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汪博士醫學講堂】關於中藥安全性的思考

【汪博士醫學講堂】關於中藥安全性的思考

有人認為只要是中藥就安全的,也有人根據馬兜鈴酸等事件,主張中藥的副作用大,都比較片面。中藥究竟安全不安全,中藥究竟有沒有副作用,有必要梳理。

副作用是誤譯

副是輔助正的,副作用應是好作用。而醫藥學上的副作用全是指有害反應,該詞源於英譯日文。當初把SideEffects或Adverse Reactions翻譯成「副作用」其實不準確,譯成「枝節作用」或「有害反應」等可能貼切些,近來日本在正規報告中開始使用「有害事象」或「有害反應」來表達。中醫書籍里以「毒」的概念,把葯明確分為無毒,小毒,大毒。《神農本草經》根據安全性,把葯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無毒,可長期服用;下品有毒,專用短期治病;中品可能有小毒,斟酌使用。

中藥的安全性建立在正確認知

說中藥安全,不是說中藥無毒,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運用。西藥的開發,大多是花三億美元,經歷十來年,從動物實驗而運用到人,這個時間很短。而中藥經歷了漫長時間的人體試驗。《淮南子·修務訓》中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當然,嘗百草在神農之前就開始了,一般認為50萬年前出現北京猿人,20萬年前出現新人類,早先的人類的工作,就是尋找食物,但並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只能廣泛試食,於是發現有些能致死,有些能充饑,有些能解除痛苦,幾千年前,創造了「薬」字,意思是使身體快樂的草。中藥原料里有礦物、動物、但主要是植物。葯食同源,後來葯食相對分家,於是對藥性更加了解,對藥物的採集加工和運用至臻完善。

限量與炮製是安全的基本

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起作用的都是化學成分、物理成分和生物成分,主要是化學成分,只不過西藥多是人工合成的單體,而中藥是自然的複合成分。糖、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是消耗品,安全量比較大。而生物鹼、蒽醌類、強心甙、香豆精甙類、氰甙類等安全量就得注意,基本是少量有益,大量有害。如咖啡因,少量醒腦,大量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辣椒素少量興奮神經,促進胃腸血流和黏膜保護,大量引起神經壞死;銀杏果少量有祛痰解痙等作用,而大量會中毒。

炮製可以減低毒性,如常山經過酒炙(炒),催吐的成分就失活不少;用生薑炮製後,半夏的毒性成分大大降低。

轉毒為葯,以毒攻毒

中醫治療方法常概括為「汗吐下和溫清小補」八法,簡單地說來就是攻與補,或攻補兼施。毒性包括神經毒性、血液毒性和細胞毒性。毒性成分由於活性高,往往作為攻擊治療的主要手段,見效快,可短期而少量使用。烏頭生物鹼有毒性,但適量的制川烏,用於寒性疼痛及休克效果比較好,往往不見有副作用,當然不宜常年久服。從蛇毒中提取的降纖酶已應用與腦血栓和其它血栓症治療。

各國的藥理學家都在從有毒動植物中,尋找新的抗腫瘤與鎮痛葯,其中中藥是研究重點。

配伍是中藥的靈魂

用藥如用兵,戰略上用兵用三種境界:殺敵三千自損一萬,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不戰而屈人之兵。戰術上,即便是有點毒性的藥物,根據君臣佐使原則合理配伍,可以提高療效而消除毒性或枝節作用。譬如,每個人有能力也有缺點,通過合理配合,取長補短,形成完美的隊伍。相反則結成完敗的隊伍。

麻黃湯中,對感風寒無汗而咳喘的人,麻黃配桂枝非常有效而無不適,但已經有汗而咳喘的人,再服麻黃湯,就會引起多汗,這時候用補氣的五味子替代桂枝,便繼續發揮治療哮喘的作用,而消除麻黃引起出汗的枝節作用。不懂這些,自然出現有害作用。

中藥重大副作用事出有因

中藥的副作用事件,主要是假中藥和違背中醫原則用藥引起的。2002年御芝堂減肥膠囊等在日本引起近千人廣泛肝損傷,至4人死亡,一時轟動,開始以為是中藥的毒性作用,後來確認是其中隱含的芬氟拉明與誘導體引起的。有的服用中藥製劑引起低血糖昏迷,細查便知是隱含降糖藥引起的。有一種菌體特別像冬蟲夏草,誤用後果嚴重;違背中醫原則,即便是安全葯也會引起反作用,如在高燒等炎癥狀態下,使用人蔘,就等於火上澆油;在技術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把復方中藥做成注射劑,增加了過敏等風險。口服劑一般經消化吸收,在肝臟被解毒等處理,再進入循環,而注射劑繞過了身體屏障,技術小因素可能引起大問題,甚至危及生命。我個人認為注射劑不是中藥劑型的主要發展方向。

總之,如果嚴格按照中醫原則用藥,有質量保證的中藥,是安全的,正確使用不僅沒有毒性或枝節作用,還能減輕或消除西藥所謂的副作用。反之則有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治療精神病,選中藥好還是西藥好?
鄉下最常見的野花,觀賞價值非常高,而且種子是中藥,能治水腫!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