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向復興的激蕩十載

走向復興的激蕩十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人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四十年之後,當初種種的希望與憧憬,雖歷經曲折坎坷,終一一得到兌現。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崢嶸歲月,意欲紀念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時才發覺,只有一件件尚未隨歲月而逝的物證,還存留那一份日漸淡薄的記憶。而從中最濃墨重彩者,就是承載著四十年各區間時代特徵的品牌。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中國國家品牌網推出品牌專題,將通過回顧一個個改變過我們生活的中國品牌,與您共同感悟時代大潮的變遷。

互聯網狼奔豸突的10年過後,中國品牌還未來得及理清新老交融後的心得體會,又被第二個10年迅速推入以國家崛起、消費升級、優進優出為關鍵詞的新賽道。

在這裡,中國品牌不僅要接受本國消費者愈益嚴苛乃至無情的打量挑剔,還要與全世界一刻不停湧來的外國品牌短兵相接,更要在國家崛起與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來臨之際,追隨時代的大勢所向,認清自己的角色與位置,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精神文化的傳承、全新中國形象的塑造等等,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中車:速度改變中國

從朱自清《背影》里的月台,到炮火硝煙中的毛澤東號;從駛向特區的民工專列,到一日千里的復興號高速。沒有任何一種交通工具會像火車一樣,在中國人心中有著如此不同尋常的意義。從1876年英國人修建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開始,火車牽動中國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始終是社會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的決定性力量之一。

與汽車、飛機等交通方式相比,火車完美適應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國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的現實國情。然而,當這個國家在新世紀開啟復興歷程時,傳統火車的行駛與運轉速度,顯然無法跟上這個國家追求效率的腳步。

2008年國內第一條高鐵出現,連接北京和天津,全長120公里。十年之後,國內已經建成了京津、滬寧、京滬、京廣、哈大等一批時速達350公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截至2017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

毫不誇張地說,高鐵改變了中國。它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加速了人才、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運轉流動,引導了人口流動的全新方向,成為中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之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有力抓手。

高鐵興起的10年,也是車輛製造者——中國中車品牌崛起的歷程。這家2015年由南北車合併而成的大型央企,堪稱「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完美樣本,為中國品牌通過自主創新衝破品牌天花板,樹立了典範。

今天,中國中車製造的高速動車組系列產品,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並逐步從產品出口向技術輸出、資本輸出和全球化經營轉變,在不斷增多的「國家名片」中,當之無愧地名列第一。

中國商飛:肩負大國的起飛

2017年5月5 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成功首飛。不僅代表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大型客機,更意味著世界的天空開啟由波音、空客和中國商飛構成的全球民用客機新格局。

C919的製造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於2008年5月11日在中國上海成立,是我國實施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中大型客機項目的主體,也是統籌幹線飛機和支線飛機發展、實現我國民用飛機產業化的主要載體。

大飛機,是一國綜合國力與世界地位的標誌之一。從科技層面而言,大飛機是對空氣動力學、材料學、航空電子學等一國科研實力的考驗。從工業基礎上來看,大飛機產業涉及化工、電子、冶金等部門,被稱為「現代工業之花」。當今世界,能夠製造大飛機的國家或地區屈指可數,僅美國、俄羅斯與歐盟。C919的出現,讓我國不但掌握了研發和生產大型客機的關鍵技術,更實現了「大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航空產業參與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崛起,我國民航將迎來爆髮式的增長。據預測,未來20年,中國航空市場民用客機數量將達2194架,市場容量大約在1800億美元左右。中國將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

因而,具備大型客機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不僅是一個國家航空工業成熟的體現,在社會經濟等方面也有著極為重大的價值回報。

在經濟方面,C919能使中國民航不再依賴於從歐美進口波音和空客的中層幹線客機,打破歐美航空巨頭壟斷,為國家節省大量外匯;在軍事方面,大型軍用飛機一直是我軍裝備領域的弱項。國產大飛機的成功,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社會效益方面,大飛機將如汽車產業一樣,大力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人員就業;在技術方面,大飛機科研範圍廣泛,涉及諸多國民經濟核心產業,無疑能夠大幅提升中國經濟整體科技水平。

