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馬士革刀


神秘的武器:大馬士革彎刀

在漫長的十字軍時代(Crusades,十一至十三世紀),入侵阿拉伯世界的各股歐洲部隊發現自己被對手遠遠超過了:在聖地,不僅撒拉遜人比十字軍人數多,而且穆斯林軍隊的裝備也要好得多,這與今天我們天天看到的伊拉克戰爭局勢完全不同,那時阿拉伯人在武器裝備方面佔上風。穆斯林騎士胯下騎著適應沙漠炎熱氣候的強壯快馬、身披輕巧的鎖子甲,阿拉伯馬的神速和鎖子甲的輕便為穆斯林騎士提供了無比的機動性,同時鎖子甲的強度足以抵擋歐洲人的刀劍;而更為神奇的是他們使用的大馬士革彎刀,這種用經過完美鍛造工藝生產的大馬士革鋼材製造的武器,在遇到壓力時可以彎而不裂,又能長期保持刃口鋒利得僅用單手就能把人劈成兩半。

一般來說,阿拉伯彎刀上有三處銘文:刀匠的簽名,使用者的姓名和一段古蘭經文(或跡象祝福)。高檔刀的銘文採用嵌金工藝,十分華美。

大馬士革刀切落紗巾的故事:

關於大馬士革刀最著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即將結束時,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Richard Lionheart)與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拉丁蘇丹會晤時的場景了。

薩拉丁從地上拿起一個填了羽絨的絲綢靠墊,並把它立在地上。「我的兄弟,你的兵器可以斬斷這個靠墊嗎?」,他問獅心王。

「不行,肯定不行,」 獅心王答道,「世界上所有刀劍,即使它是亞瑟王之劍,也不能斬斷一個沒有固定支撐的東西」。

「那請你注意了,」 薩拉丁蘇丹邊說,邊捲起自己長袍的袖子,露出自己細而長的手臂,終年的磨鍊使他的手臂變得非常堅實。他伸手抽出自己的彎刀,彎刀的刀身彎而窄。與歐洲光亮奪目的闊刃長劍全然不同,他的彎刀是晦暗的藍色,刀身上遍布千萬條蜿蜒的波紋,顯示出刀匠在鍛造這塊金屬時心中充滿了殷切的企盼。他隨即向前上步,非常敏捷地拖刀切過靠墊,看起來用的力氣如此之小,以致靠墊就像是因為自己倒地而破裂的,而不像是被暴力切為兩半。

「這是魔法騙術,」 獅心王說道。

薩拉丁蘇丹似乎理解他的困惑,因此他解下一直戴著的面紗,並把它橫搭在自己彎刀的刀鋒上,他將刀鋒向外憑空伸出彎刀,然後突然從面紗中抽刀,儘管面紗只是完全松垮地搭在刀鋒上,還是被切為兩段,並飄落在兩側,這不但展示出武器鋒利程度已到達駭世驚俗的地步,也同樣顯露了使用者身手敏捷、舉止優雅。


中國小說里的「大馬士革刀」:

在《水滸傳》第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一回都有所描述:

「別的都不打緊,有兩件物最難的:一件是一百單八顆人頂骨做的數珠,一件是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張青取出兩把戒刀與武松看了,果是鑌鐵打造,非一日之功」;「武松抽出腰裡兩口爛銀也似的戒刀來,在月光下看了,刀是好刀,卻未曾發市。」

關於古代大馬士革鋼:

鍛造這種神秘武器的關鍵是所採用的特殊鋼材。這種鋼叫做大馬士革鋼,這個詞被十字軍用來稱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是阿拉伯世界繁華的商業中心,穆斯林抵抗十字軍入侵的大本營)的制劍師和工匠使用特殊制劍材料。特別是在中世紀,當地的這些金屬製造專家通過鍛造和淬火將烏茲鋼(wootz steel)製成精美而柔韌的刀劍,並因此而揚名天下。

烏茲是一種由鐵礦石煉製的傑出鋼材,它可能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出現於印度南部和中南部以及斯里蘭卡了。烏茲是通過將原鐵礦石放入坩堝熔融、去除雜質並摻入重要配料而提煉出的,其含碳量很高(重量比接近1.5%,而熟鐵通常為0.1%)。


古代大馬士革刀的製作:

1、烏茲鋼的冶煉

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可以生產烏茲鋼了。但是人類最早開始冶煉鐵礦的時候尚不能建設巨型的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是如此。這種圓爐在印度的實物一般只有1米多高,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一層疊加一層的倒進爐里,倒滿為止,點火後用皮囊鼓風,大約5~6個消小時之後燃燒停止,由於爐溫只有1000℃,鐵礦石只能被還原成一些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沉到爐底,將爐子拆毀才能取到。這種熟鐵塊被稱為海綿鐵,海綿鐵硬度極軟根本不能用來製作實戰刀劍,那麼印度工匠是利用什麼方法冶鍊鋼材的呢?答案就是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來將海綿鐵滲碳成為鋼材。


