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姚鑫華:山西明代《聖旨雁門關》碑之白草溝口禁山界石

姚鑫華:山西明代《聖旨雁門關》碑之白草溝口禁山界石

原標題:姚鑫華:山西明代《聖旨雁門關》碑之白草溝口禁山界石



白草口村東的鋸齒長城


攝影/ 朔方野鶴


2017年9月1日下午,天陰風微,我隨朔州市朔城區前文化館副館長李柱老師,在舊廣武文物管理員尹成武老師和白草口村村民帶領下,驅車趕至白草口村村南山間一田埂,發現並拓印了《聖旨雁門關》碑之白草溝口禁山界石殘碑,清晰可見碑文凡202字,釋讀碑文如下:

【……等題,奉……


……一切禁山,地土退革還林;年久居民,聽其安住;應該征糧田地,查冊處分……禁緝砍伐耕墾事宜。刻石隘口,以示永久。每年終將發遣過犯禁軍……


……處,如果禁山內有徵糧田,備行大同巡撫衙門,查冊處分。各府爭……施行。等因蒙此,合行刻石,曉諭禁約。……今後—應人等,敢有擅入禁山……口等官即便擒拿解道,問發南方煙瘴地面充軍。各官容情故縱者……者


……溝石牆、靜寧墩及太和嶺巡檢司界三十里,西至黑山溝


……界二十里,北至趄柳樹、馬邑縣地界三里,雁門所百戶苗


……石三十升二合軍舍余屯種


……守白草溝口兼造百戶成巳立】


據碑殘文可以讀出「一切禁山」、「退革還林」、「禁緝砍伐耕墾」等字樣,是為明代政府為鞏固邊防而頒布的的封禁政策(沒有田地與糧食侵略者便會減少入侵頻率,樹林多了侵略者進軍速度就會大減);「擒拿解道,問發南方煙瘴地面充軍」即為相應的犯禁處罰條律;「溝石牆、靜寧墩及太和嶺巡檢司界三十里,西至黑山溝……界二十里,北至趄柳樹、馬邑縣地界三里,雁門所百戶苗」即為規定的封禁範圍和相關的負責人。



李柱老師


據李柱老師介紹,2002年11月底,他曾帶領原朔州市的一些領導、平朔考古隊副隊長雷雲貴及新華社駐晉記者丁若亭等同志,找尋他和幾個朋友在九十年代徒步考查朔城區南山陰廣武一段長城時發現的一通石碑,後在朔城區南榆林鄉王化庄村南堡梁找到了這通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立的石碑。



王化庄明代軍堡



城堡夯築在蓮花山上,目測高六七米,此處發現了第一塊聖旨雁門碑八叉口禁山界碑


碑高1.6米,碑額題「聖旨雁門關」。幾個人頂著刺骨的山風,把碑文拓了下來。之後文化局將這通石碑運回朔城區崇福寺,妥善保管了起來。李柱老師推測,這類碑刻當時在雁門關十八隘口應有普遍分布。後李柱老師和相關研究者幾經辨識,釋得碑文如下:


【《聖旨雁門關》


欽差整飭雁門等兵備、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楊,為修理關隘,設重險以固疆國事抄;蒙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蘇,欽差總督宣大偏保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翁,案驗俱准。


兵部咨: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本部尚書趙等題

奉聖旨:「雁門、寧武二關,東西十八隘口,一切禁山,地土退革還林;年久居民,聽其安住;應該征糧田地,查冊處分,禁山事例,責成提調官往來巡視,禁緝砍伐耕墾事宜。刻石隘口,以示永久。每年終將發,遣過犯禁軍人、參劾過官員,具奏各長史司,啟王知會。口北應、朔、渾源、山陰、馬邑等處,如果禁山內有徵糧田,備行大同巡撫衙門,查冊處分。各府爭佔地山居人,悉照奏內事理施行。」


等因蒙此,合行刻石,曉諭禁約。


今後—應人等,敢有擅入禁山砍伐林木、耕墾地土,參將、守備、守口等官即便擒拿解道,問發南方煙瘴地面充軍。各官容情故縱者事發,一體參奏,治罪不恕。


須至榜者


委官崞縣縣丞為條陳邊備事官,以備聖心事抄;蒙欽差整飭雁門等關兵備、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王,案驗。


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批該本道,呈前事,踏勘明白,四至分明,本道冊由帖為照;蒙欽差管理三關、整飭兵備、提調倉糧,山西按察司副使賈,案驗。


蒙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批該本道,呈前事,差委官崞縣汪知縣、振武衛千戶張明渒踏明,本道有卷存證,地土照舊管蒙;又蒙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姜,批該本道,呈前事,委代州張同知、千戶許印踏明,盍立圖祥、四至分明,「東至龍門寺,西至張存,南至山根,北至山根」,本道卷案存證。


嘉靖二十八年歲次已酉丁卯辛丑吉旦立


八岔口振武衛中所千戶 張裕忠


太原左衛後所總旗 陶奉

識字 張經


小旗 賈侃 劉天祿


振武衛鄉導軍人 口口 粟思順 王林】


《聖旨雁門關》碑之八叉口禁山界石凡六百餘字,碑文記述了明朝嘉靖皇帝為了達到設重險以固邊疆的目的,特准官員所上題奏,並於雁門關等18關隘所在區域、封山育草,退耕還林。


