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朱熹:我書法這麼好,怎麼會欺負那個女人

朱熹:我書法這麼好,怎麼會欺負那個女人

即使緋聞流傳千年,純凈的人照樣純凈

1

他打開一朵花,阻止一個季節的衰敗,他寫下一首詩,輝映了千年的春天。他是個讀書人,我們權且叫他朱生。

那一天,泗水之濱,群芳競放,桃樹倒映在明凈的水面,桃花映紅了姑娘的面龐。這是嶄新的春天,蠶寶寶在陽光下溫暖地翻身,七星飄蟲在草葉上隨風搖曳。

東風君是掌管草木蔓發的全能神,煥彩天地,使命必達。這是覆蓋北半球的盛大集會,花須柳眼俱無賴,半透明的樹葉,甚至還藏不住一隻鳥。

春服既成的人們徜徉花海、高歌取醉。

在讀書人朱生的眼裡,春天是大氣磅薄的交響。文人素來喜歡見微知著,所謂「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可是朱生卻不同,他喜歡大片的花海,擁抱一望無際的萬紫千紅。

春天化生萬物,有包羅萬象的美好;萬物皆春,每朵花里都藏著一個完整春天。

找到最美的春天,只需要一個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和一份對的心情。所以他說: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歌的使命就是影射人類的謎之心態。有人考證,說他根本沒去過泗水,他只是悠然心會。然而,他的巾幘懷抱,總是籠罩在泗水河畔的花光雲影里。

在那裡,至聖先師孔子的全息投影依稀可見。彼時,孔子已經離開千年,據信他仍在宇宙的某處、不為人知,只和特定的人物存在著量子糾纏,比如朱生。

本帖作品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故宮博物院

2

朱生寫下這首詩的時候31歲,對於一個20歲就拿到進士身份的人來說,這時候正是在官場上大展身手的年紀。

然而朱生卻與眾不同,他還在全國範圍內找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去和他們辯難天地間廣大精微的存在哲學,而對入朝聽命的徵召一拒再拒。根據記載:

1160年,31歲,朱日夕以講學為務,研讀《論語》,與李侗書信討論動靜變化的道理。 校定周敦頤《太極通書》。 完成《孟子集解》初稿。六月,再召入都,仍不肯行。指揮再下,不赴。

他痴迷於讀書窮理,這期間,留下了一則著名的讀書心得,是用詩歌的形式寫的: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把那些精深有趣的好書,比作啟發靈感的源頭活水。

對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給「詩」下個定義,比較一下這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再看看朱生的作品,就知道哪個才是詩應有的樣子了。

3

就是這位被鄉親們叫作朱生的年輕人,你也可以說他是詩歌界的一股清流,但是這樣顯然太小看了他。一襲青衫之下,他實在有一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心。

他是立志追攀曠世大哲孔子的書生,孔子逝世一千多年以後,他拿起朝聖的衣缽,面向孔子,成為走得最近那個人,他的名字叫朱熹。

他的祖籍是江西省婺源,就是那個以油菜花聞名朋友圈的地方。在遙遠的南宋,不知道油菜花是不是已經成為「有才華」的隱語。

古代有聖人異相的說法。孔子以威儀赫赫著稱,史記上記載身高九尺六寸,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九一。而朱熹則以面相取勝。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七星。

朱熹從小愛琢磨,四歲時,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說:「附於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得朱松驚訝不已。

八九歲的時候,朱熹「間從群兒遊戲,獨以沙列八卦,端坐默視。」

朱熹出生在福建成溪縣,從小花混圖強、博覽群書,有很強的融會貫通能力。

命途偃蹇,朱熹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朱爸臨終前,託孤給好友劉子輝,老劉是武夷山有名的學者,也是個很性情的詩人。

和他同時代的禪宗大師大慧禪師曾作《劉子輝像贊》,稱其「財色功名,一刀兩斷。立地成佛,須是這漢。」頗有一點魯智深的味道。

朱熹跟著義父作學問,也打下了去功名、重覺悟的人生底色。

4

十九歲就拿到了進士身份,其實這很少見。不過朱熹是背負著成為大學問家的使命而來的。在斷斷續續做了幾年官後,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著述和教育上。

在三十三歲那年,他拒絕了皇上的詔命,辭官回家,除了偶爾被調去賑個災,大部分時間,他都在作自己的學問。基本上每年都會寫一部書。

他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比較專業的說法叫「集大成者」。這是康熙皇帝對他的評價,而上一個集大成者是孔子,這是孟子給予孔子的評價。

作為綜羅百代的學者,朱熹皓首窮經,在閱讀和鑽研中,找到無限的天光雲影,作為思想家,他是那個時代仰望星空的智者。

朱熹的學術論文,幾乎無所不包。《北辰辨》專門討論天球北極星座;在《堯典》注中,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並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構。

除此之外,朱熹對地質學化石、宇宙起源、潮汐、雪花六角晶體形狀、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對氣候的影響、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診脈、農業生產結構、農作物布局及具體的生產技術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

