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正信的佛教:放下,是放下妄念;抗起,是扛起責任

正信的佛教:放下,是放下妄念;抗起,是扛起責任

正信的佛教:放下,是放下妄念;抗起,是扛起責任

1、什麼是出離心呢?

學佛沒有出離心,就會陷入個人的小世界裡,就不能從自己的妄念里出來,天天在我執里,天天在妄念里,是不可能清心學佛的。

什麼是出離心呢?

就是立志脫離輪迴、滅盡煩惱、離苦得樂的心。

聽起來,好像與菩提心沒有多少區別,其實區別很大。

菩提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出離心是我們學佛的基礎,只有有了出離心,才會有慈悲心,才會有菩提心。

2、出離心,是拋卻了塵世慾念心。

塵世間充滿了各種名聞利養的誘惑,這些誘惑無時無處不干擾著我們學佛修行,如果意志不夠堅定,我們很可能放棄自己的信願,落入塵世的慾念裡面。

我們學佛,一定得有一顆出離塵世慾念、成就道業的出離心。

如果我們整天與他人比吃比喝比穿著,整天與他人比身份比地位,這隻能讓自己對塵世的慾望更強烈,只能讓自己對塵世的名聞利養更貪著。

學佛必須出離這些,必須站在一個相當的高度,有拋卻這些物質享樂的決心。

3、出離心是一種善不著相的心

我們學佛,做善事,嚴守戒律,不能著相。如果我們心裡總想著福德、總想著累積功德,說明我們所有的學佛行為心念,都帶著太重的目的性。一

旦著相,就會執著,就會生起分別,就會生煩惱。

4、住相修行,註定會煩惱不斷

有一個故事很有名,很多居士聽說過。

有一位禁慾苦行的僧人,感覺在村子裡修行受到的限制太多,村裡的誘惑也太多,這些誘惑是不利於他修苦行的。

於是他離開自己居住的村子,來到遠離人煙的深山隱居。

他要修苦行,不想受到物質誘惑,就只帶了一塊布,權且白天當衣,晚上作席。

但後來衣服需要洗的時候,他才發現還需要一塊布作替換。於是他下山回到村裡,向村民另外乞討一塊布做衣服。村民們很恭敬地給了他一塊布。

回到山上,他發現自己居住的茅屋裡面有一隻老鼠,幾次趕它怎麼也趕不走,不管它吧,在他打坐的時候,老鼠總去咬他的衣服。

他只好回到村裡,給村民說明情況,村民最後只好送他一隻貓。

有貓就得給貓準備吃的,這位修苦行的僧人並不希望貓真的去吃老鼠,但也不能陪著僧人吃野菜。

他不得不回到村裡向村民要一頭奶牛,奶牛用自己的奶,足夠維持貓的生活了。

有了奶牛,這位僧人就得每天放牛,早上把牛拉出去吃草,晚上還得把牛牽回來拴好。

時間長了,他發現自己在照顧奶牛上花了太多的時間,感覺這樣嚴重影響了自己修行,於是他請人找來一個流浪漢,與他一起住在山上,幫他照顧奶牛,自己專心修道。

流浪漢在山上住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生活太清苦太寂寞,就對這位僧人說:「我沒有出家,也不想成道。我需要成家娶妻生子。」

僧人當然慈悲為懷,一切皆依緣份,不能要求這個流浪漢與自己一樣過著苦行的生活。

於是又去請人幫助流浪漢建立家庭。

就這樣,沒有多少年,山上又成了一個村子,這位修苦行的僧人再次感到無法清凈修行,又得移動住處。

這個故事說明,住相修行,註定會煩惱不斷。

學佛修行,外在環境並不重要。清凈的深山,少有塵世煩惱,但鬧市裡修行更可以修鍊自己的定力,關鍵還是在信力,關鍵看發願修行人有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會找各種理由,在外在條件上打轉,最終煩惱纏身。

5、出離心是沒有分別的心。

心就是觀念、看法,它是外物加給人的,不是人的本性,以自己既有的觀點、看法,把社會上的眾生,把塵世間的萬事萬物分成三六九等,這就是分別心。

我們平時習慣說要培養慈悲心,學佛要有慈悲心。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慈悲心是不是真的達到了佛菩薩說的慈悲。

我們對窮人可以發慈悲心,對富人會不會發慈悲心?

我們對好人可以發慈悲心,對壞人會不會發慈悲心?

實際上,學佛修行,慈悲是沒有分別的。

好人離世需要超度,壞人離世也需要超度。

只有我們把自己的分別心戒除掉,只有出離好與壞、貧與富,我們學佛修行的境界才可以更進步。

沒有出離心,人必然迷失本性,必然失去對世界萬物的準確判斷,必然引發不盡的煩惱。

6、出離心不是逃避心,不是不負責任的心。

現在很多學佛的居士,尤其是剛學佛的居士,由於沒有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對很多名相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比如「放下」,很多居士理解成「放棄」。該做的工作不做了,該盡的責任不盡了。這都是對「放下」的誤解。

放下,是拋棄妄念、拋棄我執、拋棄錯誤的知見。

一切果報,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想取得任何成就,都必須兢兢業業,不能有任何妄念。

我們要放下的,就是這種不切實際、脫離因緣的妄念。

7、放下妄念、扛起責任

有一位僧人想看看布袋和尚怎麼理解佛的,他找到布袋和尚。

問:「什麼是佛祖西來意」,布袋和尚聽了,把肩上的布袋朝地下一放,叉手站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

這位僧人又問:「只是這樣嗎?沒有別的了嗎?」

布袋和尚把布袋提起,朝肩上一背,轉身就走。

布袋和尚放下的是什麼?放下的是妄念,放下的是我執,放下的是對世界眾生的看法與觀念。

然後又拿起,拿起的是什麼?拿起的是責任是義務。

我們現在講出離心,從布袋和尚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要想保持一顆出離心,得有一顆超越的心,超越自己的成見,超越自己的看法,然後拿起自己的責任,拿起自我修悟、自度度人的責任。

只要是正信,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的慈悲心的生起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而慈悲心又是菩提心的基礎,修行即是修心,有了出離心,我們就能初步感受學佛的樂趣,初步覺悟到斷除煩惱的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廬山東林寺,阿彌陀佛道場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