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米芾和王鐸為什麼說「書不入晉終是野」?

米芾和王鐸為什麼說「書不入晉終是野」?

前幾天,有人問我,「書不入晉終是野」是什麼意思?

直接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學習書法,你不學習晉人書法,沒有晉人書法的神韻,那終究是俗不可耐的。

所以,這句話背後暗含的一個邏輯在於——

晉人書法是不「野」的,是「雅」的,是好的。而學習書法,必學晉人。

這句話一直在書法界廣為流傳,而且說法不一,但是大致上都是表達的這個意思,你不學晉人書法,就是野人書法。

一開始的時候,這句話見於米芾的《論草書帖》,而且這幅書法寫的也相當的好,書寫內容都是米芾的一些書法見解。

在一開篇,米芾就說: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

而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標榜晉人書法的高妙。但是在這裡,不管米芾的觀點如何,他在這裡僅僅是限制在草書書法上,認為草書書法應該以晉人的書法為標杆,而且要學習晉人的人格,也就是晉人風骨,否則就會成為品格不高的書法作品。

接著,米芾給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斷——

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

這句話幾乎是碾壓了我們認為的草書藝術,尤其是狂草藝術兩座高峰——張旭和懷素。

米芾說張旭是張癲,他那裡知道後世他自己這個「米癲」比張癲還要出名。

人總是瞧不起和他性格行為相近似的人,大概就是如此吧。所以米芾認為:張旭這個瘋子,他破壞了魏晉以來形成的書法傳統,讓這些凡夫俗子都驚訝不已。但是到了懷素這裡,還顯得稍微正常一點,往平淡的方向發展,天然有真趣,但是還是顯得有不足之處。整體上,時代大環境讓懷素終究不能格調高古,清新自然。

當然我認為這只是米芾的一家之言。

而米芾認他倆書法不好,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習繼承魏晉以來的書法傳統,形成格調高古的書法作品。

所以他才會說: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

但是這句話其實和後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句「書不入晉終是野」有較大的出入。

首先,後來這句話已經把範圍從草書的學習拓展為書法整體的學習,另外「學晉」、「入晉」的內容被認為僅僅限於晉人書法,而忽略了米芾所說的「晉人格」。

最後,這個「野」也不能完全和「成下品」畫上等號,因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因為下品之物,只能說他在本質上還是想要「雅」而未能「雅」的,但是「野」就不同了,因為他根本連想變「雅」的想法都沒有。

當然,在米芾眼裡,張旭、懷素的書法,就是「成下品」的,但是你說他們的作品是不是到了「野」這個地步?我看米芾也不會同意這個想法。

米芾只是覺得他們的狂草藝術這樣搞沒有古法,沒有古韻,他不喜歡,但是野不野,他沒說。

所以,前後這兩話差異這麼大,可不是一句「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可以了事的。

那麼在這兩句話中間,到底有哪些演變和書法家的闡釋呢?

在這兩句話中間,是王鐸在起作用。

有趣的是,晚年的米芾對於晉人書法並不欣賞,反而揚言——

一洗二王惡札!

這句話,也就只能是米芾米顛他這樣瘋的人敢說,換做別人可不敢這樣狂妄。

但是相比之下,王鐸就好多了,他一直對於魏晉懷有敬意,但是不是完全拘泥於魏晉,學習之後,又能很快出來。

王鐸說的話,直接將書法的學習擴展到魏晉書法的範疇——

書不宗晉,終入野道!

而這句話最終演變到現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但是王鐸這樣講已經和米芾有本質區別了。米芾是出於草書的學習,有感而發。但是王鐸將這一準則納入到了所有書法學習的範疇,就好像向天底下人宣布——

這世界上只有兩種書法家,一種學習魏晉的,一種不學魏晉的。而且你不學,結果就是你野,你俗。

表面上看,王鐸的做法比米芾厚道多了,尊重傳統,但是又能不拘於傳統的束縛。

但是米芾的做法和看法才是一個藝術家該有的氣度和膽識。只有我跳脫出前人的視野和圈子,才能闖出一番新天地。並且是在完全了解前人的基礎上。

這種既能進入,又能出來的本事,是米芾書法之所以這麼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王鐸走的也是這條路子。否則他的書法如果真的和魏晉一模一樣,又有什麼意思呢?也不能成為冠絕於世的書法家了。

但是王鐸比較會「偽裝」,他和米芾是一樣的,都曾經是二王書法的追隨者,但是都來都將二王內化於心,又離二王而去。米芾比王鐸坦誠,也比王鐸狂妄,敢藐視王羲之,王鐸只是不敢罷了。

所以,書不入晉終是野,可以信,但是別太信!畢竟,書法家嘴裡所的話,也不一定全是真理!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米芾的書法,造詣深厚獨具一格,後人評價他的書法「北宋第一」!
王羲之、米芾筆下的書法端午節!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