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清代鈔本《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中探究徽州人入籍蘭溪史實

從清代鈔本《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中探究徽州人入籍蘭溪史實

原標題:從清代鈔本《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中探究徽州人入籍蘭溪史實



《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是清道光年間的鈔本,它記錄了當時一戶徽州人家及其後代在浙江蘭溪的活動經歷,尤其對入籍蘭溪這個案例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記載,這對徽州移民歷史和「寄籍」、「入籍」現象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抄件內有一份「稟文」,這是一份某廩生打給蘭溪知縣的報告。報告的內容簡摘一段:「切生等保結得與童生鄭紹文,職員鄭瑞元之子,今屆試期,童生鄭紹文遵填卷冊,臨點入場,有廩生諸葛令懷疑混稟,幸蒙恩諭核案補考,實為恩便」。大意是:童生鄭紹文,是職員(有頂戴官銜但無實職的人)鄭瑞元的兒子,今年將參加秀才考試,由本人作擔保,保證其身份及資格真實有效。鄭紹文已報名,正準備入場,不料,一位名叫諸葛令的廩生懷疑鄭紹文的考試資格,他未經調查就草率向知縣舉報,耽誤了鄭紹文的考試。現查明,鄭紹文的考試資格真實有效,知縣已初步同意鄭紹文參加補考等等。



明清時代,沒有取得秀才功名的讀書人被稱為「童生」,《清稗類鈔》中「童試」條目記述:「直省士子之試於郡縣及提學,為童子試,俗謂為小考,或小試。應試者曰童生,雖壯丁老叟,但與試,皆得以童稱之,未冠者曰幼童」。「孔憲教為縣試老童」條目記:「 長沙孔太史憲教年四十餘時,尚應縣試,人呼之曰老童」。在「七十歲童生應院試」條目中則稱:「湖北某童年七十初,次次觀場,自言功夫純熟。」童生須參加「童試」,即考秀才。童試要經過三場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縣試通常在農曆二月,由知縣主持;府試的時間是農曆四月,由知府主持;院試則由省里主管教育的「學政」主持。童生院試合格,取得「生員」資格,正式成為一名秀才,才可以進入府縣官學讀書。秀才根據各期考試成績,分五等,一等是廩生、二等是增生、三等是附生、四等是青衣、五等是發社。第一等秀才即廩生,讀書期間可以「領工資」,又可替童生作考試擔保獲取「擔保費」,他們是府學、縣學的「正取生」,待遇相對優厚,但名額有嚴格限制的。「國朝沿明制,凡各直省府廳州縣學生員,由學使在歲科試列一等者,設額給餼,以次序補,謂之廩生。歷科優貢、拔貢均出其中,各省鄉試,每科中式廩生人數,亦必視增廣附學生為多。」(見《清稗類鈔》考試類),2005年版的《歙縣誌》記載:清代歙縣學的學額是20名,即每次考試只錄取20名廩生。1985年版的《蘭溪市志》記載:清代蘭溪縣學的學額是25名,每次考試只錄取25名廩生。翻閱清代乾隆年間出版的《縉紳錄》,書中有徽州府各級「學校」的生員名額:府學25名、歙縣20名、休寧20名、婺源20名、黟縣20名、祁門16名、績溪16名。金華府各級「學校」的生員名額:府學25名、金華25名、蘭溪25名、東陽20名、義烏20名、永康20名、武義16名、浦江16名、湯溪16名。因有學額限制,當時讀書人要參加各級科舉考試,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就考。在外地遊學、或商或宦,考期將至,也得趕回原籍地。如明末蘭溪人李漁,自幼隨父在江蘇如皋經商居住,崇禎八年(1635),李漁回原籍到金華參加童試(府試),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清代黃賓虹出生在金華,他13歲隨父親回徽州歙縣原籍參加童試,名列前茅。清末寓居蘭溪游埠的曹清泉,回徽州績溪原籍參加童試,光緒壬寅年(1902)他在江南鄉試中考取第一名舉人,即解元。人們離開原籍到外地謀生居住,稱作寄籍,寄籍的讀書人如在寄籍地參加考試,被稱為冒籍跨考。冒籍考生會擠占當地有限的「學額」,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的。為了防範冒籍跨考,考生的報名資格審查非常嚴格,參加考試的人員必須填寫祖父三代的姓名籍貫,並採取廩生擔保,童生互保等方法堵絕作弊。《清稗類鈔》「廩生保童生」條如此記述:「各州縣文童武童應試時,必由廩生領保,謂之認保。又設派保,以互相稽查而慎防弊竇。如該童有身家不清,匿三年喪冒考,以及跨考者,惟廩保是問;有頂名槍替,懷挾傳遞各弊者,惟廩保是問;甚至有曳白割卷,犯場規,違功令者,亦惟廩保是問。其責任如是之重。故凡廩保之與童生,必與同里閭,誼屬戚友,深知其為佳子弟,勿貽先生長者羞,而後為之具結單焉,簽花押焉,臨場則唱保焉,出圖則看號焉。而其緊要關鍵,則在學院招覆之後,填造覆試冊結之時,介新進諸童以謁學師,而定其贄儀之多寡。大率稱其家貲之厚薄,務使獻者受者,皆得自慊於心,而諸童生獻廩保贄儀,則視學師所得,以次遞減。」此類實物見清代江蘇太倉州崇明縣儒學頒發的「廩保互結親供單」,上面清楚寫明:「江蘇太倉州崇明縣儒學為科考事,奉提督學院頒髮結式,保結得童生(某某),委系身家清白,並無刑喪、過犯、娼優、隸卒、頂替、抗糧、冒籍、吸食洋煙等弊,察出願甘同罪,所結是實。本童(某某),年*拾*歲,身中面白*須。曾祖(某某), 祖(某某),父(某某),現住 (某地),(某)籍。 派保廩生:(某某), 認保廩生:(某某), 互保童生肆名:(某某等)。光緒 年 月 日 ,字第*號。」文中「派保廩生」是官府指定擔保的廩生,「認保廩生」則是有償擔保的廩生。五名童生組成一個互保,四名童生為其餘一名童生作互保。但也有個別冒籍過關得逞的,《清稗類鈔》的「吳改堂冒籍應院試」條目記載:「吳半松丁母憂,返吳江,其子改堂試於江陰,見斥歸,半松泫然流涕曰:吾老矣,能及見汝成諸生耶?改堂慨然曰:三日後見之矣。遂復至江陰,冒常熟籍,成諸生。歸久之,移入吳江學,尋補廩膳生。」

