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相,佛教用語,絕真理之眾相名無相

無相,佛教用語,絕真理之眾相名無相

無相(佛教解釋)

「無相」,中國最早的道教理念,遠比佛教的「無相」之說早兩個多世紀。最早寫作無象。指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概念,.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後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佛教術語

無相,佛教用語,絕真理之眾相名無相。

《大乘義章》二: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盤法相釋。涅盤之法離十相、(《涅盤經》三十: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無相。

《大論》曰: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相。

【無相】

(術語)謂真理之絕眾相也。又涅盤離男女等十相也。無量義經曰:「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涅盤經三十曰:「涅盤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大乘義章二曰:「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盤法相釋,涅盤之法離十相,故曰無相。」維摩經不二法門品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同凈影疏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止觀一曰:「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曰:「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此無相有淺深二重。

佛教人物

中國佛教史上,曾出現過兩個著名的無相禪師,其中之一是新羅國第三太子(684-762),盛唐時高僧,俗姓金,拜禪宗五祖弘忍的再傳弟子處寂為師,開創了四川凈眾宗一派,為中韓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另一個無相禪師(約800年~890年?)就是唐朝末年江南名剎常山萬壽寺住持,也是當時江南佛教界的領袖人物,更是著名高僧羅漢桂琛禪師、貫休禪師的師父。

【無相[《神僧傳》卷第五]】

涪州相忠寺無相禪師者。非巴蜀人不知何來。忽至山寺隨眾而已。不異恆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側有銘方五尺許。字如掌大都不可識。下有佛跡相去九尺長三尺許。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時渡水齊返無船。乃缽安水中曰。何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缽隨後來須臾達岸。時采樵者見之。相語覺知已便辭去。徒眾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諸人禮請。不與篙楫。乃捉船舷。直爾渡水。不顧而去。即令尋逐莫測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的精彩文章:

TAG: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