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輝: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

李輝: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

編者按|這是李輝在張掖河西學院的一次演講,和河西學院的學子們談閱讀體會,並且推薦自己喜歡且影響自己最深的十本書,這十本書都很經典。李輝為這次演講擬的標題為:「閱讀讓內心更從容」。

我喜歡的十本書

文|李輝

我們這一代人,五十年代出生的,那時基本沒什麼書可讀的,不像現在,人們有很多很多書可讀。我是1978年2月進入復旦之後,才開始有了很系統的閱讀的。今天和河西學院的同學們,交流一下我的閱讀體會,便有了這麼一個標題:「閱讀讓內心更從容」。

1978年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從此與閱讀相伴。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我自己有點顯擺這張照片,復旦老用這張照片。這是1978年的時候,我在圖書館,人家幫我拍的一張照片。復旦做活動時,往往就把這張照片放的大大的,放到學校櫥窗裡面。

去年,母校紀念恢復高考四十周年,回到學校,我站在這張照片前拍了一張。四十年之後的我和當年的我。在復旦的這種感覺,也是閱讀的感覺,還是挺美好的。

我一次次來河西學院,和賈植芳先生有關。2016年7月2日的晚上,賈植芳講堂的第1講,我與陳思和就坐在這裡。今天,是第16講。我和6字有深緣。比如,我們有微信號六根,開通日是6月6日。我出生是在1956年, 我的車牌號後面一定要有個6。6就是緣分。

有意思的是,自從我出版了《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只要有講座,百分之八十的概率都會下雨。音樂界有位歌手蕭敬騰,演出經常下雨,別人戲稱我應該叫「李敬騰」。

「李敬騰」的《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下面談談我喜歡並對我有很深影響的十本書。

第一本書是巴金的《隨想錄》

《隨想錄》巴金 著

為什麼把《隨想錄》放在第一本,因為我與陳思和1978年底就開始研究巴金,而巴金的《隨想錄》的前兩篇就是在1978的12月、1979年1月寫的。第一篇叫《談望鄉》,在座的可能好多人沒看過《望鄉》,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是看過的,年輕人沒看過。栗原小卷演的,當時受到很多批評。

但是,巴金在《隨想錄》里,第一篇文章就寫了《談望鄉》,一個月之後又寫了第二篇《再談望鄉》,他就是為這個電影進行一種辯駁,談了自己對電影的一些看法。

巴金的《隨想錄》是從干預生活開始,因為「文革」前,他是信仰無政府主義,後來很多東西他覺得違背了自己的理想。在受到政治批判的時候,他也批判了胡風等。所以晚年他對自己也有了自我懺悔。從1978年年底開始寫,他寫了好幾年。

靳尚誼繪素描《巴金肖像》

劉秉江繪油畫《在盧梭像前》

他在主編《收穫》過程期間,有些作家的作品會受到批判,但他是一顆文壇的大樹,他保護這些年輕人,包括像從維熙、諶容、沙葉新、張潔、張一弓、馮驥才、張辛欣等人都是巴金愛護、保護的對象。八十年代巴金的威望很高。

我覺得,我與陳思和在大學時代,能夠和巴金先生的《隨想錄》結伴同行,能在賈先生的教導下,在巴金作品的引導下成長,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緣分。我不斷的來到河西學院,除了和賈先生有關外,也和巴金先生有關。巴金先生的講真話深深影響了我,2009年我質疑文懷沙,也是這樣一個原因。

九十年代初,「火鳳凰文庫」出版巴金《再思錄》,為《隨想錄》之後新寫文章。

八十年代陳思和、李輝拜訪巴金先生。

第二本書是《從文家書》

《從文家書》沈從文 張兆和 著

大家知道,沈從文是有很多好書的。《邊城》、《湘行散記》、《從文自傳》等等。為什麼要選這本呢?因為九十年代初,陳思和與我主編一套「火鳳凰文庫」,我找到沈從文夫人張兆和,還有他的兒子虎雛,我說能不能編一本書《從文家書》?沈從文三十年代以來寫了很多家信,是寫給夫人、寫給孩子的。我就編了這本《從文家書》。

