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頭別動!我「碰瓷」一下……

巨頭別動!我「碰瓷」一下……

「有時候不是競爭對手的底線,而是消費者的底線。」

文 / 華商韜略 王田

「碰瓷」巨頭,是企業界一種「雖然已有時日,但卻依然昌盛不衰」的經營策略表現形式。

碰瓷大致分兩種。一是從業務層面碰,你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或者乾脆是,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專門為了來碰你。

一種是公關和營銷層面碰,主要表現形式是誰大我碰誰,誰最知名我就碰誰;甚至愛誰誰,總之,我就要碰起來。

碰起來才有熱鬧,才有眼球,才有事搞。

碰瓷的目的當然是要佔便宜,但這便宜跟其他活兒一樣,也是既有機遇,又充滿風險。

【1】

若要論「碰瓷」的最高境界,美國的VirnetX網路安全軟體公司應該算是之一。

該公司成立13年,員工才20來人,但生意模式可謂相當刁鑽:不做產品,專做可能會卡住巨頭的專利,然後擇機出擊。

憑藉此招,這個小公司屢屢向蘋果、微軟、思科、西門子等巨頭公司大打出手,而且收穫頗豐。

2007年,VirnetX起訴微軟未經允許使用其VPN專利,這場官司打了3年,以微軟支付2億美元購買專利授權告終;

2013年VirnetX故技重施,微軟在法院「頑強抵抗」1年,又賠給它2.3億美元;

跟微軟干仗期間,VirnetX順手還把蘋果給告了——2010年,VirnetX起訴蘋果的iOS系統侵犯了它的Face Time、VPN、域名相關的4個專利。

蘋果不願輕易就範,官司持續了7年,結果也是「很心酸」:屢屢上訴,屢訴屢敗。

去年此案終於塵埃落定,蘋果被判4.4億美元,比2012年時的判決貴了近1億美元……

ViretX也是以軟體起家,但它沒靠做產品獲得成功,2009年全年營業收入才4萬多美元。2010年勝訴微軟後,它一下收入了2億美元,也進一步堅定了它「靠專利碰瓷」發展的決心。

憑藉這些資金,以及自己只做研發和專利,不做產品的專註,VirnetX擁有了110多項專利,還有40多項正在審核中,其中不少都是科技公司難以繞過的「坑」。

但它的這種行為卻被普遍不齒。報道經常稱VirnetX為「專利流氓」。

【2】

跟VirnetX比起來,Rocket Internet的碰瓷則別有一番「趣味」。

它的套路是,我抄襲你的,抄完做好了,我再把成果賣給你。

這聽上去像是笑話,但卻是事實。最近這10年,Rocket Internet就憑這麼一招,撈到了超過10億美金,也因此成為很多原創創業者最憎恨的對象。

Rocket Internet創辦於2007年,由德國的三個兄弟創立。公司的目標很明確,成為中國、美國之外的全球最大網路公司,策略和方法正是:誰成功,就抄誰,抄完賣給它。

按此路數,他們先是做了德國版的eBay–Alando。上線100天,eBay扔下3800萬美元「滅」了它。

2010年,Rocket Internet模仿當時爆紅的Groupon做了CityDeals。5個月後,Groupon又給了它1.7億美元,把CityDeals收了。

還有一個是,他們模仿Amazon做了Lazada。這次,Amazon沒上他們的當,但馬雲和阿里卻用10億美元,把Lazada買回了家。

這簡直就是搶錢啊!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要從這些巨頭虎口奪食,得有一套過硬的本領。Rocket Interne,主要是把兩點做到了極致。

首先是選對模仿對象:他們只抄值得抄、可以抄,能抄成的。

怎麼判斷?先看對方有沒有價值和前途,再看專利、技術、資金和執行壁壘。沒價值和前途不抄,專利、技術、資金和執行壁壘高的,也不抄。

這是花錢買到的教訓。

他們曾經雄心壯志地要抄襲Facebook,技術和專利太難了,沒抄成;他們還曾嘗試抄襲Airbnb,執行難度太大了,抄了兩個月,也不抄了。

多年綜合下來看,他們的套路,主要是抄襲新的商業模式,原因是,商業模式沒有專利,抄起來雖不道德,但不必承擔法律責任。

商業模式的競爭,比的是執行力。這是他們的第二大本事:明確抄襲的目標後,會立即重金挖人,不光是挖業務線條上的人,也挖投資銀行家、諮詢顧問等等,組成「一邊抄一邊準備賣」的聯合戰隊。