童生鄭紹文進不了試場,原因是被人懷疑冒籍跨考。據《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記載,鄭紹文祖先鄭佩鳴原籍徽州歙縣,於順治年間(1644—1661)遷居蘭溪。既然鄭紹文祖籍徽州歙縣,那他怎麼能在寄籍地蘭溪參加考試呢?這個問題先從徽州人到蘭溪經商說起。徽州人多地少,山多田少,自古很多徽州人往外地遷徙謀生。蘭溪地處三江之匯,是錢塘江上游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貿繁榮。蘭溪與徽州各縣有水路相通,徽州人若要遷居外地,蘭溪往往就成為首選之地。據2005年版的《歙縣誌》記載,早在明代萬曆年間,歙縣人江天穩、王宏吾已在蘭溪城裡經商。清初歙縣人程永法等在金華、蘭溪從事鹽業。清中期徽州歙縣人遷入蘭溪經商更普遍了,蘭溪城裡的程聖文墨庄、三陽布號、允和銀樓和裕通源錢莊等等,都是歙縣人開設的。這些徽州人身居蘭溪,子孫後代也在蘭溪繁衍,但是他們的籍貫仍然是徽州,蘭溪只是他們的寄籍地。他們的子孫後代如想取得科舉功名,就必須回到原籍地考試。若在居住地應試,那就必須「入籍」,即脫離原籍貫,在寄籍地取得戶籍。上面所說到的童生鄭紹文,他被人舉報「冒籍」而停考,而後卻又可補考,根本原因是他已「入籍」蘭溪。


