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塑造了宇宙的「弦」

塑造了宇宙的「弦」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俄耳甫斯的音樂天才。據說他的琴藝已高超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次,他撥動琴弦,石頭都紛紛飛起,自動築成一座城池。

話說在宇宙中也有一種「弦」,對於塑造今日的宇宙是不可或缺的,叫宇宙弦。

宇宙弦是理論上預言、但迄今尚未發現的一種奇特天體。它很長,幾乎貫穿整個可見宇宙;它又非常細,一根典型的宇宙弦,直徑比氫原子半徑的萬億分之一還小(氫原子半徑與乒乓球半徑之比,幾乎等於乒乓球半徑與地球半徑之比)。它是如此細長,你幾乎可以把它當作一維的物體看待。然而它的密度非常大,一根長10千米的宇宙弦就重達一個地球的質量!可以想像,密度如此之大的天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引力。

宇宙的相變

為何要預言這樣一種古怪的天體?這一切說來話長。

讓我們逆著時光,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後不到0.01秒的那一瞬。雖然那時宇宙的溫度依然很高,但與之前相比,還是降低了不少,因為宇宙自誕生以來一直在冷卻。

冷卻的過程必然伴隨著物質形態和性質的變化,即通常所說的相變。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是水的相變。隨著溫度降低,我們看到水發生連續的相變,在相變時,其性質發生了激烈的變化:先是氣態,然後液態,最後又變成固態。

你可能注意到了,液態的水比固態的冰具有更多的對稱性。為什麼呢?假如你站在液態水的一個水分子上,不管朝哪個方向看,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液態的水沒有一個特殊的方向。我們說它是球對稱的。而固態的冰在所有方向上就不再無差別的了。你要是站在冰晶的一個水分子上看,你會發現,水分子在沿著晶格的方向上,排列更加齊整。晶格方向是它的對稱軸,冰晶具有軸對稱。

顯然,球對稱比軸對稱有著更多的對稱性。當物質從有著更多對稱性的狀態進入較少對稱性的狀態,我們就說「對稱性破缺」了。液態水變成固態冰,就是對稱性破缺的一個例子。

宇宙的冷卻也是對稱性不斷發生破缺的過程。根據大統一理論,在宇宙最早期,四種基本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是彼此不分的,然後經歷了一系列的相變,大家先後從「大統一」的狀態中分離出來。伴隨這一過程,物質的形態發生了激烈的變化。最終結果是,到了大爆炸之後0.01秒,終於變出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質子、中子、電子等組成普通物質的粒子。

宇宙相變的「殘留物」

宇宙相變還會產生一些副產品。宇宙學家預言,當相變涉及宇宙這麼大範圍的時候,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要產生的。它們叫「拓撲缺陷」。關於這個,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例子。

冬天氣溫驟降,湖面結起厚厚的冰。假如你在冰面上行走,會發現冰面並非完整的一塊,這裡那裡總有一些裂縫。為什麼呢?因為當氣溫下降時,由於每塊水域的自然條件存在差異,導致結冰有先後,而且各自為陣。比如某塊水域以A為中心結冰,而另一塊水域以B為中心結冰,每一塊都在膨脹、擴張,直到它們相撞為止。其結果是,在交界處,以A為中心的冰塊跟以B為中心的冰塊不能很好地銜接(譬如晶格的朝向不一致),於是裂縫就產生了。再比如鐵氧體磁化的時候,也會出現小範圍內各自為陣的現象。某一小塊區域內的原子朝向固然已被調整到一致了,換句話說,已經被磁化了(這樣被磁化的小塊區域叫磁疇)。但這些磁疇各自為陣,朝向相當混亂,所以整塊鐵氧體依然顯不出磁性。在相鄰磁疇交界處,由於原子的朝向不一致,削弱了磁性,從而形成疇壁。只有消除了疇壁,所有原子的朝向都一致了,鐵氧體才算真正被磁化

這些冰面上的裂縫、鐵氧體上的疇壁,被稱為相變產生的拓撲缺陷。

為什麼說宇宙在相變時,拓撲缺陷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呢?道理也一樣:宇宙在冷卻時,各個區域也是各自為陣的。第一,因為宇宙本來就沒有中心,沒有統一的「指揮部」;第二,因為要想讓各個區域協調一致,得有「信使」(即作用力)在彼此之間傳遞消息,可是作用力傳遞的速度無法超越光速,不可能無限快,再快的「溝通」也總是滯後的。這樣一來,拓撲缺陷就免不了要產生。在缺陷結構中,能量或物質相對集中,演化出一些怪異的天體,包括疇壁、單極子等,而最重要的,則是本文的主角——宇宙弦。

宇宙弦的演化

宇宙弦產生之後,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演化。其演化由三個要素決定:宇宙膨脹、宇宙弦的交叉和引力輻射。

首先,宇宙弦將隨著宇宙的膨脹而被拉長,這好比畫在氣球表面的一條線,氣球膨脹,線也被拉長。

其次,宇宙弦在宇宙早期應該大量存在,形成一張覆蓋全宇宙的網路。由於每根宇宙弦的密度都大得驚人,當兩根宇宙弦相遇,就會在強大引力的作用下,振動、交叉。交叉時,發生形變,一部分獨立成環,其餘形成新的宇宙弦(下圖a)。此外,因為宇宙弦又細又長,導致各部分受力(其他天體對它的引力)不均勻,一直在劇烈地振動,所以自身也會發生交叉。交叉時,形成獨立的宇宙環和新的宇宙弦(下圖b)。