2、 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

由於中東地區使用煤礦的歷史很晚,所以當地鍛造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據說最好的木炭是由松木燒制而成的,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是最好的金屬鍛造燃料,但是在缺少植被的中東地區,木炭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在開始鍛造刀劍之前,刀匠師傅們會根據所要鍛造刀劍的大小決定使用幾塊烏茲鋼原餅。烏茲鋼原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使用一塊或半塊原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原餅。鍛造時將原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不可太高否則烏茲鋼本身的花紋就會消失殆盡,據說是300攝氏度左右),然後以原餅圓心為中央將原餅展開成弧形或直線形,用大鐵鎚奮力(由於烏茲鋼含炭量過高,在沒有機械力鍛錘的時代,鍛造極其困難)鍛打原餅,使原餅中的雜質隨著碳分被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由於鋼鐵的散熱,鍛打過程需要數十次的反覆加熱,直到原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為止,然後刀身整體還要經過鏘磨修形才能顯現出所需刀劍的精細形狀。鍛造這一工序只是賦予了刀劍形體上的外貌,此時刀劍尚未得到靈魂,刀劍的靈魂將在最後一道工序中得到灌注,那就是「淬火」。

3、淬火和研磨

鍛造完成後刀匠才能開始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根據1825年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barker)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上銹,所以巴克先生雇來當地刀匠對刀劍從新研磨。

借這這一機會,西方人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過程:根據刀匠師傅的要求從新淬火和研磨的過程在太陽升起前的黎明十分開始,因為如果陽光過於強烈則會影響刀劍加熱後的輻射火色,首先刀匠師傅在地上用石頭圍起的範圍內燃起與刀劍等長的一堆松木炭火,用扇子不斷的扇風助燃,直到炭火全部燃燒起來為止;然後刀劍師傅用鐵鉗夾住刀劍的刀莖部分,將刀劍埋入木炭中,接著用扇子在刀劍腰部附近的炭火上扇風助燃,直到刀匠師傅認為刀劍達到了淬火所需要的溫度為止(這一時間全靠刀匠師傅的經驗掌握),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的艷紅色時迅速將刀劍抽出炭火放入一個長140厘米左右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木槽內的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使用油淬是因為烏茲鋼含炭量過高用水淬火可能會斷裂),熾熱的刀劍浸入淬火液的時候劈啪作響,同時油煙蒸騰,刀刃迅速硬化,刀匠師傅讓刀劍在淬火油中冷卻數十秒之後將刀劍提出木槽,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餘的油脂,同時刀劍得到了回火從而更不易折斷。

接著就是研磨師傅的工作了,研磨師傅會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的摩擦刀劍全身,然後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劍身上的油跡。最後用沙格礦溶液(Zagh應該是一種鉛酸鹽化物,溶液顯弱酸性,據說用檸檬汁亦可。)塗抹刀劍,在弱酸的腐蝕作用下烏茲鋼獨有的黑白或灰白相間的花紋出現了,拋光完成將刀劍擦拭乾凈、上油即可。


傳入中國:

公元13世紀,成吉思和他的孫子旭烈兀兩次率大軍西征,大馬士革遭受重創,大批技術精湛的工匠被擄掠回京城大都(今北京)。與此同時,元朝下令在大都以南300里處修建城池,起名保定,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許多從大馬士革擄掠來的工匠,被安置在保定成為「匠戶」,專門為京城的王宮貴族打造奢侈品,並為軍隊製造冷兵器,而且規定匠戶必須「父傳子承,世代為匠」。大馬士革鋼的製作工藝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傳入中國。匠戶制度直到清朝被明令廢除,但許多匠人仍然以父傳子承的方式延續著這項手藝。

保定上谷冷兵器研究會在秘書長上谷布衣帶領下,一直致力於研究大馬士革製作工藝在中國的發展演變,並召集匠戶後代和手藝傳承人,成立了「匠人工坊」,傳承古法,培育新人,製作真正純手工鍛造的大馬士革鋼。


現代大馬士革鋼的製作:

匠人工坊所採用的就是摺疊鍛打技術。將互補的幾種鋼材,每塊鍛打成條,錯開組合後用鐵絲綁牢或點焊合成,進爐燒結(爐燃料必須用含硫低的焦粒與木炭塊混合),然後用氣錘或人工鍛打拉成鋼條,反覆進爐並反覆折打10次以上。折打過程中鐵匠需要憑經驗掌握爐堂溫度與鋼材溫度,因為多種不同的鋼材含碳量不同,熔點也不相同,稍有疏忽,即成為廢鐵。鍛打中對鋼材進行擰轉(擰麻花),形成均勻的螺旋狀,幾根為一組,再鍛打成為一體。經過摻入添加劑的特殊冶煉,再加上工匠師傅的反覆摺疊鍛打,最終製作出性能與外觀均十分卓越的大馬士革鋼。


