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業不應成為訓練學生被動學習的陣地

作業不應成為訓練學生被動學習的陣地

GIF

本文字數約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2分鐘

《每個孩子都愛學——美國KIPP學校的奇蹟》翻譯出版之後,在北京教育學院做過一次內部讀書會的分享,季萍教授講的一個「黑色幽默」讓我始終忘不了。

她問一位校長,你理解的自主學習是什麼?校長回答道,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覺完成作業。眾人啞然失笑。

作業確實很重要,全世界的教育學者都在研究作業,尤其是作業量對學生的影響。據美國的一個研究顯示,最佳的作業量以時間計算是年級乘以10分鐘,比如,四年級的總作業量應是40分鐘。

在很多老師的教學中,學生能否完成作業是頭等大事。而在很多中小學校,教師批改作業的情況也是教師日常考核評價的重要項目。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總有一些學生不愛做作業,而老師們大多都會抵觸學校檢查老師批改作業。

一位困惑於學生不做作業的英語教師曾問我怎麼辦。我了解到她把所有的書面練習全部放在了學生的作業里,於是我說,為什麼不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你能掌控的時間範圍內(課堂上)呢?這句話似乎讓她恍然大悟。

作業是否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檢查教師對作業的批改是否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或許是我們首先要問的問題。

一次在四川廣元認識了一位不怎麼批改作業,但中考成績卻遙遙領先的語文老師。他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批改,相互改,但他會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練習寫作文更有意思,他要讓學生先把寫好的作文念給家裡人聽,讓家裡人提出修改意見,然後再念給班裡的同學聽,再修改。還有一點不同的是,他比其他老師更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我非常欣賞這位老師的做法。他把作業設計成了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一環,而不是把作業作為一項硬性任務扔給學生。

或許改進我們的教學可以從重新思考作業開始,而核心是如何盡量削減甚至消除作業在學生那裡的被動性。「自主學習就是自覺完成作業」,這個理念的背後是,學習是學生必須接受的任務和要求,「自主學習」就是要讓他更加主動地去「接受」這個任務和要求。然而,學習本應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權利,是應該被每個人所「擁有」的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釋放,而不是看似「自覺」地去接受。

我們不幸地看到,從教師布置作業,到學校檢查教師批改作業,都是在對「自主性」日復一日地摧殘,直致將之毀滅。或許有人會說,沒有老師的要求和督促,學生怎麼會自覺去學習。如果不檢查,老師怎麼會自覺去批改作業。那恰恰是因為,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從來沒有給過學生,給過老師「自主」「自覺」的機會,我們在努力培養他們「不自主」和「不自覺」。

那是不是就不要作業了?當然不是。作業是什麼?作業其實是學生整個學習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我們應該讓作業和教學、課程整體優化設計,去激發和支撐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作業本身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而非訓練學生被動學習的陣地。

面對作業我們可以思考:

當下學習內容最有效的檢測和鞏固方式是什麼?

能否在課堂上就檢測到學生是否掌握?

如何針對掌握程度不同和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去設計不同的作業?

如何讓作業的反饋作用更加及時有效?

如何發揮學生同伴、群體的作用提高作業的效益?

如何讓作業撬動更有意思、更有意義的學習?

……

除了以上的問題,我們其實還可以思考,學生做作業無非是課堂之外的學習,即教師不在場的學習,我們能否把「作業」升級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樣,「作業」反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最主要的陣地。以此思路,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還可以有:

如何引導學生制定一學期的課外學習計劃?

如何為學生的學習管理提供示範和工具?

如何幫助學生拓寬和選擇優質學習資源?

如何幫助學生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

如何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以「研究項目」驅動學習?

……

這樣,我們便完全跳出了「自覺完成作業」的局限,開始朝著培養一位位真正的學習者而努力。

多年之後,21世紀教育研究院也舉行了一次關於《每個孩子都愛學》的內部讀書會,活動中我也聽到了一句讓我無法忘懷的話。一位發言人說,其實現在都不用上大學,學習資源太豐富了,而且也有了一些學校系統之外的能力認證。

是的,科技的發展讓學習資源史無前例地豐富而便捷,短短這些年的這一變化,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在看似豐富而便捷的知識面前,學習並非能夠自然而然地發生。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哪裡能獲得知識—— 他或許知道京東上能買各種生活用品,但並不知道京東上能買書 ——更嚴重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以及具備知識的自我建構能力與遷移應用能力。而這些對每個人更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好像還並沒有找到有效的方式去培養。無論如何,回到每個人原本內心擁有的「愛學」的種子,我們或許才能找到答案。

比如,從善待每個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開始。

專欄丨教育十八拍

李茂,教育研究者,學校戰略與教育創新諮詢顧問,教育媒體策劃人,「為中國而教」理事,「小而美」種子學校指導專家 ,研究領域有教育哲學、教育設計、學習變革、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轉型等,早期參與創辦《中國教師報》,曾獲教育部優秀教育新聞獎。

著作(譯著):

《在與眾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

《每個孩子都愛學:美國KIPP學校的奇蹟》

《今天怎樣管學生:西方優秀教師的教育藝術》

《可複製的教育創新——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

來源丨《未來教育家》2018年第5期

為中國教育家成長擂鼓放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教育家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未來教育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