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三爺臨終提出三個遺願,雍正帝:前兩個好說,最後一個我不答應

十三爺臨終提出三個遺願,雍正帝:前兩個好說,最後一個我不答應

常言道 「自古帝王多薄情」,身在帝王之家,兄弟之間由於皇位角逐反目成仇甚至痛下殺手的大有人在,因此大多數皇帝都是孤獨的,他們很少能享受到真正的手足之情。不過清朝的雍正皇帝卻很幸運,在34個兄弟中有一人與其感情非常深厚,他就是愛新覺羅·胤祥。

怡賢親王胤祥劇照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因此人稱「十三爺」),出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自幼聰穎過人,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騎射武術都十分精通,因此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經常將他帶在身邊。也正因為能夠長期陪伴在父皇身側,所以胤祥比其他皇子的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靈活老成,這為他今後處理政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可惜從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9年)起,胤祥因為廢太子事件的影響,被心生疑慮的父皇下令軟禁,之後雖然恢復自由之身但卻徹底淡出權力中心。經歷過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胤祥的心性得到了極佳磨練,也讓他更明白如何在殘酷的皇權爭鬥中更妥善低調地處事,或者說是如何當好一個臣子。

見證興衰榮辱的故宮紅牆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四子胤禛繼位,即為清世宗雍正皇帝。這位以薄情寡恩出名的皇帝,在即位的第二天就下詔加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不久又委任其為議政大臣,協助自己處理軍政要務。二人的情誼,說起來就話長了。由於胤禛比胤祥年長八歲,所以曾受命教授這位弟弟的算數,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年齡漸長後仍時常有書信往來和詩賦應和。

對於這位與自己有著「棠棣之情」和知遇之恩的皇兄,常年坐冷板凳的胤祥被重新起用後自然感激涕零,竭盡所能地想要報效君恩。眾所周知,雍正皇帝本人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作為他的左膀右臂,胤祥更是不遑多讓,他不僅身兼數職、總攬天下大事,還得時時關心皇兄的衣食住行、護衛等事務,工作量絕不在雍正之下,稱他是整個清朝最辛苦的親王絕不為過。

雍正皇帝泰陵

當然,胤祥的辛勤輔政也得到了空前的回報,雍正皇帝對他的信任程度堪稱罕見——凡是胤祥推薦的人才,雍正皇帝都會毫不猶豫地重用,胤祥本人也成為清朝第九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雍正皇帝甚至將甄選陵址這樣的大事都交給皇弟負責,還想在自己的陵寢中給胤祥留出一塊「中吉」之地。

胤祥對此感到十分惶恐,堅決地拒絕了這一恩賜,因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臣子身份,不管皇上怎麼寵信也不敢有絲毫自滿和逾越,最終胤祥挑選的墓地位於清東陵60多里外的淶水縣。經過數次上疏,雍正皇帝最終同意了弟弟的請求,結果胤祥竟為此感到欣喜若狂,立即派遣家僕前往淶水取土。數日後僕人回來複命,胤祥立馬取土捧而吞之以示赤誠之意。

雍正皇帝劇照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胤祥由於長年操勞不幸逝世,45歲的他此時早已滿頭白髮。雍正皇帝聽聞這一噩耗後傷痛萬分,不但親自下詔要求全國為其服喪一月,還特加謚號「賢」,另加賜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尊號冠於謚前,胤祥由此成為清朝謚號最長的親王,沒有之一。

常人要是能有這樣的殊榮,已經是祖上積德了。然而雍正皇帝還嫌不夠,於是又做出一個令後世咋舌的舉動——下詔恢復胤祥原名以示褒揚。康熙三十五個兒子的名字都是「胤」字開頭,不過雍正皇帝即位後為避其諱,眾人紛紛將名字中的「胤」改為「允」。胤祥在去世後能夠恢復原名,足見雍正皇帝對他的肯定。這也是清朝唯一臣子不避皇帝名諱的例子。

怡賢親王墓四柱七樓石牌坊

值得一提的是,胤祥生前留下遺言,只帶巾帕、香囊之物下葬,雍正帝得知後將自己擦拭血淚的巾帕隨其陪葬,以示兄弟永訣之意。對於這位謙恭一生的弟弟,雍正皇帝還斷然違背其意願,下詔興建了清代最大的親王陵寢,規格禮制遠超清代所有親王,兄弟二人感情之深至今令後世無比動容。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世宗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有個強悍民族,被漢武帝改姓後逃至亞洲一國,如今死活不承認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