這架背負著大國形象騰空而起的大飛機,必將飛向更加高遠的未來。

萬達:足球霸主到「造城者」阿凡達

1988年,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在隨後的30年時間裡,這家來自大連的民營企業,分別抓住三個時代機遇,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人對萬達的了解,始自足球,廣於商場,深由影院。

90年代,萬達通過投資足球,揚名全國。鼎盛時期的大連萬達隊曾創下連續55場不敗的記錄,豪奪4次甲A聯賽冠軍。毫不誇張地說,足球帶給萬達品牌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萬達集團自身。而萬達也用自己的出色成績,推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起步與普及。許多球迷至今仍對那支冠軍勁旅念念不忘。

進入新世紀,萬達轉型商業地產。此時,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房地產業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區,不斷規劃的城市新區,都對商業、娛樂、餐飲等配套設施產生了巨大需求,也給萬達帶來了難得的時代機遇。通過投資城市商業地產的「造城」模式,萬達廣場走入中國各個城市。不僅為老城區的升級與振興注入了新的活躍力量,也為新城區迅速繁榮奠定了基礎。

2009年,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上映。IMAX技術的出現,將流失已久的國內觀眾重新拉回了電影院,而中國電影在藉此實現振興的同時,也開啟了持續至今的大片時代。

當時,全國3D銀幕資源稀缺。全國僅有的11塊IMAX巨幕,萬達就佔了1塊。當時,廣東東莞的萬達影院配有IMAX放映廳,吸引了大批影迷從廣州和深圳遠道而來。受到啟發的萬達,自此開始將影院作為萬達廣場的必有配置,培養「看電影到萬達」的消費習慣,在更大範圍內吸引客流。

此後,萬達大力投入影視文娛產業,頻繁海外併購,試圖在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下行曲線之前,為自己新世紀第二個10年的發展找尋新的方向。

如家:神州無處不是家

改革開放前,城鄉二元體系森嚴,人口流動幾率低下。偶有出差等外出機會,也只能入住各地招待所。招待所不僅從硬體設施到服務上都不盡如人意,而且必須要求單位出具的介紹信等證明性文件。

改革開放後,人員流動增長。商務差旅外,旅遊的興起,讓人們對住宿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酒店行業蓬勃興起。1983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在廣州開業。此後,合資、獨資的五星級賓館在大城市進入人們的視線,入住五星級賓館成為有身份地位的象徵。

但是,五星級賓館價格高昂,並不適合大眾的消費水平。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放開,經濟型酒店開始出現並大放異彩。1997年2月,中國第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型酒店品牌「錦江之星」——上海錦江樂園酒店正式對外營業。2001年7月,攜程旅行網與首都旅遊集團創辦的第一家「如家」快捷酒店在北京燕莎開業;2005年,如家經濟酒店的市場份額位列國內經濟型酒店第一,並延續至今。

現今,經濟型酒店在我國遍地開花。以「如家」等為代表的經濟型酒店,以其標準化的經營模式、統一的衛生與服務以及較高的性價比,成為大眾旅遊、短期出差的首選。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面對消費升級的趨勢,經濟型酒店又開始了走向中端的品牌升級。繁榮發展的經濟型酒店,不僅成為中國經濟運轉效率的催化劑,也體現著改革開放對人民遷徙、流動自由權利的肯定與促進。

北斗導航:國家之眼

自古以來,北方夜空中的北斗七星,都是中國人判斷方位的參照。今天,在天空的另一處,有一顆叫北斗的衛星,又指引著中國經濟與安全的方向。

上世紀50年代,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定位系統的概念也由此應運而生。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發第一代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到1994年3月,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布設完成。GPS是衛星通信技術在導航領域的應用典範,能夠為全球用戶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確定時等導航信息,極大地提高了人類信息化水平,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

不過,作為美國GPS。中國這樣的獨立大國不可能永遠借用他人之物,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國防安全的角度,必須要有完全自主的衛星定位系統。

1958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從此揭開了中國向太空進軍的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1994年,北斗衛星正式立項,並在2000年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區域性的導航功能得以實現,開啟了完全自主的民用衛星時代。2017年11月5日19時45分,中國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標誌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也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國內銷售的導航軟體基本都可以使用北斗系統,定位精度已經不亞於GPS。預計到2020年,北斗可實現全球定位。