在清代,寄籍人想「入籍」非常不易。「凡民之著籍,其別有四:曰民籍;曰軍籍,亦稱衛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經理之也,必察其祖籍。如人戶於寄居之地置有墳廬逾二十年者,准入籍出仕,令聲明祖籍迴避。------,其有冒籍、跨籍、跨邊、僑籍皆禁之。」(見《清史稿》志九十五、戶口),當時官府對於「入籍」有一整套報批審查的行政程序。《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抄錄了整套有關「入籍」的官府公文,原文字多,行文格式非常繁冗,我把它梳理一下,列出「入籍」的大概流程,首先是鄭紹文的父親鄭瑞元給蘭溪縣知縣打報告,時間是道光四年(1824)三月初二日,「具呈鄭瑞元,為呈請入籍叩恩俯准事,切身五代祖佩鳴原籍安徽歙縣,於順治年間遷居 憲治,葬前塘邊,坐落橫山後,墳糧系鄭佩鳴戶完納。四代祖尚周捐納職銜,系徽州本籍,葬包家塢。三代祖正模亦葬包家塢,父大慶葬萬古橋,墳糧均在大慶戶完納,俱有實收可據。故父大慶於乾隆五十三、四等年,契買十都一圖陳家井庄等處田畝,系陳起增等戶,出糧六錢一分零。身於五十四年契買十都二圖並三十五都三圖等莊田畝,系盛鳴皋等戶,出糧一兩二錢零。均有印契官冊可驗。現在住居房屋亦系身手自置,身現年六十三歲,祖孫七代居蘭,歷傳清白,安分經紀,鄰保可結。原籍歙縣並無遠近親丁,身生四子一孫,長、二貿易,三、四業儒,誠恐將來應試往返不便,為此申明:高祖遷居以及父、祖墳墓、廬舍置產,各年代是否合例,伏乞大老爺俯賜恩准入籍,公候萬代頂德上呈。」鄭瑞元在報告中列出他符合「入籍」的條件,一、高祖於順治年間(1644—1661)遷居蘭溪,距今已百餘年。二、父、祖墳墓均葬在蘭溪,五代祖鄭佩鳴葬前塘邊,坐落橫山後;四代祖鄭尚周葬包家塢;三代祖鄭正模亦葬包家塢;父鄭大慶葬萬古橋,「墳糧均在大慶戶完納,俱有實收可據」。三、在蘭溪的房屋田產是他自家置辦,「故父大慶於乾隆五十三、四等年契買十都一圖陳家井庄等處田畝,系陳起增等戶,出糧六錢一分零。身於五十四年契買十都二圖、並三十五都三圖等莊田畝,系盛鳴皋等戶,出糧一兩二錢零,均有印契官冊可驗。現在居住房屋亦系身手自置」。四、原籍歙縣已無遠近親屬。五、姻親也在蘭溪,還有一條是鄭瑞元在蘭溪本地完糧納稅已逾二十年。可見鄭瑞元是為了第三、四個兒子的前途,解決將來應試往返不便等問題,才向知縣打報告申請入籍。報告很快得到知縣大老爺的批複:「爾祖遷居本邑,年久歷有墳墓廬舍可查,是否與例相符,應否准其入籍考試,候飭覆奪」,基本同意鄭瑞元的申請,要求他提供鄰居和親戚的擔保文書,並簽票派差人孟登高去查明情況,「署蘭溪縣正堂加六級紀錄十二次又記大功六次樂 為呈請入籍等事:據鄭瑞元呈稱五代祖佩鳴,原籍安徽歙縣,於順治年間遷居蘭邑,迄今年久,契買墳墓廬舍,俱可吊查。原籍歙縣並無親屬,叩請入籍等情,據此除批示外,合飭保鄰查覆,為此仰役立著該鄰保查明鄭瑞元之祖遷居來蘭,所置田產,何時納糧,撿同契據,限 日內據實具結覆,具以憑核奪,去役毋得玩延干咎,速速。立案給票聽、道光四年三月 日 、差事孟登高」。鄭瑞元聞命將田產的納糧契據呈上,四位鄰居和三位親屬均立「甘結」,即為他做了擔保。蘭溪知縣根據鄭瑞元呈報的資料,寫成「申」文, 「據此查得:鄭瑞元自五代祖鄭佩鳴由徽州府歙縣,於順治年間遷居蘭溪寄籍,計今百有餘年,久經置產立戶輸糧,吊驗印契糧串年分確鑿,墳墓、姻親又在卑縣地方,似與土著無異,與入籍之例相符,應請准予入籍,俾其子孫得以應試報捐」。在清代,知縣向上級打報告叫「申」。這份「申」除呈送金華府外,還轉報給閩浙總督、浙江巡撫、浙江學政及布政使、按察使、分巡道等衙門.並附送鄰族甘結一紙、印結一紙。 鄰族甘結是這般出具:「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在城三坊里鄰唐光田、朱連招,親族趙瀔源、鄭聖猷等今於與甘結為呈請入籍等事,結得本坊民鄭瑞元之高祖佩鳴於順治年間由徽州府歙縣遷居蘭邑,已有七代,所置田產屋業,以及墳墓廬舍、姻親俱在蘭邑,與入籍之例相符,委系身家清白,並無刑傷過犯及違礙冒籍情弊,中間不敢挾捏,所具甘結是實」。印結則是蘭溪知縣本人出具的,「與印結為呈請入籍等事,結得卑縣三坊民鄭瑞元自五代祖佩鳴由徽州府歙縣,於順治年間遷居蘭溪寄籍,至今百有餘年,一切田房屋舍,墳墓、姻親俱在蘭邑,與例相符,實系身家清白,並無違例冒籍跨考等弊,理合加具印結是實」。 同年四月, 蘭溪知縣出具「移」文遞給徽州府歙縣縣衙,「移」是縣級之間的平行公文,該「移」中稱:「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為呈請入籍等事:道光四年三月初二日,據敝縣三坊民鄭瑞元呈稱,為呈請入籍叩恩俯准事,切身五代祖佩鳴原籍安徽歙縣,於順治年間遷居憲治,葬前塘邊,坐落橫山後,墳糧系鄭佩鳴戶完納。四代祖尚周捐納職銜,系徽州本籍,葬包家塢。三代祖正模亦葬包家塢,父大慶葬萬古橋,墳糧均在大慶戶完納,俱有實收可據。故父大慶於乾隆五十三、四等年,契買十都一圖陳家井庄等處田畝,系陳起增等戶,出糧六錢一分零。身於五十四年契買十都二圖並三十五都三圖等莊田畝,系盛鳴皋等戶,出糧一兩二錢零。均有印契官冊可驗。現在住居房屋亦系身手自置,身現年六十三歲,祖孫七代居蘭,歷傳清白,安分經紀,鄰保可結。原籍歙縣並無遠近親丁,身生四子一孫,長、二貿易,三、四業儒,誠恐將來應試往返不便,為此申明:高祖遷居以及父、祖墳墓、廬舍、置產,各年代是否合例,伏乞恩准入籍等情。當經飭查吊驗契串,去後,旋據投呈,並該保鄰出具切結前來。據此敝 縣復加查核無異,除照例通詳外,擬合移查,為此,合移貴縣,煩查來移,希即飭差查明,鄭瑞元家是否由其高祖鄭佩鳴遷居蘭溪,並有無跨考情事。移覆過縣,以憑註冊,案關通詳,望勿有延,須至移者。案 申各 憲。道光四年四月 日 禮房唐鴻羽承。正堂樂。」 五月十五日, 護理浙江巡撫黃某批轉這份「入籍」報告,要求布政使司衙門審核此事,並等候閩浙總督批示。 六月初四日, 金華知府景某接到署布政使司伊某的「憲牌」, 六月二十二日,金華府把這「憲牌」轉飭給蘭溪縣知縣, 「憲牌」要求:「仰縣官吏文到立即遵照,取其里鄰親族甘結,該縣加具印結各七套,另詳送府查核轉詳,毋得違延」。七月初八日,蘭溪縣的樂知縣呈文給金華府,再次附送印甘結各七套,由金華府轉呈各級衙門審批。 布政使司衙門接到呈文後,除依例再轉呈總督、巡撫備案外,批複:「查鄭瑞元呈請入籍,經府郡奉撫憲移咨察院並原籍立案」,同意鄭瑞元的入籍呈請。至此, 歷時近半年的鄭瑞元「入籍」程序終於完結,這辦事效率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由此看來,一個貌似簡單的「入籍」,須由蘭溪知縣呈文,送到金華府,通過閩浙總督、浙江巡撫、浙江學政及布政使、按察使、分巡道等衙門重重審批備案才能辦妥。