而《從文家書》也影響到我們賈植芳講堂第二講的老師張新穎,他就是看到《從文家書》之後,對沈從文作了系統的研究的。那次,他講的是沈從文的後半生。今年,他又出版了《沈從文的前半生》。

《從文自傳》

《湘行散記》

《長河集》

《邊城》

沈從文、黃永玉合著《沈從文與我》。

沈從文是1988年5月10日因突發疾病去世的。蕭乾跟沈從文一直關係比較好的,但後來好長一段時間不來往了。1988年4月,我去看沈先生的時候,就問,你跟蕭乾那麼好,他要來看你,你趕不趕他走?他想了半天,說,他來看我,我幹嘛趕他走?老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實際上也就是一層窗戶紙的事,你捅開了也就捅開了。我是一個年輕人,對老人之間的一些事,我會進行一些撮合。

讀《從文家書》,真是一種享受。除了讀《邊城》,一定要好好讀一讀《從文家書》。1949年之後,沈從文基本上再沒有進行過文學創作,儘管他曾想過寫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文革」期間,在幹校的時候,他曾經想寫黃永玉家族的故事,他也寫了第一章,幾千字《來的是誰?》……

文革期間沈從文在黃永玉位於京新巷的陋室「罐齋」。

晚年張兆和,李輝 攝。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讀沈從文的時候,一定要用心體會他文字的美。沈從文不僅僅是文字好,他畫畫也畫得很好,《湘行散記》里沅江沿岸優美風景的插圖,都是他自己畫的。

第三本書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李澤厚 著

這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本書。我曾在這本書上作了很多批註。上一次來,在文學院講座的時候,我曾經說到過《美的歷程》,要大家好好看。大家果然認真看了,寫了一組文章,六根也推送了。

後來我請人把這些發給李澤厚先生,李先生也很高興。李澤厚是著名美學家,二十世紀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歷史研究也非常好,他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文字是當時我與陳思和讀的最多的,因為當時我們研究巴金與近代思想史的關係。

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是驚艷之作。把中國的美一路寫下來,還配了很多照片,敘述也非常好。這本書,我建議同學們,一定要看,要看懂《美的歷程》,不看懂這個「歷程」,你這輩子就少了很多的美的體驗,這本書,圖書館裡一定會有的。

丁聰為李澤厚配圖。

中年李澤厚,《美的歷程》應該是住在地壇附近和平里時期所寫。

他的序言寫的特別好,大可值得看看:「中國還很少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些史實並不十分熟悉,那麼,作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都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裡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

他的這本書敘述語言,也非常好。八十年代中期,我跟李澤厚有一些交往。他的文章《地壇》在當時的《北京晚報》副刊上發表,當時我請丁聰先生給李澤厚配了一張漫畫像,背景就是地壇。

第四本書是《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初版本書影。

《萬曆十五年》影響了中國一代人的寫作方式。就寫作方式而言,當時,對中國影響大的人,一個是唐德剛的口述實錄,唐德剛的李宗仁口述,胡適口述,都做的非常好。

當然,就影響中國一代人的寫作方式來說,黃仁宇也是非常重要的。《萬曆十五年》怎麼出版的?我寫過一篇文字,題目是《萬曆十五年如何走進中國?》。《萬曆十五年》當時是通過誰帶到大陸的呢?是通過黃苗子、郁風的侄女婿從美國帶回來的。帶回來之後就在中華書局出版了。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封面圖案用的是《明錦》裡面的圖案。這是有關明代錦織的一本書,沈從文當年為這本《明錦》寫過一篇序,我猜想出版社就從這本書里挑出來一個圖案,做了《萬曆十五年》的封面。所以,這本書的這個封面特別好。

沈從文作序的《明錦》。

黃仁宇也是湖南人,在田漢的《抗戰日報》工作時,與廖沫沙同事。封面題籤是廖沫沙先生寫的,他也是黃仁宇的好朋友。

我收藏《萬曆十五年》的最初版本,請九十八歲的黃苗子先生在上面題跋如下:

這本書的初稿,是由我愛人的弟弟郁興民從美國寫信給我,由我介紹給中華書局請他們出版的。經過他們研究,理順了個別文字,便出版了。

黃教授到中國,曾和我見面。後來,他的幾本著作在國內外風行一時,成為研究中國史的要籍。李輝兄得此,因記其經過。

二〇一一年苗子九十八歲

九十八歲的黃苗子在《萬曆十五年》上為我題跋。

黃仁宇最著名的一句話說:「歷史學家可以是工匠、技師或思想家。就我的情形而論,我必須像學徒一樣,先通過前兩個階段。不過,無論我想多謙虛,如果我想在這個領域上有所貢獻,就不可能避開最後一個階段,我的主題迫使我必須如此。」

第五本書是董樂山先生翻譯的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1997年10月《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出版。

1997年(應為1998年)元月的董樂山題贈。

董樂山先生我想在座的都不會陌生,他翻譯的《1984》《奧威爾文集》,翻譯的《第三帝國的興亡》,我們都是知道的。董樂山先生去世之後,我編選《董樂山文集》四卷本,2001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董樂山領銜翻譯的《第三帝國的興亡》。

董樂山翻譯的《紅星照耀中國》是最好版本。我收集斯諾這本書的一些英文版本,第一個最早的版本,是1937年在英國出版的,紅色封面的版本。1938年,蘭登書屋再度出版。 2007年,是斯諾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出版七十周年。

我提前一年,重新整理一些圖片,將之重新掃描補充進去。在策劃這本書的時候,徵得董樂山夫人凌畹君同意,將《紅星照耀中國》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當然,這也是感恩董先生多年對我的厚愛與幫助。

1937年倫敦第一次出版的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版本。

1938年美國蘭登書屋出版的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

2007年我策劃《紅星照耀中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所以,我喜歡的這些書中,我把董先生的《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選進來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三聯書店1997年出版,讀此書後,我寫了一篇讀後感《仍在流淌的河水》,在《讀書》雜誌上發表。

文章開篇寫道:「傳統是條不會幹涸、永遠流淌的河。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之中,作者所講述的許多內容,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與我們相距甚遠,可是,在作者從容不迫、舉重若輕的描述下,人文主義作為人類精神與生活的一條長河,舒緩從容,豐富多姿,從歷史遠處流進閱讀者的思緒和生活。」

董樂山在美國參觀斯諾故居。

董樂山與夫人凌畹君。

最後一段寫道:「於是,當他的視線轉到當代社會時,布洛克仍然令人信服地將人文主義傳統與現實的關係有機地結合起來。讀他的書,順著他的思路往前走,人們不難看到,人文主義這條長河仍在生活中流淌。」

一年多之後,董先生就去世了。董先生翻譯的許多書,包括《董樂山文集》,河西學院圖書館都應該是有的,這些書都是有關中國、世界歷史和人文主義傳統的非常重要的作品。

2001年我編選的《董樂山文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六本書是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險生涯》

《我的探險生涯》

《亞洲腹地探險八年》

斯文·赫定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瑞典探險家,1998年我們專門去了赫定故居,跟他的侄女侄兒交流。這是我1998年去尋訪斯文·赫定的故居時的照片。瑞典我去過好多次,斯文·赫定的故居是在一個島上。斯德哥爾摩還有有一個自然博物館,斯文·赫定所有的藏書,他的速寫,他的圖片,全在那裡。

當時,我與大象出版社商量,曾經想要做一套完整的一本他畫的中國的各種各樣的速寫和照片。這個圖片上的就是斯文·赫定的侄女。斯文·赫定曾經到過新疆的樓蘭古城,包括新疆許多地方,好多地方他都去探險過。新疆的樓蘭就是他發現的,關於新疆和西北他出了很多書,都和我們西部有關。