現代手工鍛打大馬士革刀的性能優勢:

1.硬度和韌性俱佳:

軟硬鋼材層疊在一起,經過反覆的摺疊、鍛打,做成的大馬士革刀既具有韌性也擁有極強的硬度。而一般鋼材的單一性則會造成韌性和硬度不能同時兼顧的局面。

2.抗銹性能好:

大馬士革刀經過反覆摺疊鍛打,不斷打磨,其密度較一般鋼材更大,鍛造而成的刀具更具分量,也具有更優的抗銹性能。

3.鋒利:

德累斯頓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曾提取大馬士革刀的一段樣品放入鹽酸中分解。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刀內不但含有極小的碳化鐵纖維,並且還含有納米碳管。碳化鐵在鹽酸中是會分解的,而碳物質不會。碳化鐵纖維可能被包圍在納米碳管內而受到碳管的保護。鮑夫勒教授認為,這些微小、但是非常堅韌的纖維不但使得大馬士革軍刀呈現出美觀的波紋圖案,並且使它們鋒利無比。用顯微鏡觀察,大馬士革刀在使用時,刀鋒上的微小鋸齒是一動也不動,所以每一次使用就相當於在給自己打磨,因此變得越來越鋒利。

手工鍛打的大馬士革刀不僅在輕鬆斬斷鐵絲後仍能鋒利無比,對於削紙,剃毛這些細活也不在話下。

4.獨一無二:

摺疊鍛打的大馬士革刀,表面和截面都會有鍛打形成的不規則的花紋,並且每一把刀都是純手工製作,所以每一把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情懷的器物。

著名刀匠和他的大馬士革刀

刀匠威廉莫蘭以製作大馬士革刀而聞名。他成立了美國刀匠協會,只有能夠鍛造300重以上大馬士革的刀匠才能取得大師稱號。已於2006逝世。

制刀大師Joe Kious作品,2015年逝世。

阿根廷刀匠Ariel Salaverria:

國內民間刀匠匠人工坊張勇師傅的中式大馬士革刀:


保養方法:

1收刀入鞘

將刀放入特別定製的真皮手工刀鞘,這種極具柔韌性的皮革組件經過特殊處理,具有一定的防潮性,也能保障刀具不會在抽拔的過程中出現磨損。建議不要將大馬士革鋼刀放在未經專業處理的普通皮鞘中保存,因為普通皮鞘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給刀具帶來不良的影響。

2溫柔研磨

大馬士革刀具的日常打理,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對刀具進行溫柔的研磨拋光,一般用乾淨的棉布或者毛巾擦拭即可,也可在刀身塗抹黃油或潔凈的潤滑油,再用棉布擦拭。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煮熟的亞麻籽油,將刀身塗抹一遍,然後用乾淨的無絨棉布將多餘的油擦掉,晾乾至少48小時,就能在刀身上形成一層保護膜。

3保持潔凈

在使用大馬士革刀具切割酸性食物或接觸其他腐蝕性物質後,建議儘快用清水沖洗,然後使用乾燥的棉布或毛巾擦拭乾凈,以保持刀身光潔。

4去除斑跡

如因使用或儲存不當,大馬士革刀身出現斑點或鏽蝕,可使用紗布拋光,然後塗抹一層黃油或潔凈的潤滑油,再擦拭乾凈,即可光潔如新。

5柄把保養

匠人工坊出品的刀劍(茶刀/茶劍),刀柄、刀隔等組件和配飾,多採用性狀穩定、便於長期收藏保存的紅木、玉石、白銀等材料,不上漆,不著色,全部保持原木、原石的天然顏色和紋理。

紅木會隨著空氣濕度的高低熱脹冷縮,所以擺放的時候要注意,不宜放在過於潮濕或過於通風乾燥的地方,比如潮濕的地下室,靠近空調、火爐、暖氣等高溫高熱處,以及門口、窗口、風口等空氣流動較強處。同時,紅木不要放到陽光直射的位置。

建議盡量避免用濕布擦拭紅木刀柄。因為濕布中的水分和空氣中的灰砂混合後,會形成顆粒,一經摩擦,容易磨損紅木表面。要保持木柄清潔,可用潔凈的棉麻布料緩緩擦拭。若木柄沾上了污漬,可以沾取少量水溶性或油性清潔劑擦拭。

6專業保養

專業級玩家,也可使用專門用於保養刀具的各類正品刀油、刀粉、除銹膏對大馬士革刀具進行保養,參照相關產品的說明書正確操作即可。

溝通交流,請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大馬士革刀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人工坊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皇帝御用武器裝備——故宮博物院藏
傳說中的烏茲鋼刀

TAG:匠人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