清道光四年(1824) ,徽州人鄭瑞元一家「入籍」為蘭溪人。 經過蘭溪縣、金華府的逐級呈報,布政使司衙門對鄭紹文「冒籍跨考」案終裁:「伊子紹文等應准其考試,准隨場補考可也」。鄭紹文如願以償在蘭溪參加科舉生涯中的第一場考試,他有沒有考中秀才,進而得中舉人無從查考。另據清光緒年間《三樂堂鄭氏宗譜》(草譜)記載,鄭紹文,名顯宗,字紹文,系鄭瑞元第三子,但譜內無他的生卒年份,也無科舉功名記錄。舉報他冒籍跨考的廩生諸葛令,是蘭溪西鄉諸葛村人,在道光十九年(1839)考取歲貢。據清《光緒蘭溪縣誌》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夏四月二十三日,偽侍李世賢令賊黨譚星入寇,城陷踞之。五月初四日,賊自壽昌來攻小番嶺,奮武軍統帶王浮龍率兵與團勇擊退之。翼日,賊復來攻,陷小番嶺,王浮龍陣亡。初九日,賊遂入踞西鄉」。事後,蘭溪西鄉民眾將陣亡者葬於離諸葛村不遠的小番嶺,稱「三百人墓」。縣誌「辛酉、壬戌陣亡殉難紳民」名單中有諸葛令的名字,在考取歲貢的二十二年後,他盡忠於他效力的朝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冊府千華 守望文明:泰山·黃河·孔子——山東珍貴古籍展開幕
《三國演義》版本知多少?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