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我們中國的戰神,被日本人推崇有加 就是有個怪癖

他是我們中國的戰神,被日本人推崇有加 就是有個怪癖

原標題:他是我們中國的戰神,被日本人推崇有加 就是有個怪癖


說起戰爭,戰鬥,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當今的俄羅斯,這個民族在網路上,被大家戲虐的加了「戰鬥」,彪悍的性格,堅實的體格,奠定了戰鬥的基礎,但大家有所不知,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的國家,也是一個從未放下過武器保衛自己的戰鬥名族。


中國歷史上,外敵入侵是常有的事情,先秦時期的戎狄,漢朝的匈奴,宋朝的遼金,明朝的倭寇,我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能延續至今,也是一個「奇蹟」。這樣嚴酷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誕生出雨多能征善戰的猛將,先秦有白起,漢朝有衛青,宋朝有岳飛。明朝有文天祥,這些人保家衛國,被稱為「戰神」也一點都不為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戰神,在日本享有高度的推崇,在我國,確沒有什麼太大的名氣——蘭陵王。


蘭陵王,原名叫做高長恭,有一名叫高肅,原本是北齊宗室,神武帝高歡的孫兒,文襄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蘭陵王。話說在我國,一提到蘭陵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美貌,為此還有一個傳聞:


傳說這位蘭陵王長得太帥,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鮮肉」,在軍中,男人長得太帥,這是一大忌,士兵們看到細皮嫩肉的將領,才不會當成一回事。所以這位蘭陵王只要是到軍中,都會佩戴魔鬼一般可怕的面具。提起蘭陵王,不得不提《蘭陵王入陣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這首曲子也叫「大面」,很是排場,史書記載,這首曲子,是因為蘭陵王擊潰北周軍隊,解放金墉城,軍中將士歌頌他而編。


史書中曾記載了這首曲子的來歷:話說突厥軍隊來犯,蘭陵王儘力抵抗,帶領五百將士大敗突厥軍隊,成功抵禦突厥入侵,在場的將士共同唱歌慶祝,這就是這首曲子的由來。


隋朝時期,這首曲子是宮廷樂曲,到了唐朝中期,這首曲子漸漸退去了武聲之色,漸漸變成了「軟舞」。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蘭陵王入陣曲》傳入了日本,而在國內,被官方禁演,就這樣,國內漸漸失傳,到是日本,幫我們保留了這首曲子。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的宗室,大家都知道皇室那些陰險的手段,當時的皇太后姓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蘭陵王勞苦功高,皇帝都要讓他三分,這在皇家可是大忌,這位胡太后也不例外,借用皇家的權利,找來一位國色天香的女子,名叫張香香,調教的溫潤可人,送給高長恭,目的就位刺殺他。可事情就是這樣的戲劇化,不論這位姑娘有多大的本事,高長恭依舊是對姑娘以禮相待,不越雷池一步。


半年過去了,這位叫做張香香的姑娘終日與蘭陵王在一起,親眼看到蘭陵王如何為國家嘔心瀝血,深深的被打動,將胡太后的計劃對蘭陵王和盤托出,胡太后當然不會放過張香香,想要召回,加害於她。這個時候,蘭陵王挺身而出,勇敢的收了張香香為妾,結結實實打了胡太后的臉。


蘭陵王高長恭兄弟六人,都是北齊的宗室,放在今天,那也是皇親國戚,高長恭的其他五個兄弟,他們的母親都記錄在史書中,清清楚楚,但是高長恭的母親,在歷史中確毫無落筆,這實在讓人費解,話說史學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成為千古之謎。


蘭陵王高長恭可謂是那時候的「男神」級別人物,簡直就是一個傳奇,出生皇家,身份是何等的尊貴,確有沒有辦法確定他的母親是誰,透露著絲絲的神秘,勇猛善戰,帶領一個小分隊的人就能擊退數倍於自己的強敵,長得還帥的不行不行的,簡直就是「男神中的男神」。


?


高長恭叱吒風雲一生,可謂是南北朝時期一大重要的亮點,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後也未能逃脫政治鬥爭,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話說當時的皇帝叫高緯,很是不放心這位宗室,派了心腹前去給高長恭送毒酒,說白了就是讓蘭陵王自行了斷。


蘭陵王淡定的喝下了皇帝御賜的毒酒,深深的寒心,作為一代戰神,沒有死在沙場,而是就這樣窩窩囊囊的死在政治鬥爭中,可能是蘭陵王這輩子唯一的「污點」了。即便是「戰神」,也逃脫不了封建王朝殘酷的政治鬥爭,馳騁的一生,僅僅是史書中一段話。


蘭陵王留給世人最完整的記憶,莫過於那首悠揚而又宏達的曲子,這首曲子,相傳被日本所藏,知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種曲子的資料總算千里迢迢奔襲,回到了中國。


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更是有從日本奈良前來的大學生,在蘭陵王的墓地前,戴著如同魔鬼一般的面具,彈奏著古樸的音樂,跳著怪異的舞蹈,用蘭陵王那個年代的方式去祭奠他,蘭陵王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日本對於這位勇猛戰神的推崇可謂是登峰造極,一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室,受一個國家如此的推崇,蘭陵王到底是一個如何完美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談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史上五大叛敵大將,雖叛國投敵,但讓人生不起丁點恨意
皇帝款待良將,卻故意刁難,良將大怒直接離去,皇帝:不能留了

TAG:讀書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