對人的要求,他們就兩條:強大的賺錢慾望、強大的執行力。然後再附加一條:半年內,干不出超凡脫俗的成績,你就捲鋪蓋走人。

靠著正確的路線、高效的幹部隊伍,Rocket Internet一直雷厲風行地執行抄襲計劃。這不但是它「先抄先成」的法寶,也是它抄了可以賣出去、賣得好的秘訣。

他們的套路是,先找一幫人複製對方的基本架構,做一些前期的行銷和品牌鋪墊,也算是市場測驗。等測驗結束,覺得事情靠譜,他們就會猛打猛衝,甚至以每周100%增長的目標去倒推應該怎麼做。整個過程中,他們最強調的就是執行力。包括抄襲目標的一舉一動,都要第一時間抄過來,然後抄襲、超越,干出更好的效力。

因為總是抄別人的,很多人都指責這哥仨是創新的殺手。但他們卻洋洋得意:全世界還沒有我們這樣,擺明了「我就是抄你,你拿我怎麼辦」的商業模式,所以——我們也是一種創新。

【3】

碰瓷巨頭的業務,還有很多方式。比如模仿品牌、設計,等等。

今年4月,阿里和一家迪拜公司鬧上了法庭,原因是該公司使用了一種名為「阿里巴巴幣」的加密貨幣,籌資超過350萬美元。阿里指控其涉嫌侵犯阿里巴巴商標權。

阿里一方在起訴書中解釋,「阿里巴巴幣」令用戶產生混淆,誤認為其產品附屬於阿里巴巴,或是得到了阿里巴巴的支持。

在商標維權方面,阿里一向意識很高。

有公開數據表明,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註冊的商標數量已超過10000個,像「阿里爺爺」等家族兄弟姐妹的稱呼都註冊了一遍。

沒想到還是讓人鑽了空子。

【4】

業務碰瓷之外,公關和營銷碰瓷是一片同樣寬廣,而且更加喧囂的海洋。

這個活兒,要的就是個喧囂。

著名的案例包括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比可口可樂晚生12年的百事可樂,前60年都在被可口可樂「吊打」——當時提到「可樂」,人們只會條件反射到「可口可樂」。被視為「山寨產品」的百事可樂根本入不了消費者的眼。

經歷過兩次破產後,百事可樂很「識時務」,三次登門希望可口可樂收購自己,但都被拒絕了。然後,百事可樂找到了絕境逢生的突破口:竭盡所能地黑可口可樂「老」。

百事先是公開做了一個品嘗實驗,將兩個品牌的可樂去掉商標讓群眾品嘗,結果顯示,80%的顧客選出更喜歡的口味都是百事可樂。

這一結果被百事可樂大肆宣傳,製成廣告搬上熒幕,極力突出百事可樂在美國年輕一代的地位,與「上一代」——飲用可口可樂一代的消費者劃清界限。

一開始可口可樂並不屑理會百事這種「炒作」行為,但這則廣告在美國狂轟亂炸了幾個月後,百事可樂在美國的飲料市場份額由6%猛升到14%,距離可口可樂僅差一個百分點。

此後百事可樂又「搞事情」,接連與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辛迪克勞馥等當紅明星簽約合作,目的就是為了強化消費者心智,讓「百事一代」越發貼近年輕人。

