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鎮墓獸的七十二般表情:那些戳中笑點的蠢萌文物們

鎮墓獸的七十二般表情:那些戳中笑點的蠢萌文物們

說到有一類文物,錦囊君總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一首暴露年齡的歌:

「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我是一條小青龍,我有許多小秘密,我是一條小青龍,我有許多小秘密」

《小龍人》主題曲用在這類文物身上更合適,而且它們比小龍人(對,就是上面那位)可愛多了。

那就是鎮墓獸。

圖:唐代鎮墓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來源:wikipedia@烏拉跨氪

側面看還是一副威猛勇敢的衛士姿態,全身「炸毛」,好像要嚇退一切敵人。

不過湊近點兒,看看正面……

圖:唐代鎮墓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來源:wikipedia@Dennis Jarvis

嘿嘿,哈嘍啊盆友~~

是不是要被它瞪著雙眼、咧著嘴巴的憨厚樣子萌化了?

超會賣萌的鎮墓獸

和千人千面一樣,鎮墓獸也是「千獸千面」,由於朝代變遷、地域差異,造型、表情、性格也完全不同,但「呆萌」是它們的共同特質,集合起來簡直可以出一套表情包。

哼!寶寶委屈了,伐開心!

圖: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神馬???震驚中……

圖:白釉鎮墓獸,現藏河南博物院 來源:河南博物院官網

看我這個動作帥嗎?

圖:蛇身纏繞的唐代粉彩鎮墓獸,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來源:河南博物院官網

&^%¥&@^&%……其實我來自外太空哦!

圖:彩漆木雕鎮墓獸,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來源:河南博物院官網

我是爺爺輩鎮墓獸

圖:南朝鎮墓獸,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最會賣萌的組合非這組來自洛陽博物館的鎮墓獸莫屬。

給我一個吻~~ 可以不可以~~

圖: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看我的大板牙,美嗎?

圖: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嘎嘎嘎嘎嘎,上面幾位好好笑

圖: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鎮墓獸到底是什麼呢?

鎮墓獸是古代隨葬品的一種,最早發現於戰國楚墓,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逐漸興盛普及,五代以後隨著喪葬傳統的變化慢慢消失。

古人視死如生,認為死者到了陰間之後也不太平,可能受到妖魔鬼怪的糾纏打擾,因此會在陵墓中放置造型奇特、威武勇猛的鎮墓獸

從北魏後期開始,鎮墓獸的擺放位置和方式逐漸固定下來,通常和武士俑或天王俑一起對著墓門擺放,像衛兵一樣鎮守墓門,辟邪驅妖,讓死者的靈魂免受侵擾。

圖:窮游er@洋意Ale

鎮墓獸出現的原因目前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說法是和方相氏有關。

早在周朝就出現了「方相氏」這個詞,《周禮》中是這樣解釋的:「方者,興旭。相者,所以威厲鬼,毆同像(罔象);方相欲以驚逐鬼魅。」

可以看出,方相氏可以驅逐喜歡吃死人肝腦的罔象,和鎮墓獸打鬼斬妖、保護墓主人的職責非常相似。

圖: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來源:wikipedia@馬王堆漢墓陳列全景數字展廳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鎮墓獸與古代的山神或地神土伯有關;或者鎮墓獸不止是保護陵墓主人,也與楚國喪葬文化中的引魂升天存在著聯繫,它的作用和當時出葬隊伍高舉的旌旗(例如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T型帛畫)差不多,都是為了幫助死者升入天堂。

鎮墓獸形象的變遷

鎮墓獸大多不是由某個特定動物形象演化而來的,而是從多個自然界的動物或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形象里提取元素、組合而成,造型隨著朝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而變化。

戰國:楚墓中浪漫優雅派

圖:楚國漆木立角鎮墓獸,現藏於伯明翰藝術博物館 來源:wikipedia@Sean Pathasema/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戰國楚墓中的鎮墓獸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鎮墓獸,和我們剛才看到的大多數鎮墓獸形象簡直是天差地別。風格浪漫神秘,洋溢著強烈的巫楚文化色彩,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麼嚇(chun)人(meng)。

楚墓鎮墓獸基本為漆繪木雕,不過造型各異:有的在方座上立著一個裝飾有巨大鹿角的獸頭,現在很多人認為代表著土伯(墳羊);有的則是一隻振翅欲飛的大鳥,造型簡潔大方,為墓主人靈魂升天助一臂之力。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犀牛?獨角獸?

如果你看過《羋月傳》,一定會對中原與楚國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有一定了解,與楚國浪漫、精緻的風尚相比,中原文化更加粗獷、豪邁。

因此,鎮墓獸的形象也與楚國的截然不同,例如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流行類似於犀牛或獨角獸造型的鎮墓獸,從河西地區一直到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都可以找到。造型質樸,通常低頭揚尾,突出獨角,作抵禦侵略者狀。

圖:南朝石鎮墓獸,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來源:wikipedia@三獵

為什麼這個時期會流行犀牛或者獨角獸造型的鎮墓獸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兩晉時期流行一種叫做「青牛髯奴」的辟邪術,傳說髯奴趕著青牛開道經過,妖魔鬼怪就會退避三舍,因此古人會在墓中放置類似青牛或犀牛造型的鎮墓獸和武士俑,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南北朝及以後。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獨角獸曾經在《山海經》、《爾雅》、《說文解字》、《漢書》等書籍中出現過,一角為麒麟,兩角為天祿,它們擔負著前往西王母仙界的嚮導工作,因此與楚國幫助墓主人引魂升仙有異曲同工的作用。

唐朝

從魏晉時期起,鎮墓獸逐漸變為大型陶俑。大多成對和天王俑或武士俑一同出現,分別是獸面獸身和人面獸身,呈蹲坐或站立狀,一般擺放在墓室門前。

圖:天王俑,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來源:窮游er@洋意Ale

這些鎮墓獸集中了各種神獸和動物的「超能力」:它或是獅面或虎面,擁有百獸之王的威猛力量;或身插一對翅膀,如虎添翼,不僅可以入地,也能上天;或長著千里眼和順風耳,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在話下;甚至還有的身披火焰,威風凜凜。

圖:彩色釉陶鎮墓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來源:wikipedia@Doctoroftcm

唐代厚葬之風盛行,為了防止盜墓,鎮墓獸不光要驅邪鎮妖,還擔負起了震懾盜墓賊的任務,因此它們的表情變得更加嚴肅猙獰,瞪著圓溜溜的眼睛、咧嘴呲牙。

當然,這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在現代人眼裡變了味兒,總有種氣鼓鼓的、撒嬌賣萌即視感

到了盛唐時期,三彩工藝日漸成熟普及,越來越多的鎮墓獸也使用三彩燒制而成,色彩鮮艷,裝飾華麗,器型也更加高大。

並且由於中西交流增多,不少西域人來到中原地區進行貿易,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人面獸身的鎮墓獸也出現了胡人形象

圖:三彩鎮墓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唐代後期喪葬儀式發生重大變化,由注重地下盛大的陪葬品轉變為地上隆重的喪葬儀式,安史之亂後更是社會動蕩,鎮墓獸製作隨之沒落,不僅做工愈發簡陋粗糙,不復盛唐時期的華貴輝煌,到五代時期已經基本消失了

今天,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許多既兇猛又呆萌的鎮墓獸被挖掘發現,從漆黑的陵墓中重見天日,我們可以在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國內許多文化機構里遇見它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窮游錦囊 的精彩文章:

乾貨!騎行瀨戶內海全攻略,沐風而行穿越水天一色

TAG:窮游錦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