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的另外一個侄女,根據赫定的照片編織綉品,李輝 攝。

1998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尋訪斯文·赫定故居,與大侄女合影,應紅 攝。

斯文·赫定沒結過婚,當時有人問他為什麼終身不結婚?他說:「我已經和中國結了婚。」可見他對中國感情至深。

大家知道,瑞典漢學界對中國的關注是非常深的。瑞典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研究山西的方言,馬悅然是他的弟子,研究的是四川的方言。高本漢還有一個弟子,隆德大學的漢學家羅斯,專門研究廣東粵語的方言。他們搞研究,選地方選的都是很小的一個領域來研究,這就是為什麼瑞典的漢學在世界上地位非常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992年與馬悅然先生。

第七本書是《傑克遜傳》

《傑斐遜傳》

傑克遜是美國的一位總統,他把教育和圖書館的建設放在很重要的一個位置,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本。這張圖片上的人就是傑克遜,他是美國的第三任總統,超過他的人很多,華盛頓、林肯,包括羅斯福等等都是。但傑克遜他是唯一的。

我喜歡看一些傳記。比如像拿破崙完全是把以權力和戰爭作為他的主線,而華盛頓就是淡泊名利的,他辭去總司令,然後又辭去總統。大約1991年,我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隨筆》雜誌,題目是《告別權力的瞬間》,後來收到中學生教材裡面。華盛頓不願意要這個權力,他喜歡過更平淡的生活。2001年我去美國,就專門去他那個弗農山莊,參觀他的故居,他的墓地。

2001年訪問美國時來到華盛頓的故居弗農莊園,身後即是他的故居。

2001年參觀華盛頓的弗農莊園,身後為華盛頓墓地。

傑斐遜也是,他是對圖書館和普及教育他非常重視。去世的時候,他提前寫好了墓志銘,他要求大家不要添一個字,怎麼寫的呢?「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亞大學的創建人埋葬於此。」

傑斐遜油畫肖像。

他是把教育和圖書館融為一體的,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又叫傑斐遜大樓,這就是傑斐遜。所以這本書我建議有感興趣的,不是說一定強求大家去看,但感興趣的不妨去找來看看。

從傑斐遜紀念館隔湖遠眺華盛頓方尖紀念碑。

第八本書是《解凍時節》

《解凍時節》賈植芳 任敏 著

這是賈植芳先生和師母任敏兩個人的合集。賈先生以「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的罪名被判十二年徒刑,釋放之後在復旦大學印刷廠監督勞動,負責運送紙張。回到上海,賈先生給生活在老家山西的夫人任敏寫了不少信。書中還收錄了師母的「流放手記」,賈先生的「平反日記」等。

我要談談賈先生。我在2000年時做過一套叢書,叫《歷史備忘書系》,當時做了有六本,其中一本就是《解凍時節》。當時,我去看賈先生,他說我這有好多信你拿去整理吧。所以這些信就非常重要。賈先生在信里,專門講注意身體。

劫後重逢的賈植芳、任敏夫婦。

2004年陳思和、李輝與賈植芳先生合影。

他一直強調身體、信念。他說他始終相信歷史是公正的,要等待這一公正的結果,所以生命是首要的。他不厭其煩地叮囑遠在農村的師母,說要注意吃好、吃飽,要注意休息。

後面這段話也是非常讓人感動:「附信寄來的窗花——一對小魚,我很感興趣,聯想到我國古代的大作家莊生的話:』涸轍之鮒,相濡以沫。』我們各自勉勵,努力學習改造,爭取早日團聚。」(1973年2月)

這本書,我們那個賈植芳陳列館館裡有,圖書館也應該有,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去看一下。

第九本書是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

馮驥才口述歷史《一百個人的十年》。

1983年,畢朔望先生是中國作協外聯部的主任,他組織了譯者,翻譯了《美國夢尋》。這是以當事人口述方式,回憶他們親身經歷的一些故事。畢朔望希望中國作家向特克爾學習,用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歷史。這個時候,馮驥才、張辛欣等就開始做口述。馮驥才寫的是「文革」,張辛欣寫的是「北京人」。

