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何說「如果人人出家,人類不會滅絕」?

為何說「如果人人出家,人類不會滅絕」?

極樂世界童子蓮花化生

自古以來,在漢地的文化環境中,佛教「出家修行」的行為常遭到人們的不解與質疑。比如,有人擔心:「出家人不耕不織,不妻不子,如果人人都出家為僧,人類不就滅絕了嗎?」這種憂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雖然佛教並不要求人人出家,但即便真的出現了人人出家的情況,世界也不會滅絕。

這種擔心實際上把我們的心和世界、環境和生命割裂開來,作出了彼此無關的論斷。但事實上,我們的心和世界是緊密相連、相觀待而生的,正報和依報也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當正報發生轉變時,依報也自然會隨之轉變。

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整個世界當下就會發生改變;而不會是人人都發起了皈依三寶、弘法利生、同證菩提的大願,並付之以出家的大丈夫行,但這個世界的其他方面卻不發生任何改變。因此,如果人人出家修行,我們的世界必然會因人們內心的積極感通而成為一個更加清凈美好、安詳太平的美麗新世界。

守培法師在《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一文中闡述了「假使世界眾生,全體發心出家,世界人種,亦不至於斷滅」的道理:

「耕者農人也,織者工人也,除農工而外,皆不耕不織之人,既不責彼,何獨責此耶?佛有四種弟子,出家在家,聽其自便。出家在家,互相資助,成就善果,非教世界眾生全體出家也。俗人以耕以織,以妻以子為福利,實不知一切苦惱,皆從彼出。所以吾佛舍俗出家,不耕不織,不妻不子,脫離苦海,為照世脫苦之明燈也。

「假使世界眾生,全體發心出家,世界人種,亦不至於斷滅。佛說眾生,有十二種生法不同,非止胎生而已。假使世界眾生欲心都盡,則必同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極樂世界,即不耕不織,不妻不子之世界。其國眾生,無量無邊,恆河沙數之多,可證世人不妻,不得絕滅人種也。

「再則,娑婆世界,色界天上,即無胎生之人。又如人間初成時,遍凈天人,天福已盡,下生人間。彼時人間無男女相,皆從變化而生。經過許多年,欲心漸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變相,非本來如是也。

「如是世間男女欲情,正是眾苦之本。眾生離苦,即無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為樂,所以常在苦趣也。吾佛出家,不妻不子,歸本還原,離苦得樂,何不善之有耶?

「縱然世界眾生,亦不受一切化生,乃至十二類皆不生,至於不生不滅之地,則世界轉為常寂光土,正是吾人本地風光,則恐不易到此,何須以不生為憂也?

「世人提倡淫慾,而恐人種斷絕,大似杞人憂天。當知佛教不妻不子,不至絕滅人種,破壞世界也。人民為國之本,護國者,第一要保全人民。保全人民者,當禁止人民破壞佛教,是以吾說護佛教,即所以護國。」

《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云:

「迦葉,時四天下一切眾生,無有一人住在家者,以凈信心,離於慾火,悉得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植,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

這是守培法師開示及《大寶積經》對「僧眾不耕不織、不妻不子,依佛教而行,則有滅絕人界之患」問題作答的重要鐵證。

首先,佛教並不會強制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修行,通常的情況是,出家在家,互相資助,成就善果。其次,即便全體出家,人類也不會滅絕。因為,人類生命的存在只屬於十二種生法中的胎生。胎生以欲心為基礎,人類必須男女和合、耕織生產,才能延續生命。但是生命還有其他的形態,極樂世界的眾生便是蓮花化生,他們不耕不織、不妻不子,就能在極樂世界清凈而生。更甚者,若眾生能至不生不滅、不受一切化生之境地,則世界當下轉為本自清凈的常寂光土,無一切生滅之患,更談何滅絕之憂呢?故佛法的修行,是對生命的真正關懷愛護,是保全眾生,而不是毀滅眾生。

並且,人類歷史上有過全體民眾因修行而同生凈土的公案。《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烏仗那國位於今印度河上游及瓦特邦一帶。此國人民受到佛法的感召,上下潛修,如同污池裡綻放蓮花,最終舉國同生凈土。烏仗那國的民眾同生凈土,他們的生命得到了超越性的解脫與升華,其國也成為全體信仰佛法以後,不耕不織而使全境人民同生凈土的典型國度。

因此,我們無需擔心人人出家世界會滅絕,相反,人人出家修行,若非具足大福報,恐是不能實現的,這才是娑婆世界真正求之不得的美好境界!

人們對「有為」的「主動」充滿了依賴,然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有大道才有一切」。如果沒有「道」,無論怎麼求名利、求天下,總難稱心如願。而且嗜欲越深,天機越淺,離道越遠,煩惱越全面。若人能心存出離之志,雖身不能剃染,但卻能「以出世的襟懷,做入世的事業」,人間凈土,自然會快快到來,也便永無「若人人出家,世界人種是否會滅絕」的疑慮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沙出壁裂——敦煌藏經洞發現祭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