比起來,上海人買菜的方式簡直精細到極致:

一方面,買菜的時候幾乎都是論個、論把,買肉按兩,店家還會根據需求給你切成肉絲或者切成肉丁,玉米有直接賣玉米粒的,買粽子鴨蛋還能要求他們給剝好。

另一方面,上海人買菜經常要挑挑選選很久,少有非常爽快的,有時候確實會覺得他們有點「難纏」:

哎呀,你怎麼只送我了我這麼點蔥啊!

你的秤有問題,分量不夠,我去別家稱過了,明明只有三塊錢,怎麼要了我三塊三!我回家要被我老婆罵的!

「我要六塊錢的五花肉!咦?怎麼才那麼點,肥肉太多了,換一塊!

不過這也是因為很多上海人都是從弄堂時代過來的,那些時候如果不把每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很難維持下去,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處處都是如此。

雖然毋庸置疑,每個人心中最好的菜場永遠是家門口的那個,但是上海確實也有不少公認的不能錯過的菜場——以前老城廂里有三角地菜場的水發海味、魚圓海鮮;福州路菜場的豬內臟,菜市街的家禽野味、魚翅海參,大自鳴鐘菜場的牛肉,不少人會慕名前來購買。

上鋼菜場 圖片來源:魔都食鑒局

現在則有全上海最長、非常有「可逛性」的曹楊鐵路農貿市場、熟食又多又好吃的嘉薈市場、浦東最大、非常有歷史感的上鋼菜市場、「濃縮就是精華」的康興菜市場…

老虎腳爪 圖片來源:魔都食鑒局

在上海的菜場里,你還能找到許多充滿上海特色的熟菜,比如皮酥肉香的七寶白切羊肉、色澤紅亮的上海醬鴨、田螺塞肉、油麵筋塞肉、蛋餃、黃魚春卷、爆魚…逛餓了再來份炸豬排,配上辣醬油,外酥里嫩、汁水飽滿,超香的!

工作之餘也不能虧待自己、不肯絲毫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本來就Fashion的上海人又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但到了周末的時候,這些年輕人們也會去老菜場逛逛。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始終是上海人生活的縮影。菜商招攬生意,人們在討價還價間槍舌如簧。挑選蘑菇和生菜時,彷彿能感受到海子說的:「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tagram精選 的精彩文章:

你買70s的時候,忽略了這雙VANS!
不止美貌,在洗臉這件事上,全智賢都贏過 90% 女星了

TAG:instagram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