書裡面講的是一百個人的十年,當時,他做了一個系統的訪談。馮驥才較早的作品是中篇小說《鋪花的歧路》,原來的名字叫《創傷》,發表在1979年第2期的《收穫》雜誌上。

馮驥才「傷痕文學」代表作之一《鋪花的歧路》。

馮驥才的這部中篇小說,也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馮驥才也在此時,開始以 「口述實錄」方式,借不同人的個人記憶,為「文革」歷史留下群體印象。

這些口述實錄筆下的人物各行各業都有,敘述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拾紙救父;崇拜的代價;偉大的受難者;我到底有沒有罪;搞原子彈的科學家;一個八歲的死刑陪綁者;一對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失蹤的少女;一個老紅衛兵的自白;我不願意承認是犧牲品;懺悔錄……正是這種方方面面的敘述,十年「文革」的歷史更為豐富,更為立體。可以說,其歷史價值和人性呈現,不可代替。

馮驥才非虛構作品《凌汛》。

馮驥才非虛構作品《無路可逃》。

這些口述實錄,一九八六年開始在《收穫》、《當代》等期刊上陸續發表。後結集為《一百個人的十年》。

後來,成為作家的馮驥才,長期堅持文化保護,我們「大象客」出版的第一本演講集就是《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

馮驥才文化保護演講集《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

今年9月,馮驥才的非虛構研討會將在這裡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十天的時間,有充分的時間來聽好的講座。我會請馮驥才先生講講他的非虛構寫作,或者是文化保護。梁鴻也可能會來,再讓梁鴻講講她的非虛構寫作與虛構寫作的體驗。張新穎也可能會來,那麼讓他講講沈從文的前半生。王堯也可能來,請他講莫言。可能還有其他一些朋友來。

所以,我在期待9月20號到30號之間的日子,那個時候的河西學院,可能是我們最狂歡的,最快樂的日子。我們期待的,最幸福的日子就要到來。

第十本書是黃永玉的《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大家都認為黃永玉是一個畫家,畫個猴票啊,設計個酒鬼的酒瓶啊之類。其實,黃永玉是很好的作家。他四十年代就寫了詩歌,還寫小說、散文。他的語言是沒有污染的語言,他經常跟我們聊天,說我不喜歡用一些成語。必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用,一般情況下,盡量不用成語。

如果在座有人看過黃永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就知道在《收穫》上連載過九年,今年九十五歲了,他還在繼續寫,每兩個月寫兩萬字,自己畫插圖。《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九十年代初寫的,最早是在香港出版的,後來大陸也出版,隨時在出,後來又出了義大利版,現在又出了法文版。

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第一部《朱雀城》。

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第二部《八年》已出版上、中兩冊。

黃永玉這本遊記,寫得充滿樂趣,字裡行間,隨時可以體會他的幽默、機智、博學。在這本書里,他講過一句話:「你剛剛抵達一個地方,馬上感到有一種離別的隱痛,就說明你愛上它了。」這句話在網路流傳頗廣,微信和微博上經常轉發這句話,許多年輕人相互轉發,成為一個金句。

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書。我們圖書館也應該是有的。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旅行的、喜歡法國文化和義大利文化的人,我就建議你們,除了要看看這本書之外,最好是再買一本。

2014年秋天,黃永玉坐在義大利人家的台階上,抽口煙斗,歇息一下,李輝 攝。

但丁的聖三一橋畫作。

黃永玉根據但丁畫,畫自己在翡冷翠的聖三一橋景象。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裡邊,有很多畫都是很精彩的。譬如像但丁畫的聖三一橋他和三個美女的見面。黃永玉則畫成另外一幅景象,自己光著膀子,面前是三個胖女人……

黃永玉還有《太陽下的風景》《比我老的老頭》、《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隨筆和長篇小說,也非常值得大家一讀。

黃永玉《太陽下的風景》。

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

(謝謝張掖圖書館館長黃岳年先生費心幫忙整理。我略加修訂與補充。)

本文經授權選自|六根

-END-

更多綠茶書遊記

閱讀需要分享

綠茶書情|文藝連萌成員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茶書情 的精彩文章:

TAG:綠茶書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