一頓操作之後,百事可樂佔據北美飲料市場30%的份額,威脅到可口可樂的霸主地位……

兩家公司的大戰也被加劇到——可樂大戰(Cola War)一詞被專門用來描繪某種宿敵關係的水平。

百事可樂對自己的手法也是相當滿意。

2011年百事可樂品牌總監曾表示:「沒有什麼比百事可樂藍和可口可樂紅放在一起更能吸引眼球了。這個法子一直收效良好,受眾也喜聞樂見。」

「對行業第一死纏爛打」甚至成了業內的金科玉律,因為這種方式多次被證明有效。

比如,狂懟麥當勞60年的漢堡王,也曾複製「可樂大戰」里的經典戰役,贏得轉機。

上世紀80年代,漢堡王發起匿名口味測試,並將有利自身的結果大肆廣告,儘管數據由漢堡王提供,但消費者還是認為「有事實就可信」。

成效顯著的這波攻擊過後,漢堡王的銷售和市場份額迅速提升,有數據稱有近 200萬顧客轉投漢堡王。最終麥當勞不堪其擾,不得不訴諸於法律手段,要求漢堡王停播廣告。

但「碰瓷」並非可以屢屢得手。

2008年漢堡王又發起了一輪口味測試,選擇對象是偏僻村莊的村民。大部分消費者看完這個廣告後,認為有種族、地域歧視之嫌,進而給自己帶來了負面影響。

【5】

「碰瓷巨頭」被引進到中國後,迅速被應用到更多領域,也演變出更多花樣。

2016年11月22日,萬達集團突然發布一個聲明,稱綿石投資公司擅自發布「終止萬達商業重組公告」完全屬於單方炒作行為,與萬達集團無關。

然而這個A股股海中不知名的「綿石投資」,卻在萬達這則「撇清關係」的公告之後,市值兩天增加9個億,連續收了兩個漲停板,並登上「龍虎榜」,成了知名遊資的集中營。

怎麼回事呢?背後有一齣戲。

2016年9月,私有化的萬達商業正式從港交所退市,準備回歸A股。

之後第6天,綿石投資停牌,並放出「煙霧彈」: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此前王健林接受採訪時表示,萬達商業將同時考慮並準備IPO排隊和借殼兩種方式在A股上市,但具體方式要根據現在IPO審批的難度和速度而定。

按正常的進度,IPO排隊可能要花2~3年時間,而借殼審批則要1年多時間。外界猜測萬達商業很有可能通過「借殼」回歸A股,但不知「花落誰家」。

然後重點來了,2個月後的11月21日,綿石投資公告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交易對方為「萬達集團」,但未能就時間安排達成一致,決定終止籌劃本次資產重組事項。

於是發生了上述萬達的否認聲明和綿石投資的接連漲停。

注意其中的關鍵詞:

綿石投資是通過中介機構主動推薦給萬達集團的。

主動上門找萬達,不管成不成,反正我是跟萬達談過了,更有想像空間的是,這次沒談攏,是因為時間未能達成一致。潛台詞是:其他都一致了。

你只能說他不要臉,即便這樣,它還可以告你誹謗。

被摸了一把的萬達集團,當然也只能啞巴吃黃連了:人家就是要用用你的金字招牌。

【6】

在中國,把碰瓷演繹到最高境界還是互聯網。

典型的代表方式包括:

一言不合直接開懟型,比如最近的今日頭條系與騰訊,就被非常多的群眾認為是碰瓷;

給領導寫信型,比如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就經常接到信,大意都是:哎呀,你們不要仗勢欺人,你們還給不給我們活路啊,你們講不講道理啊之類云云。

在這些風騷的操作里,碰瓷者的表演可謂是多姿多態。既可以扮演比竇娥還冤的角色,也可以揮舞法律,甚至國家媒體的公器,但主旋律始終是:他欺負我。

而且,在以羅永浩、賈躍亭為代表的一批風雲人物的領導下,中國互聯網還曾掀起一股不但碰出亞洲、碰響世界,也碰出活人圈、碰向逝者的高度。

被碰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喬布斯。碰的邏輯則是:喬布斯不行,或者在這方面不如我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碰瓷。

碰瓷巨頭造就了不少經典案例,但也長期存在爭議和風險。

看多碰瓷花樣和案例的專業人士就總結:底線很重要。

這個底線,「有時候不是競爭對手的底線,而是消費者的底線。」

畢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碰瓷」是給群眾看的,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被看穿,反而招致罵名,那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從二郎到茅台,感受傳奇醬香河谷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