從參與歐洲「伽利略」計劃遭受遇耍弄,到自主組建完全屬於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中國人再次用自主創新贏得了世界尊重。北鬥打破了GPS的壟斷,讓中國在定位導航領域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不僅保障了國家安全的自主可控,也為社會經濟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技術支持。

華為:中國品牌崛起的代表

21世紀第二個10年,人類真正進入移動互聯時代。通信技術的進步、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讓人們擺脫網線的束縛,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網路。作為終端設備的智能手機,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信息中樞。

由蘋果掀起的智能手機革命,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營造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新興市場。圍繞這一市場,中外新老手機品牌,展開了白熱化的激烈競爭,而華為就是目前中國手機陣營的領軍者。

華為成立於1987年。直到2011年之前,華為一直從事信息通訊技術和設備的研發。2010年左右,3G網路在中國城市實現普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被國民廣泛關注。彼時的華為作為通信巨頭,已經在國內外打開了廣闊的市場。2013年,華為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如今,在未來的5G技術上,作為中國企業代表的華為,亦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在通信行業建立首屈一指的品牌地位後,華為通過智能手機等消費類產品,又將自身品牌提升到中國品牌「卓越代表」的高度。與其他中國品牌的低端低價不同,華為敏銳抓住消費升級的趨勢,從一開始就將手機定位高端,用精良的產品率先贏得中高端消費群體的認可,最終塑造出正面、高大、國際化的企業品牌形象,為當代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做出了完美示範。

英利:中國品牌國際化的里程碑

今年夏天,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將在俄羅斯舉行。作為歷史悠久、影響力巨大的國際性單項體育賽事,世界盃不但是全世界球迷的節日,也是中國品牌實現國際化、提升自身影響力的黃金機會。而在這方面,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與英利集團,都是無法繞過的里程碑。

早在80年代,中國球迷就已經可以收看世界盃決賽的轉播,已經習慣球場邊的大型廣告牌刷著麥當勞、Canon(佳能)、MasterCard(萬事達卡)等英文字母廣告。21世紀初中國取得2008年奧運舉辦權後,中國品牌也開始嘗試通過贊助體育賽事來經營品牌,但那時候頂級體育賽事的營銷與運作基本被外國品牌佔據。人們也習慣性認為贊助國際賽事必須使用英文標誌。

2010年,南非世界盃,這一慣例被英利打破了。作為世界盃賽贊助商,「中國·英利」的漢字字樣,第一次出現在賽場一眾英文品牌之中,視覺衝擊極為強烈。人們紛紛求諸搜索引擎,很快得到了答案:英利,一家來自中國河北省的光伏民營企業。

英利創立於1987年,1998年進入太陽能產業。在太陽能光伏行業發展初期,光伏廠商的客戶以大型集中式電站為主,極少涉及零售業務,業內幾家主要公司也並不在乎其品牌在大眾的知名度。因此,當剛剛度過08年金融危機的英利以如此大的手筆投放世界盃贊助,人們在驚嘆之後更多的是不解甚至質疑:一個B2B的企業,為什麼要投放面向C端消費者的廣告?

許多人看不透,更多的人視之為廣告、營銷,稱之為「豪賭」,極少有人從品牌的角度考慮問題。事實上,一個品牌贊助國際賽事的目的:一為國際化,二是高端化。英利在世界盃的投入雖然巨大,但使得品牌一夜之間傳遍全球,帶動股價與業績快速上漲。2010年財報顯示,其產品銷售實現了3%-5%的品牌溢價,其全球市場佔有率也從3%上升到10%。

更重要的是,英利在推廣自身品牌的同時,也為中國光伏產業,乃至中國經濟和文化形象做了一次正面展現。毫不誇張地說,英利贊助世界盃,堪稱中國品牌體育營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吹響了中國製造以品牌的身份集體「走出去」的號角。

大疆無人機:讓西方低頭的中國智造

今天讓普通人感到新奇的無人機,實際上並不是新鮮事物。

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是一種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或者由車載計算機完全地或間歇地自主地操作。

與其他前沿技術一樣,無人機首先應用于軍事。美隊2001年就進入了無人機時代,在阿富汗使用這種遙控設備打擊基地組織。從那之後,無人機成為各國軍隊武庫當中的關鍵角色,當前世界各地的戰爭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成本的降低,無人機近年來逐漸具備了民用化的產品基礎。目前在航拍、農業、植保、快遞運輸、災難救援、監控測繪、新聞報道、影視拍攝等領域,市場對於民用無人機有著巨大的需求。

