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首部水稻學專著,竟是盲學者的愛農傑作!

我國首部水稻學專著,竟是盲學者的愛農傑作!

文既溫雅,事亦詳實。

「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泰和縣(今江蘇吉安市內)鄉村的草屋裡,大詩人蘇東坡手捧書稿,高興地說,「這是我讀後的真實感受,絕無半字虛言!」

「能得名滿天下的東坡先生謬讚,幸甚!」他面前的中年人聽後,起身抱拳行禮。但見此人穿著普通的布衫,頭髮微白,眼睛眯成一條線。他叫曾安止,字移忠,號屠龍翁,只能看到一丈內的東西。

「移忠兄在幾近失明狀態下寫成如此務實的著作,足見你一片憂民之心。被貶南行以來,今天我最暢快!」蘇東坡生性豪爽,對自己被貶之事毫不避諱。原來,59歲的他因朝廷黨派之爭被貶,從南康軍(今江西境內)起程,過廬山,經湖口,快到泰和時,聽聞本地盲學者曾安止寫了一部關於水稻的專著。心存疑惑的他登門拜訪。曾安止以粥茶相待後,向蘇東坡出示書稿。

蘇東坡老年像。(網路圖)

「還請東坡先生指正!」曾安止誠懇地說。

「移忠兄過謙。蘇某在想,如果此書能記錄種植水稻的農器,再配上圖,那就完美了。」

「言之有理。只是農器研究又是一門學問,繪圖則更講精細。老朽體弱多病,空餘一雙眼珠,這個願望此生恐怕無法實現了。」曾安止的聲音越來越低。

「切勿傷感。屠龍翁之號,那是何等豪氣?有感於移忠兄良苦用心,我特贈詩一首。」蘇東坡適時轉移話題。

很快,在曾氏書房裡,蘇東坡揮筆寫成《秧馬歌》一詩。「秧馬」是當時拔秧、插秧時減少勞累的一種木製農具,可坐於其上。此詩(含導語)不但形象描繪了秧馬這種農具,還體現了蘇東坡對曾安止關心農業的認可。

此時是1094年秋,北宋哲宗皇帝在位。

古代插秧坐的秧馬。(網路圖)

愛民學者 眼近失明

江西泰和縣城西門外有一村莊,名喚文溪村。村子與贛江相鄰,風景秀麗。村中有一曾姓宗族,先世本是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人,北宋初遷於此。慶曆年間,曾家出了個曾肅。不喜功名、獨愛看書他一邊田間耕種,一邊閉門攻讀各類典籍。

曾肅育有四子四女,其二子曾安止幼時聰慧,勝過其它兄弟。曾安止學父親樣,閉門苦讀,頭懸樑椎刺骨,夜以繼日。學習太過刻苦,導致眼睛輕度失明。

風光旖旎的泰和縣。(網路圖)

曾安止26歲時解試及第,通過科舉考試第一關;三年後考取進士,被朝廷授予豐城縣(今江西豐城市)主簿。多年後,他調任彭澤(今江西九江市彭澤縣)縣令。在任期間,他為官清廉,體察民情,公務之餘到農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可惜天不遂人願。曾安止身體既差,視力下降也越來越快。1090年,曾肅病逝,孝順的他過度傷心,導致雙目幾乎看不清事物。正值壯年的曾安止不得不選擇辭職,回到泰和老家。

塞翁失馬。辭去公職的曾安止擺脫繁雜的公務,有時間進行農業方面的深入研究,完成自己多年以來的心愿——寫一部關於水稻方面的農業學典籍。

準確地說,這個願望是他任彭澤縣令時產生的。一則,民以食為天,解決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不僅是朝廷關注的頭等大事,也是諸如曾安止一樣的士大夫的追求。二則,當時的許多文人士大夫紛紛給荔枝、牡丹等作譜寫書,卻很少人潛心研究農業,關注水稻;曾安止認為這種追逐浮偽奢華而輕視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這種現象很不足取,自己有必要著書來糾正這種風氣。

