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的現實趣味:不讀書者「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讀書的現實趣味:不讀書者「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古人讀書,重目的也重趣味,「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讀書以博取功名,經世致用;讀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與抱負。

「閑讀詩書斜卧榻,苦夜茶伴興味長」,讀書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這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純然雅趣。每當積極的社會理想難以實現、人生抱負無法施展時,文人們對純粹的審美趣味和精神殿堂的迷戀就會愈加強烈。

古人讀書,包含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態度,也包含著一種遊走於「進退」「取捨」之間的哲學趣味。

近人讀書,雖有古人傳統的延續,卻也生髮出不同的旨趣來。林語堂與梁實秋是近現代學人中最重視讀書人趣味的。

林語堂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讀書的藝術不為「改進心智」,只為樂趣與情趣,猶如對食物風味的嗜好,完全是屬於個人的。

梁實秋則發揮了黃庭堅所謂「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一說,認為不讀書的人的確多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而人在讀書之後,便面目可親、語言有味了。

今人讀書,固然存在著精英趣味與大眾趣味的分野,但對於讀書人而言,更應思考的是如何實現兩種趣味的內在融合。讀書既可以豐富人的情感、充實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性靈,也可以幫助人理解現實生活的複雜矛盾,讀懂生活的真諦。

說到底,讀書是人認識自己、認識生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讀書是一種審美狀態,也是一種生活實踐。它能將歷史與個體勾連起來,將審美感與現實感統一起來。

通過讀書認識生活,認識自己,進而把讀書這種話語實踐轉化為社會實踐,改造生活,改造自己,才能顯示出讀書的真正意義。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王磊),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節氣中的古人智慧
《詩經》里的物、事、情、理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