碑文在封禁政策、處罰條律、管理責任、封禁範圍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記載,封禁治理可以說做到了「承包責任制」:政策到位、責任到人,處罰嚴明,反映了嘉靖年代,政府對固邊設險的高度重視。



而本次發現的《聖旨雁門關》碑白草溝口禁山界石,雖為殘碑,但在封禁政策、處罰條律的殘留內容多與《聖旨雁門關》碑八叉口禁山界石碑文相同,所以基本可以斷定它為嘉靖同朝之物。


關於該碑為何殘損,我們在碑的另一面找到了答案。碑的另一面鐫刻著「祇園洞」三個大字,有「萬曆四十年歲次壬子仲夏吉旦」、「岢嵐守備指揮同知陳玉、延綏游擊將軍都指揮僉事公庭、北樓後吳營左哨干總劉繼 口 建立」的字樣。故知此碑為兩面碑,萬曆年間人們把聖旨碑改刻成了「祇園洞」。



將「祇園洞」石碑逆時針旋轉九十度可以辨識「……溝禁山界石」,進一步證實了此碑原碑為白草溝禁山界石的判斷。

據查,「祇園」為佛教術語,由來為佛教中「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祇樹給孤獨園:祇陀王子的樹,給孤獨長老的院子。「祇」讀qí,「給」讀「jǐ」。關於「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稱中包藏著的故事,直到2018年四月,我在北京參與精英集團的一個傳統文化公益體驗活動期間,才從對佛法很有研究的王靈芝老師那裡了解到:在古印度有一位虔信佛法、樂善好施、德高望重的「孤獨長老」,因經常幫助、施捨窮苦人家,所以眾人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老」。給孤獨長老深知民間疾苦,故欲通過傳播佛教思想來普渡眾生,這個行為很像《西遊記》里的唐僧,於是他走遍四方物色最好的講經之地。當時他看中了祇陀王子的一個私人園林,於是和王子表達了自己想要買下園子作為講經說法之地的想法。


王子便故意刁難給孤獨長老,說「你若用金幣鋪滿整個園子,園子便是你的。」金幣自然歸屬祇陀王子。善良的給孤獨長老便賣掉自己擁有的所有田宅物品,換來的金幣卻只夠鋪園子一半,於是他買下了園子的一半,另一半仍歸王子所有。因而才有後來「祇樹給孤獨園」之謂,我想「祗園」對於佛教應該像杏壇對於儒家一樣吧,都是一個特別高尚而又神聖的地方。而《聖旨雁門關》碑白草溝口禁山界石殘碑應為萬曆四十年(1613年)時,當地官員因興建佛教寺廟的需要,故改刻了這塊聖旨雁門碑。



關於明代嘉靖年間,為何如此重視邊防,想必大多數讀者都知其大概。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帝好戰,既滅了南宋,又東討南征,領土廣袤為中華歷史之最,其開創的「行省制度」至今仍有深遠的影響。


元代因頻繁的征戰常年勞民、統治黑暗腐敗、內部權力更替頻繁政局混亂、高壓的民族政策等等,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最終被朱元璋的明朝軍隊推翻,元順帝攜其殘餘勢力退至漠北。在明朝建立後,不甘心屈居漠北的元殘餘勢力(瓦剌、韃靼等)屢屢犯邊,企圖捲土重來恢復元朝統治。



李柱老師


而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設立「九邊重鎮「、實行「衛所制」以防禦蒙古殘餘勢力侵犯邊境,以當地士兵和犯罪發配到此的囚犯駐守,開荒屯田、自給自足。而至明成祖朱棣時候,為防止守邊藩王、將領的再次「靖難」,便經常調動內地軍隊輪流駐守,因而逃兵、偷渡外境者增多,邊務開始鬆弛,軍隊戰鬥力開始下降。


到了正統年間,逃跑兵力與日俱增,衛所制度被破壞得已經十分嚴重,外族侵略更加頻繁,英宗在王振勸說下親征然而被擒,「土木堡之變」的根本原因便是明邊務廢弛導致的指揮不當……而在「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犯邊侵擾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修葺、建成了萬里長城。


雪後白草口村東的鋸齒長城


攝影/ 朔方野鶴


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在重臣建議下頒布「一切禁山」、「退革還林」、「禁緝砍伐耕墾」等政策的聖旨並勒石於重要關口,雁門關十八隘口的《聖旨雁門關》碑即是佐證歷史的珍貴實物,目前僅於八叉口(朔城區王化庄村)、水峪口(山陰縣水峪口村)發現了兩塊,此次於白草口(山陰縣和忻州代縣交界)發現的石碑為第三塊。


但是,嘉靖時候的重要聖旨碑刻在幾十年後的萬曆年間就被當地長官輕易毀損、改刻為佛寺碑刻,這個原因令人費解,還值得我們去研究。



作者簡介:姚鑫華,1995年生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興趣廣泛,尤愛與傳統文化藝術相關,朔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會員,網易雲音樂獨立音樂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屬個人所有,特授權樂藝會平台發布,歡迎轉發,非經本人同意謝絕轉載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聯合平台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懋勤軒三迤掌故:民國二十九年郵務佐委任狀
宋代筆記中巫師施手段勸人向善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廖氏魚塘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