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網紋蟒很少主動攻擊,最近卻屢屢吞掉活人,誰之過?

網紋蟒很少主動攻擊,最近卻屢屢吞掉活人,誰之過?

那不勒斯動物園裡的網紋蟒。攝影:JOEL SARTORE,影像方舟

撰文:SARAH GIBBENS

據報道,印尼近日發生了一起蟒蛇殺人事件。這一消息不禁讓人們開始思考,人類發展對人類自己和蛇類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事件中的女性名為Wa Tiba,44歲,在檢查自家菜園時被一條7米長的網紋蟒襲擊。

當地新聞報道稱,因為Tiba沒有回家,所以小鎮上的人開始展開搜索,直到在附近找到一條蛇腹鼓脹的蛇。人們殺死了這條蛇,開膛破腹後發現了受害者的屍體,由於身體完整,因此推斷是被蛇整個吞入。隨後,這一死亡事件的視頻被傳到網路。

無獨有偶,一年前,同樣是在印尼,一名25歲的男子也被網紋蟒完全吞食。

網紋蟒原產於印尼,有人推測,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蟒蛇襲人現象增多。對此,專家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真相探究

佛羅里達自然史博物館的Max Nickerson告訴我們:「蛇會讓心臟停止跳動,而且這一過程非常迅速。」

Nickerson將網紋蟒養做寵物,據他說,這個物種「很棘手」,每條蛇都不一樣。在捕殺獵物時,它們會用巨大的頜咬住受害者,隨後用身子把受害者纏繞起來,直到血液不再流動。

賓州卡萊爾狄金森學院的脊椎動物生態學家Scott Boback表示,網紋蟒是一種伏擊捕食者。它們不會主動出去尋找獵物,而是守株待「兔」,等待受害者經過。

「像網紋蟒這樣的伏擊捕食者用舌頭做化學感受器,找到獵物頻頻出現的地方。它們能探測到那些化學物質,並在沿途進行伏擊。」

原因追溯

網紋蟒很少會主動發起攻擊,這就使得印尼蟒蛇吞人的慘劇更令人震驚。通常情況下,蛇以哺乳動物(最多和鹿一樣大)和鳥類為食,但有時也會對鱷魚這樣危險的目標下手。

在去年3月印尼男子被殺事件中,專家曾推測,網紋蟒襲人事件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隨著該國棕櫚油業發展,森林被砍伐,網紋蟒的其他獵物已經不在,原先的自然棲息地也無法繼續居住。

Nickerson說:「體型較大的網紋蟒喜歡四處遊走、攀爬,並從森林和樹木中獲得食物。」但棲息地的破壞迫使它們不得不另覓他法。

話雖如此,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攻擊Tiba的網紋蟒是否也遭遇了家園被毀。Boback表示,人蛇衝突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他說:「從歷史上看,我們和大蛇關係久遠。」據研究顯示,進化賦予了人類一種保護措施,使得人類大腦天生就會感知,並害怕蛇類。

此外,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曾有一群生活在菲律賓叢林里的人,不僅與蛇共同進化,還與它們互相競爭。調查還發現,村莊里有26%的男人曾被蟒蛇攻擊過。

那麼,蟒蛇襲人事件是否還會在更多地方發生?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給出結論。但是Boback也指出,任何棲息地變化都會影響爬行動物的行為,但有兩點科學家無法確定,一是蟒蛇是否會通過更多地攻擊人類來適應這一變化。二是此次事件是否因為社交媒體介入,預設相機鏡頭數量增多,和新聞報導覆蓋面擴大而獲得了更多的社會關注。

(譯者:Sky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國家地理老照片:全球各地的帽子文化
老虎瀕危了,獅子還會遠嗎?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