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張陪伴你父母幾十年的黑膠唱片,歷經22年終於重現上海灘!

這張陪伴你父母幾十年的黑膠唱片,歷經22年終於重現上海灘!

第二自然(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以物動人·以手言心

留聲機、老唱片

昏黃時光凝結的畫面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上海的風情

《天涯歌女》、《夜上海》等音樂傳奇

誕生於上海也並非偶然

上海是中國唱片業的發祥地

1908年

法國商人在上海

建立東方百代唱片公司

1917年

由孫中山先生親自取名的

「大中華唱片廠」成立

1950年代

上海的百代、勝利、大中華等

唱片公司共同歸併為中國唱片廠

直到1980年代之前

上海都是中國內地唯一

能夠生產唱片的城市

百代唱片公司唱片

大中華唱片公司唱片

中國唱片廠中華206型電唱機

眾所周知,整個20世紀

黑膠唱片都是占統治地位的聲音載體

記錄了時代最珍貴的有聲資料

現雖然已過百年

但如果有一種聲音介質穿越百年

仍然熱度不減

在復古潮流的當下又能重新

煥發出新的生機的無疑仍是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

又俗稱"膠木唱片"

人們之所以稱之為黑膠唱片

許是因為膠木唱片

大多數都是黑色的

事實上

也存在其他顏色的黑膠唱片

比如黃色、透明、熒光、白色

同時還可以把

歌手的照片印在唱片上

但成本要高一些

張國榮《Stand Up》專輯,1986

比如

張國榮就曾經發行過

名為《Stand Up》的黑膠唱片

發行時就有黃色、紫色

綠色、黑色四種顏色

黑膠的獨特魅力在於

其音色厚重卻又不失柔軟

這是由於黑膠唱片是模擬錄音

沒有對音頻進行限制

所以黑膠唱片自然給人一種

無可替代的真實感

《The Vistors》CD專輯

直到1982年

瑞典的ABBA組合發行了名為

《The Vistors》的專輯

打開了CD唱片的大門

至此

數字信號代替了黑膠的模擬信號

張學友CD專輯

王菲CD專輯《天空》,1994

20世紀 80、90年代

CD毫無懸念地

霸佔了整個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

在CD劇烈的衝擊下

黑膠開始逐步逐漸沒落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黑膠生產線大量被淘汰

1996年

國內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

在上海關閉

【老手藝和老唱片的重逢】

「梅蘭芳、馬連良的早期資料

周璇、胡蝶、黎錦輝乃至

首次錄音的《義勇軍進行曲》

這些當年的『中國好聲音』

真的是絕代佳音了」

裘洲龍說

黑膠唱片工程師裘洲龍

終於,時隔22年

中國又恢復了

黑膠唱片的獨立生產體系

「黑膠復興計劃」

在上海正式啟動

「黑膠復興計劃」

完整的黑膠生產線在全世界屈指可數,缺少合格的技術人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為製作黑膠唱片不是機器流水線式的工程,而是一門很考驗功夫的「手藝活」,更重要的是工程師的經驗判斷、耳力和鑒賞力佔了很大的比重。

1979年,中唱公司從德國引進了一套完整的生產線,當時還派了幾名技術骨幹專程去瑞典學習,製版工程師裘洲龍就是其中之一。

黑膠工坊刻紋間

一張黑膠唱片的誕生

除了前期灌錄聲音外

主要包括音頻刻紋、

金屬製版和黑膠壓片

三大工藝環節

黑膠工坊刻紋間

刻紋師需要對音頻非常熟悉

要在刻紋之前和過程中

修補瑕疵、計算參數

保證在有限空間

達到音質最好的效果

整間房間都「懸浮」避振的刻紋室

坐鎮第二道製版工序的

便是工程師裘洲龍

化學噴淋

一張刻好紋的膠片必須在

72小時內送至製版室

確認刻紋沒問題後

裘洲龍和徒弟們

首先對其進行

表面金屬化(鍍銀)操作

用6種溶液清洗後

再進行化學噴淋

「這個前期很鋒利的,注意不要割傷。頭版可以直接壓盤,二版能當做金屬唱片聽,三版就拿到工業投影儀上打孔切割成型了。」裘洲龍認真地講解。

電鑄

電鑄後的二版唱片

中唱上海關閉黑膠線期間

裘洲龍曾赴新加坡工作

內容仍是黑膠相關

現在他已退休

但依舊在中唱公司任職退休工程師

參與黑膠唱片的製作與生產

唱片在工業投影儀上打中心孔

和唱片打了一輩子交道的

裘洲龍自己本身

也是一位發燒友

雖然作為專業的從業者親歷了

整個唱片業技術革新的歷程

他卻從不認為唱片會被歷史淘汰

「你聽那些聲音的老古董

那種濃郁的味道

是無可取代的」

他如是說到

有數據統計

從2000年起

全球黑膠唱片銷量不斷增長

到2017年

全球黑膠唱片銷量達到4000萬張

創下了上世紀80年代

黑膠產業全盛期之後的

一個新巔峰

唱片店日——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起源於美國)

經過時間的洗禮

黑膠正以其獨特的魅力

滿足著越來越多現代品味人士的

聽音樂儀式感與收藏需求

當然

黑膠唱片的魅力

並不限於擁有唱片機的人

曾有調查顯示

3.7%的被調查者稱

他們雖然買了唱片

但是並沒有唱片機

新老黑膠與形形色色的唱片機

作為手藝人,說過「希望散落在民間的關於唱片的歷史碎片這次都能重新匯聚到一起。」

而從發燒友的角度出發,裘老堅信,黑膠唱片不會高冷,新的時代,它依然很「酷」。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最美好的愛情!
中國老太太5年花6000萬,造了一座引以為豪的千年瓷宮,自己卻住在茅棚里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