出乎所有人特別是西方國家意料的是,在這個全球激烈競爭的新興行業中,一家來自中國的無人機品牌獨佔鰲頭。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目前全球領先的無人飛行器控制系統及無人機解決方案的研發和生產商,客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2014年底,大疆已佔據全球小型無人機約50%的市場份額,做到名副其實的市場第一。在北美市場,據國外機構統計,售價在1000美元-2000美元的無人機,大疆佔據了66%份額;售價2000美元-4000美元市場,大疆佔據67%份額。在整個北美無人機市場,大疆佔據50%份額。

大疆的成功,在於運用技術創新將曾經高不可攀的專業化產品,變成了普通民眾可以消費的實用產品,迅速地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多年以來,無人機似乎都是一種高精尖的存在,只有軍方在大量使用,雖然也有少數業餘愛好者,但根本上還不是大眾消費品。然而,民用的層面,無人機卻更多只是停留在願景,而非進入現實的層面。無人機都是應用在專業領域,產品專業化程度高、對操作要求門檻高、產品價格昂貴。

大疆率先把無人機擴展到了普通消費者的層面。目前,大疆被應用在地質勘探、救援災難,森林防火、電力巡線、農業灌溉、影視拍攝等各個領域。從前人們無法進入的地區,如今都能一睹其貌,進行詳細地了解。這顆翱翔在空中的眼睛,給人們帶來更廣闊的視角,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技術工具的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大疆用自己的成功發展向世界證明,中國全盤跟隨追趕西方的時代宣告結束。若干高精尖領域僅存的差距,也必將在堅定的發展理念與龐大市場需求的支撐下,最終消弭。

微信:回歸真實社交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即時通訊軟體。因為它的出現,騰訊品牌通過產品創新實現了突破和升級,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也在接下來的7年時間裡幾被重塑。

說到微信,不得不提到騰訊公司的另一款代表性產品QQ。從1999年首次推出到2017年上半年,騰訊QQ的用戶已經達到了8.29億。相比之下,誕生在新世紀第二個10年的微信,僅用7年時間就實現了10億用戶的活躍量。

「晚出生」十幾年的微信如何實現後來居上,超越QQ?答案,是微信滿足了當代中國人社交需求的變化。

QQ誕生之時,中國人的詞典中沒有陌生社交的概念。人們的人際關係,基本限於自身生活環境的範圍。千里之隔,機緣微弱,老死不相往來。互聯網的出現,消除了空間的隔離,把人與人之間產生關係交際的可能性無限放大。QQ讓保守、內斂的中國人,忽然意識到自己竟然有能力隨時結交全國乃至外國的人,這種觀念、視野上的解放與衝擊,是巨大而深刻的。

而二十年之後的中國人,則處於信息爆炸、冗餘的時代。隨時隨地增加的人際關係,一眼望不到底的通訊錄,令人無所適從。千帆閱盡的人們渴望真實社交,回歸熟人、朋友的私密關係,追求有效的關係互動,而不再是QQ所代表的的「認識陌生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微信一統江湖的今天,QQ的用戶並沒有一鬨而散的原因。後者多為年輕一代(95後,甚至是00後),對於初入社會的他們而言,年輕就是要去體驗更多、去拓展更廣。他們需求的是豐富,是人際關係的擴張,願意做加法;而微信的活躍群體,通常為已經進入社會,追求工作和生活效率的人們。他們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追求信息的效率與價值,願做減法。

當然,微信的流行,也在於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PC端的崛起推動了QQ的發展,微信則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移動端,也就是手機大需求的時代。

微信的成功,可以用回歸真實社交來概括。它順利地接過了走下QQ列車的「客人」,不僅延續了騰訊的事業前途,也開創了中國人新的生活方式。

摩拜單車:互聯網+的中國首創

在長達十幾年的「沉寂」後,曾經「自行車王國」的盛景又以另一種面貌在中國再次呈現,這就是以摩拜為首開創的共享單車浪潮。

中國城市化進程在改革開放後呈幾何倍增長,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尋找機遇。縱然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完善和更新,但是,上班族的日常通勤卻依然不是件讓人愉快的事:漫長的等車時間、班次不確定、巴士和地鐵過於擁擠、交通堵塞……特別是在沒有公共交通的路段,人們就只能依靠步行。

