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健康「食」中求,關於食養你知道多少?

健康「食」中求,關於食養你知道多少?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這一生都在於「食」打交道。「食」字上為人,下為良,「良」意為「拖尾到底」,引申為「從生到死」「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人一生的東西」,這便是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與生命與健康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簡單說,生命的根本在於飲食,一個人想要身體健康,就需要重視食養之道。

1、食養之道,有史已久

民以食為本,對任何人來說,吃都是頭等大事,是人得以活命的根本,而食養也在一步一步的歷史更迭中得以繼承和發展,從遠古時代的「茹毛飲血,生吞活嚼」,到古人取火烤食,陶器煮食,食物烹飪方法的更新,讓食養逐漸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從唐代的《千金要方》食治篇,專門介紹食物在預防和緩解疾病中的作用,到元代編撰的食養專著《飲膳正要》,把各種本草納入食養行列,我國食養文化源遠流長,在食養防病養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內容和經驗,食養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

2、以食入葯,良藥可口

中國古代就有藥物同源的說法,目前在國家相關的條文中,也有國家認證的葯食同源的目錄,其實最早的藥物本質上就是食物,經典中醫書籍《黃帝內經》記載:「谷肉果菜,食盡養之」,「葯以祛之,食以隨之」,食物在提供了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所需基礎物質之外,好的食養方法,也可以起到防病祛並的作用,中國人的養生觀點認為,有病投藥,不如以食防病。畢竟以食入葯,良藥可口,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還能治病防病,本就是醫家用藥的第一選擇。

3、食養有方,宜忌有章

通過飲食調養,補泄結合,就能實現預防疾病、減輕疾病,恢復機能的作用,所謂葯補不如食補,很多時候,通過食養的方法,就能緩解和改善很多疾病,而且食養具有安全無毒、取材方面,簡單易行,口味容易接受等等優點,不過在食養方面還是有很多講究,比如食養與季節有關,簡單說,春季宜升補,夏季宜清補,長夏宜淡補,秋季宜平補,冬季宜滋補,而就身體臟腑來說,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腎病忌鹹味,脾胃病忌甘酸味,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食養方法,體質虛弱者宜補益,忌發散,瀉下的食物,體質壯實者忌用溫補,陽虛者忌溫補、寒鹹食物等等。

4、四性五味,食養有別

食養和葯養一樣,也有自己的四性五味,很多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在中醫文化中,卻具有葯的效用,常見的如紅棗、百合、蓮子、芡實、山藥、山楂、生薑、蔥白、枸杞,都具有自己的味性歸經。所謂四性,就是寒、熱、溫、涼,而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四性五味,決定了不同的食物,對不同體質人的作用,醫聖張仲景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換句話說,食物的性味可以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非常有講究。

5、食養之本,合理膳食

《黃帝內經》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中氣」,無論是穀物還是肉類,食養的根本,就在於合理膳食,營養均衡。油膩脂肪吃多了,就會內生痰濕,生出各種疾病,粗糧果蔬吃少了,就會發生維生素缺乏,出現便秘,胃腸道等等方面的疾病,健康之道,就在於抓住食養之本,學會合理膳食,以食助養,以食祛病才是正道。

以上是關於食養的部分內容,希望對大家更好的了解和學習食養文化有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臻寶養食養領導者 的精彩文章:

TAG:臻寶養食養領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