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是否可教?是否分東西?圓大西、Bill Claps、楊雁翎呈現「氣韻非師」

藝術是否可教?是否分東西?圓大西、Bill Claps、楊雁翎呈現「氣韻非師」

從左至右:Bill Claps、彭鋒、圓大西、楊雁翎

文、圖/ 許柏成

北宋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出「氣韻非師」的觀點,其含義是說,在南朝謝赫提到的「六法」之中,「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付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五法可以通過學習,唯獨「氣韻生動」不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得到。這正應和了策展人彭鋒思考的問題:「藝術是否可以教授?如果說不可以教授,藝術院校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圓大西 《心相》布面油畫 系列之五 2017年

2018年6月16日,由今日美術館主辦,彭鋒擔任策展人的「氣韻非師——圓大西 Bill Claps 楊雁翎」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開幕。有意思的是,三位藝術家圓大西、Bill Claps、楊雁翎的背景各不相同。圓大西,學的是歷史,工作是管理,愛好是藝術。Bill Claps畢業於哈佛大學,學習繪畫和藝術史,又在紐約和佛羅倫薩學畫,現在活躍於紐約。楊雁翎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經過長期探索,偶然機緣使她重新煥發創作熱情。一位非科班,一位異科班和一位科班出身的藝術家,用精彩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了什麼是藝術最重要的因素。

圓大西的書法展示空間

圓大西展出了水墨、油畫和書法作品。雖然他未受專業繪畫訓練,但卻有書法的童子功。在二層展廳,一尊雙手合十、雙眼微閉的立佛正對著入口,四周呈現著圓大西的小楷寫經。小楷習字是他的日課,雖長短不一,但每天都要寫。經年累月之間,已有百萬字以上。他說,「藝術是從日常繁瑣的事物中解脫出來的最佳途徑,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不器」。

圓大西 《無題》 布面油畫 2017年

近年來,他有強烈的願望,通過繪畫語言把內心想說的話表現出來,於是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批油畫——這些繪畫表現的是風景,卻又不是現實中的風景,而是藝術家內心的景象,或澄明、或蒼茫、或縹緲,他稱之為「心境」。這正應了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所說:「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是之謂印。」

Bill Claps 《叢林天蓬之六》負片,正片 2018年

這次展覽對於美國藝術家Bill Claps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曾於1988年來過中國,30年後,這是他的第二次中國之行。他自幼就對中國武術有著特殊的好奇,因而對中國及中國文化心生嚮往。1988年的中國之行,他遊歷了中國很多地方,包括少林寺,他也通過繪畫的形式創作了關於少林寺的系列作品。然而經過了後來在紐約的佛羅倫薩的學習,及多年的探索之後,他的作品語言已經與當初有了很大變化。

Bill Claps 《叢林天蓬之六》正片,負片  2016年 (左方上下兩幅)

在今天展出的作品中,他在世界各地拍攝關於自然的照片,然後列印出來,再經過繪畫,並貼以金箔,形成我們看到的枝幹婆娑、光影斑駁的效果。他的每一組作品都包含正片、負片兩件,如同中國文化里的「陽」和「陰」。在與筆者的交流中,他說自己也不知為何喜歡東方的文化,似乎自己與中國文化之間有一種莫名的聯繫,而他今天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來詮釋中國文化。

楊雁翎 《攖》紙本水墨 2018年

楊雁翎的作品則讓人過目難忘,她將單株的雞冠花呈現在巨大的畫面上,在一整張宣紙上,只有一朵花冠,頂多再有一支花莖,並以小楷書法進行題跋,給予觀者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她用水墨對雞冠花進行格物式的描繪,明暗、疾緩、濃淡……如同一曲和諧的音樂,這裡的明暗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光影的再現,而是藝術家內心所視,並不存在外在的一個真正光源,而是藝術家的心靈之光。藝術家通過內心水墨語言的「格物」,呈現出自然的魂魄。

楊雁翎 《廑》紙本水墨 2018年

策展人彭鋒曾以「皺褶與塊莖」為題,對楊雁翎的繪畫進行評論,他說「在雁翎的作品中,特別是在近來創作的以雞冠花為題材的作品中,我看到的卻是它們與後現代哲學的關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有兩個概念,可以概括後現代哲學的重要特徵。一個是皺褶,另一個是塊莖」,而「雁翎在描繪的時候特意將皺褶突顯出來。皺褶成了雁翎雞冠花系列作品的標誌性圖像。雞冠花肥厚的花冠,事實上是由許多細小的花瓣層疊而成。儘管它們不是根,卻有塊莖的特徵。」在德勒茲的後現代哲學中,和楊雁翎的水墨圖像之中,似乎找到了一種感覺的共通。一個通過邏輯語言,一個通過視覺語言,卻表現了共同的對現代社會的感受,可謂「殊途同歸」,而一位法國20世紀的後現代哲學家和一位當代的中國水墨藝術家的這種共通性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載體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那藝術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三位藝術家,有科班出身,有興趣所致,有中國,有西方,有水墨,有油畫甚至攝影及綜合材料,每一位都有自己完整的不可複製的藝術道路和系統,卻最終都指向一個精神核心。他們的作品不僅向我們提出「氣韻非師」這個古老的命題,同時也向我們提問:在中西文化互鑒、知識信息共享的時代,中、西文化的分界似乎也正在逐漸模糊?

圓大西的中國畫與油畫展覽現場

圓大西的油畫作品(右二幅)展覽現場

Bill Claps作品展覽現場

Bill Claps作品展覽現場

Bill Claps作品展覽現場

楊雁翎作品展覽現場

楊雁翎作品展覽現場

楊雁翎作品展覽現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涉車貸業務P2P平台減半 行業集中度提高
美國中期選舉出現新風向:特朗普支持誰 誰就贏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