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話啥意思?

魯迅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話啥意思?

1927年12月17日《雨絲》周刊刊登了魯迅先生的一篇《小雜感》,那篇文章說:「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當然,在尼姑和道士之間,還有兩種「被憎惡」的,但是那兩種人不是咱們討論的話題,還是少惹麻煩不說為好。但是魯迅先生的話很奇怪,也很然人不解:為什麼人們憎惡和尚尼姑卻不憎惡道士?為什麼懂得個中緣由就懂得了中國大半事情?筆者是寫歷史的類稿子——連文章都算不上,所以只能從歷史的角度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並拋磚引玉與讀者諸君討論。

漢明帝劉庄白馬馱經取來了《四十二章經》,後來發展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再往後就是梁武帝蕭衍多次「捨身寺廟」,朝臣每次花錢一億贖回,拿「贖金」讓寺廟金碧輝煌。當然武術界也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可是我們不知道衛青霍去病遠征朔漠、蘇定方滅掉高句麗等三國、李如松平定壬辰倭亂的時候,用的又是哪家武功。起碼衛青霍去病打得漠南無王庭的時候,那匹馱經的「白馬」,連小馬駒還不是呢。而李如松抗倭,用的是倭寇聞風喪膽的「大筒」,是一種明代軍工專家通過研究「佛郎機」而改進創新出來的連發子母炮。至於某人的「一葦渡江」,當然不符合科學原理,倒是在《射鵰英雄傳》中的裘千丈表演過——他是冒充弟弟「鐵掌水上漂」裘千仞。

而道士則不同,好像中國的道教人物(或者神仙),都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老子李耳自不必說,就連玉皇大帝、八仙也都曾經是活生生的人,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曾隨侍皇帝身邊,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全真七子,在歷史上不但真實存在,而且影響深遠。說句冒犯的話——就是「漢服」,也怎麼看怎麼像道袍,或者可以說道士穿的本身就是漢服。即使「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時代,只有兩種人沒有「易服」,只有一種人沒有「剃髮」,既沒有剃髮也沒有易服的,就只有道士了。這可能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的原因?是因為道士保留了傳承中的最後一點淵源與體面?似乎好像也不大對。

那麼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和尚富而道士窮,歷朝歷代的寺廟都是富得流油的大地主,有很多老百姓給寺廟當佃農,而在農耕文明中,地主是一定要欺壓一下佃戶的,「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在對待金錢的態度上,那是「眾生平等」的:少交一個銅板一粒糧食都是不行的。而道士們則很「可憐」,他們只能「雲遊四方」,即使是修鍊,也要找個沒人的深山老林,門可羅雀自然收不到門票。這樣看來,一個是麵糰團富家翁「法相莊嚴」,一個是面貌清癯仙風道骨,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兩種人的生存狀態——富的很富,窮的太窮。而且道士們是土生土長的,他們還肩負著另一個責任:下山救世。要是沒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規勸,成吉思汗不知道要把歐亞大陸多少地方變成無人區。成吉思汗的彎刀殺人如剪草的時候,身邊是有一些「國師」「法王」在旁邊幫著出謀劃策的,屠城之後,他們「悲天憫人」地念經「超度亡魂」。

但是上面的分析,還是不能說明為什麼「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於是筆者忽發奇想: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前世不知道,後世看不見,注重當下,關愛自己、關愛父母、關愛世人,這或許就是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原因之一?筆者還看到英國漢學家李約瑟的一句話:「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當然,這只是筆者一孔之見,也許有人憎道士而不憎和尚尼姑呢,這是個人所處立場不同觀點不一致,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愛憎,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如果誰說「憎惡和尚就得下拔舌地獄」,那麼筆者只能無奈地一笑:師太,你著相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這一年日月合璧五星聯珠 雍正做了一件大事 第二年黃淮河清兩千里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