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軍抗日勁旅,為何在林彪面前不堪一擊?新開嶺戰役傳奇

國軍抗日勁旅,為何在林彪面前不堪一擊?新開嶺戰役傳奇

作者:嘯鋒

1946年的東北,國共雙方面臨的形勢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一年,國軍開始在東北實施「南攻北守,先南後北」戰略,40萬大軍分三路向我南滿解放區發動攻擊,意圖通過積極的攻勢控制南滿,繼而與華北的傅作義部連成一片,切斷我東北與華北解放區的聯繫,以達佔領全東北之目的。

圖:「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策略,出自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之手

而實力尚不能在南滿與國軍正面交鋒的東北民主聯軍,只有第3、第4兩個縱隊駐守遼東地區。為避國軍鋒芒,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制定了集中兵力打運動戰,尋找小股分散之敵予以各個殲滅的策略。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還是在遼東地區打了一場堪稱經典的殲滅戰,此役中號稱「千里駒」的國軍25師被全殲,這場戰役就是新開嶺戰役。

圖:在沙嶺地區作戰的我4縱官兵

25師雖未入列國軍五大主力師之列,但是卻是一支極其能打的部隊,抗戰中先後參加長城會戰、保定戰役、台兒庄戰役、長沙保衛戰等戰役,被日軍稱為「十倍戰力於其他部隊」,深得老蔣厚愛。而在抗戰前的長征過程中,這個師也曾欠下紅軍諸多血債,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就是在與該師的作戰中陣亡的。

圖:25師曾創下七天急行軍近千公里的紀錄

此時,25師在進攻南滿解放區中也表現的最為積極,憑藉其全美式裝備一路沖在最前面,意欲搶得頭功,一直死咬著我軍不放。但它顯然錯估了此次作戰的對手:4縱。4縱就是後來著名的塔山部隊,原是膠東軍區的一支抗日武裝,跨海進入東北後迅速壯大,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四野)林彪手中的一張王牌。而其所屬的10師,時任師長杜光華,乃是四野中的五虎師之一,絕對的四野頭等主力師。

圖:四縱十師師長杜光華

所謂新仇舊恨一塊算,為了能解除25師帶來的威脅,4縱起初只是以11師、12師的5個團在雙城子地區對敵發動攻擊,但因過於輕視25師的戰力,激戰數小時並未取得預定戰果。於是4縱司令員胡奇才將軍改變策略,決定在新開嶺地區打一場大的伏擊戰。其基本策略是由11師負責引誘25師進入埋伏圈,12師負責斷其後路,將之前配屬給3縱的主力10師調回,擔負伏擊主攻任務。

圖:新開嶺戰役示意圖

口袋已紮好,只等敵人入瓮。而自視武功高強且立功心切的25師果然中計。但被譽為「千里駒」的25師戰鬥力也絕非浪得虛名,雖然只有8000人,可是面對4縱近2萬人8個團的伏擊,居然成功從11師手中搶佔了戰場的制高點老爺嶺,憑藉其美式裝備與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硬是頂住了4縱的攻擊,暫時得到了喘息。

而擔負主攻任務的10師,長途奔襲17小時130餘里後馬上向敵發起總攻。戰鬥中,他們充分發揮了能打大仗、打硬仗的堅韌作風,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連續向敵攻擊9次,但因老爺嶺失守,均未達成作戰目的,進攻受阻,部隊傷亡較大。主攻團28團一度僅剩300餘人。

圖:我進攻部隊前線指揮員

與此同時,更加不利的消息傳來,國軍另一支精銳,素有「虎師」之稱的新22師正在急速趕來增援,據新開嶺已不足10個小時的路程。進攻不順,強敵來援,部隊傷亡過大,面對這諸多不利局面,胡奇才將軍卻是堅持認為,我軍難,敵人更難,必須要在10個小時之內解決掉25師。而這次,他也汲取了前期進攻不順的教訓,決定投入所有預備隊,改過去分散殲敵做法,最大程度集中優勢兵力和火力攻擊老爺嶺。

圖:進攻部隊準備發起衝鋒

當天拂曉,擔負主攻任務的10師再次向老爺嶺發起總攻,三個團的團長政委全部衝鋒在戰鬥第一線,所有山炮都被拆開扛到山上實施近距離射擊,向老爺嶺制高點猛衝猛打。同時,11師、12師和縱隊炮兵也全部配合主攻部隊10師作戰,讓龜縮在老爺嶺的25師防線瞬間被擊潰。至當日上午8時30分,戰鬥全部結束,10師攻克老爺嶺,並將殘敵壓縮在黃家堡子以西河套內全殲,不可一世的千里駒師就此覆滅。

圖:新開嶺戰役中被俘的敵軍官兵,左一為25師師長李正誼

此役,我軍以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全殲敵25師,並生俘25師師長李正誼,開創了我軍殲敵一個整師的先河,其「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經驗被通報全軍,毛主席專門致電東北局,以慶祝此次殲敵作戰的巨大勝利。戰後,4縱在解放戰爭中越打越勇,而10師也從東北一路打到兩廣,歷經塔山阻擊戰、警備北平、衡寶戰役、血戰雙堆集等大戰洗禮,「打大仗、打硬仗、威震遼東」的大旗揚名四海。

圖:北平和平解放後,已改番號為41軍121師的4縱10師受命擔任北平警備任務,這支部隊被譽為「塔山英雄部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張桃芳不用瞄準鏡,為何能超距離狙殺敵人?眼睛有特異功能
一個月內三次伏擊日軍,「三連殺」成就「超神」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