很快,曾安止踏上了編寫農業學典籍之旅。

盲者奮筆 填充空白

盲人學者曾安止的研究創作之路比常人更加辛苦。白天,他在童子的牽引下深入民間,走訪老農。對老農所提供的水稻情況,他儘可能到水田邊進行實地考察,再收集樣品帶回家研究。晚上,他則坐在豆大的油燈下,或在書堆中查閱前人成果,或整理當天走訪老農的筆記,直至夜半三更。

經過數年的辛勤勞作,一身是病的曾安止終於完成了一部5卷本的水稻學專著——《禾譜》。

今本《禾譜》影印本。(網路圖)

此書分稻名篇、稻品篇、種植篇、耘稻篇等內容,詳細介紹了50多種以泰和縣為主的江南水稻的品名、特徵、耕種技術等,其中包括早禾秈品14個、糯品14個、晚禾秔品13個等。

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禾譜》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對歷史文獻和現實所用的水稻名稱進行「三辯」,以澄清水稻品種的混亂,為釐清各種水稻的區別打下基礎,並為後人研究農業作參考。「三辯」即總名、複名、散名之辯。如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方言不同名字的同一水稻集中在一起,選其中一種名字作為代表。

從地域上把江西與江浙閩等幾個水稻產區連成一個整體,這是《禾譜》的又一亮點。專家把此書與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十二部地方志進行對照,發現《禾譜》中所載的如八月白、黃糯、秋風糯等多種水稻與地方志所記載的類型相符。通過對這些水稻進行研究,可得出古代江南地區水稻演變的某些規律,這些規律對後世農業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產於江浙一帶的秋風糯。(網路圖)

作為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志,《禾譜》填補了我國歷史上水稻研究的空白,對江南乃至全國的農業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艱難問世 遺珠流芳

話說曾安止雖完成了《禾譜》的撰寫,並得到第一位讀者蘇東坡的高度認可,但他實在無力對此書進行補充並出版。8年後,詩人宋祁路過泰和,本想拜讀《禾譜》,因曾安止病逝不了了之。又17年後的1114年,時任廬陵郡守的宋祁從友人處得到《禾譜》手稿。讀著書,想著曾安止拖著病體寫書的情景,宋祁「不覺潸然」。不久,在宋祁的安排下,《禾譜》得以付梓出版。

100多年後,南宋耒陽(今湖南衡陽境內)縣令曾之謹從《蘇軾詩集》中得知當年蘇東坡拜訪祖父曾安止的故事後,對《禾譜》一書未記農器的事兒耿耿於懷。為完成先輩遺願,他花數年時間寫成《農器譜》一書。出版前,他將此書附於《禾譜》後面,交由同鄉詩人周必大題書名並寫序,周必大稱讚《禾譜》「皆考之經傳,參合古今,制無不備」。《禾譜》終於得到流傳。

多年後,大詩人陸遊閱讀出版的《禾譜》時欣然作詩:「歐陽公譜西都花,蔡公亦記北苑茶……曾侯奮筆譜多稼,儋州詩罷深咨嗟。」

《農器譜》所記載的牛轉翻車。(網路圖)此後元、明、清三代,由於戰亂原因,《禾譜》原本散佚。可喜的是,由於泰和本地縣誌、各類筆記及曾氏族譜有所記錄或轉載,所以千年之後的今天,後人仍可以得見它的主要部分。目前,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學者們對《禾譜》一書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禾譜》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滄海遺珠,盲人學者曾安止愛農之心凝結的我國第一部水稻學專著終得以光芒四射,流芳百世。

---------------------------------

【參考資料】

1、 論文《宋代耒陽縣令曾之謹對中國農耕文化的貢獻》,作者曾雄生。

2、 《及其作者研究》,作者曹樹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

作者:魏德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萬歲」起初並不是皇帝的專用稱呼
你無法成為孤立的「旅行青蛙」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