2016年,摩拜單車橫空出世。這輛紅色小車抓住通行痛點,提供了互聯網短途出行方案,採用無樁借還車模式——手機定位找車、掃碼解鎖、即停即走,不僅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通勤難題,更讓人們重拾了這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

因為方便快捷,提升了短途出行效率,共享單車一夜之間火遍中國大城市。繼摩拜之後,OFO、小藍單車等一大批同等模式的共享單車迅速湧現。尤其是2017年,各大共享單車品牌競爭日益激烈,大小資本趨之若鶩,共享單車的投放量達到最高值。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單車的出現,給瀕臨危機、生存艱難的中國老牌自行車廠們一顆「速效救心丸」。曾經肩負著億萬中國人空間移動重任的飛鴿、永久、鳳凰等自行車廠,藉機共享浪潮獲得了新生。以上海鳳凰為例,2017年,鳳凰實現營業收入14.28億元,同比增加126.63%;在銷量方面,上海鳳凰2017年生產自行車505.22萬輛,比上年增長74.02%。

通過三年的發展,中國的共享單車甚至走向了海外,在英國、印度等國家落地。這意味著來自中國的「共享」理念正在努力得到世界認可,也激勵著更多的中國「智造」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海康威視:技術新潮中的中國身影

叱吒華語歌壇三十多年的「歌神」張學友,突然在2018年以另外一種方式火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南昌、贛州、嘉興三場他的演唱會上,相繼有三名逃犯落網。人們調侃歌神的魅力,更感慨安檢技術的先進精密。

大型演藝活動和賽事由於人員聚集,為了保障安全一般會在入場前進行安檢。這幾名逃犯正是在經過安檢門時被攝像頭「確認過眼神」,最終在散場時被一舉擒獲。其實這背後的黑科技是一款海康威視推出的、名為「海康深眸」的高科技安防產品。

「智慧監控」的實用化極大提升了社會管理效率,以往公安人員需要一群人反覆查閱監控視頻,憑藉感覺和經驗做出判斷,而如今配備人臉識別技術的攝像頭,能夠瞬間識別目標嫌疑人,並能在監控中將其準確位置實時通報警方。除了在打擊違法犯罪中識別嫌疑人,在日常交通管理中識別車牌更是不在話下。

海康威視成立於2001年,其28人的創業團隊全部來自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二研究所。經過短短16年的發展,海康威視已成為全球視頻監控領域的第一品牌。2016年,海康威視佔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份額的21.4%,連續六年位列全球第一。今天,中國廠商在全球安防市場中已佔據一定的優勢,除了海康威視,還有大華科技、亞安科技等中國品牌已展露頭角。

今天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正在塑造新的生活方式。在這些領域,中國不會再如過往技術革命那樣無奈錯過。海康威視等中國安防品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證。

後記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影響範圍最廣、改變程度最深的四十年。它從根本上激發了中國社會的創新活力,促進了生產力解放,推動一個經濟落後、溫飽不足的大國,走上國家崛起、民眾小康的富強道路,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對於這段歷史,有無數角度可以對其加以紀錄與評鑒,而兼具經濟與人文屬性的品牌,顯然是最為獨特者之一。一代代中國品牌,隨時代沉浮,或走向輝煌,或歿於半途,但都為彼時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改善貢獻了力量,其自身亦是中國社會四十年漫長變遷的組成部分。它們紀錄了文化潮流的更替,承載著流逝的幸福時光,至今令我們記憶猶新。

今天,四十年的摸索與累積過後,中國經濟終於走到了品牌的門口,中國市場也成為全世界品牌贏得生機、找尋未來的熱土。在人們欣然擁抱這個「萬品來朝」時代,中國品牌開啟集體崛起、復興過往輝煌的征程之時,讓我們對那些伴行四十年的優秀中國品牌表達一聲感謝。感謝那些不甘平凡的人,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中國國家品牌網,是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主辦的國家級網站,是我國品牌領域最權威的信息發布平台。

歡迎訪問中國國家品牌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品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中品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