他的一生,不是在求學的路上,就是在講學的路上。

這是一個有潔癖的人。史書記載,朱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戴整齊,到家廟拜過先人,然後到書房讀書。

有個細節是「几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其威儀容止之則。自少至老。未嘗須臾離也。」——從不採用葛優癱的休息姿勢。

他最愛讀的枕邊書是沈括的《夢溪筆談》,最興奮的是找到一個可以過招的對手。他生活起居莊敬持重,學術爭鳴舌辯滔滔。

5

「鵝湖之會」被視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次華山論劍。

對決雙方是白鹿洞書院掌門、理學大師朱熹,和象山書院掌門、心學大師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焦點是格外致知(調查研究)和發明本心(修心養性)哪個更重要。

這當然不可能有結論,所謂辯論,只是找個高手對嗆一下,好讓自己寂寞的思想走得更遠。

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敵人。據歷史記載,鵝湖之會五年過後,陸九淵一個人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並帶來一個請託:為他的哥哥陸九齡撰寫墓志銘。

這讓人想起洪七公與歐陽鋒在華山絕頂大戰七日,心力交瘁,體能崩潰於極限,相擁而亡,數十年的恩恩怨怨盡歸塵土。「無關領土和情慾」,追求真理的人你傷不起。

朱熹的淵博使人嘆服,他的偏執也是出了名的。還有一次是和湖湘學派的總舵主張栻的學術交鋒。

關於那次切磋,同樣是執掌教席,同樣品學優渥的馬大勇老師,在一個日晷偏西、桃花亂落的午後,做了一個有鼻子有眼的夢:

......朱張激辯三天三夜,仍意猶未盡,給張栻送行的路上仍然你來我往,爭討不休。本來已經到了水邊,張栻應該登船啟程了,倆人還是興緻勃勃,朱熹乾脆上了張栻的船,繼續辯論。到了對岸,張栻張應該上岸出發了,他們把船又划了回去。

這條船在河上划來划去,如是者三,不知不覺到了黃昏時分,突然聽到岸邊一聲虎嘯,兩個人這才如夢初醒,相視一笑......

話說這邊廂馬老師隔岸觀火,急聲高喊「敢問兩位大師,這裡什麼地界?」大師的聲音渡水而來,就叫「朱張渡」吧。現在湘江邊上,還真有這麼個渡口。

6

朱熹現存著作有600卷,總字數有2000萬字。朱熹活了七十歲,按照他20歲開始著書立說,平均每年寫40萬字,直到死。

書法家認為朱熹擅長行草,在那個只有毛筆的年代,大概只有行草才能跟得上他的寫作速度。

和多數偉大人物一樣,朱熹在活著的時候並沒有享受到學問的榮光,死後卻被尊為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

他的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他歸集闡述的四書五經,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

然而他本人卻說「科舉之學誤人知見、壞人心術,其技愈精,其害愈甚。」——可見,朱熹是最煩應試教育的。所以人死之後,名聲和作品被如何對待,已和他本人無關。

朱熹和辛棄疾是好朋友,在政治上都是主戰派,主張對金國強硬,不同的是,他沒了辛棄疾那份糾結,在自己的治國主張不被採納之後,他高高興興地回家寫書、講課去了。

他的死磕精神體現在學術上,他弟子林立,雲隨景從,他一手再造了武夷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

總結自己的治學心得,朱熹把這八個字寫在白鹿洞書院的牆上:博學、慎思、明辯、篤行。有沒有很眼熟的感覺?這八字箴言,幾乎已經成為中國所有高等院校的金科玉律。

7

人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什麼是人的終極追求?在朱熹看來就是窮天理、明人倫,途徑是格物致知,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朱熹認為,如果放棄對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

他說「存天理,滅人慾」,不是讓人去當太監,而是避免私慾膨脹。佛家所謂「一旦嗔心滅,一切善法生」,今人所謂「克制是一種美」。——真理總是赤裸裸,大家還是喜歡含蓄。

戲劇性的是,這麼一個直來直去的書痴,卻攤上了南宋最狗血的事。有人說他為了舉報一個貪腐的同僚,對著名小姐嚴蕊刑訊逼供,據傳嚴小姐很生氣作了個詞,裡頭說: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這個花邊新聞已被學界公斷為子虛烏有。那麼問題來了,這事為啥傳那麼廣呢?

——以人民群眾的覺悟,但凡不肯和光同塵的,一定是拿了美帝的黑心錢的。同理,有道德潔癖的人背後應該是色狼或變態狂啊,這才是同志們喜聞樂見的。

8

朱熹把儒學的哲學化推向了新高度。格物致知,他的學問精神,不只是從孔孟書本里來,更是從研究萬物、體察人生中來。

所以他的詩有生活,他有能力把很抽象的道理說得生動活潑。「同學們,做學問要厚積薄發!」——這是北大教授和長江學者的水平;而朱熹是這麼對弟子說的: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日課 的精彩文章:

一個書法人,寫給2035年的自己
他臨古帖字字逼真,卻沒人敢叫他「書壇複印機」!

TAG:書法日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