最後,宇宙弦和宇宙環由於質量巨大,且在不停振動,會產生強烈的引力波輻射,在輻射中損失能量。所以宇宙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縮短,宇宙環則因為振動更劇烈,會完全蒸發。

這一切總的效果是:儘管宇宙弦在宇宙誕生之初是很多、很密的,但隨著它們相互交叉或自身交叉,形成宇宙環,宇宙環又因劇烈振蕩,輻射引力波而不斷消失,所以宇宙弦和宇宙環隨著宇宙的膨脹,變得越來越稀疏。計算機模擬表明,到今天,在可見的宇宙範圍內,大概僅存10根貫穿整個宇宙的長宇宙弦,以及大約1千多個小宇宙環。

宇宙大尺度結構的

「種子」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致認為,宇宙物質的分布(比如星系的分布)在大尺度上應該是均勻的,並把這上升為一條「宇宙學原理」。

但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他們發現,在宇宙三維圖中,滿布著「空洞」和「長城」,宇宙物質的分布遠非均勻。所謂的「空洞」,是指那裡的星系比別處要稀少得多;所謂的「長城」,是指星系比別處要密集得多的地方。這些宇宙大尺度結構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一時讓人困惑莫解

從傳統宇宙學角度,當前對此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這是宇宙早期物質漲落被放大的結果:宇宙誕生之初,雖然物質總體來說是均勻分布的,但由於不可避免的漲落,也可能出現這個地方物質多一點,那個地方物質少一點的現象。本來,物質交換頻繁的話,漲落是旋生旋滅,不能持久的,難以形成任何結構。但此時,一件意外的事情——暴脹——發生了。宇宙在大約短短10-30秒內,體積膨脹了大約1026倍,由一個氫原子大小膨脹到一個柚子般大小。暴脹時,宇宙物質迅速分離。這樣一來,由於物質來不及交換,暴脹前的漲落格局就得以保存下來。這些被暴脹放大了的宇宙早期的物質漲落,就是後來形成大尺度結構的「種子」。

另一種解釋,就是作為宇宙相變副產品的拓撲缺陷,尤其是宇宙弦。這些拓撲缺陷本來跨度就很大,而且它們的出現是必然的,所以只要在一段時間內被保存下來,就可成為搭建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腳手架」。比如宇宙弦憑藉其強大的引力,把周圍物質吸引到其身邊,孕育出恆星、星系,由此形成跨度極大的宇宙「長城」。宇宙環也是如此,在其消失之前,把星際物質吸引到其周圍,孕育出超星系團之類的大尺度結構。這正是今天的宇宙學家對它們感興趣的地方。

尋找宇宙弦

宇宙弦儘管對於塑造宇宙如此重要,遺憾的是,我們至今依然沒有直接觀測到它們,甚至在微波背景輻射中,也沒有尋找到蛛絲馬跡。但最近,有科學家聲稱,他們找到了證明它們存在的間接證據。

在天空中存在一類異常明亮的天體,叫類星體。據認為,類星體中心盤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類星體會在某個特殊的方向上產生極強、極明亮的噴流,天文學家據此可以識別它們。

美國布法羅大學的一個小組在研究了宇宙縱深處355顆類星體之後發現,其中183顆類星體的噴流朝向在天空中剛好排列成一個巨型的環狀。他們猜測,在這個巨型環的位置上,很可能最初有兩條宇宙弦發生了交叉,生下一個宇宙環,正是這個宇宙環影響了噴流的朝向。雖然後來它蒸發了,但噴流有規則的排列卻保留了下來。進一步的計算機模擬似乎也印證了他們的猜測。

此弦亦彼弦?

最後,順便提一下宇宙弦和超弦的關係。

在粒子物理學中,超弦理論曾經風靡一時。該理論認為,所有基本粒子其實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表現,這種基本物質就是弦。比如說電子,現在的基本粒子理論假設它是沒有內部構造的一個點。但從超弦理論來看,電子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極小、極細的一維閉合弦。弦可以以不同方式振動。就像小提琴弦在不同的振動下會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一樣,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表現為各種形態的基本粒子。超弦理論甚至認為,各種基本作用力,也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這樣一來。超弦理論就實現了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大統一」。

這裡且不談超弦理論的正確與否,只談談宇宙弦和超弦的關係。

最初,大家認為兩者毫無關係,此弦非彼弦。但後來有人提出,兩者或許是有關係的。

前面提到的宇宙弦,是宇宙相變中產生的一種拓撲缺陷。但2002年有人提出,假如我們認同超弦理論的觀點,那麼在宇宙的「大統一」時期,宇宙(那時比一個質子還小)中應該充斥著無數微小的超弦。一部分弦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同樣可以被拉伸成跨星系的大尺度的弦,而且表現出跟宇宙弦相似的特徵。

如果是這樣的話,宇宙弦除了宇宙相變的起源,又多了一種起源:被拉伸的超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荷蘭:小國土,大農業
海洋中塑料垃圾去哪兒了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