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不看好中醫?

為什麼我不看好中醫?

因為有個項目涉及醫療方面,專門研究了一段時間醫學,看了一下國內外的醫學書籍,可能對醫學稍微有點了解,所以拋磚引玉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受專業所限,只是簡單對中西醫之爭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敬請斧正!

1

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學中醫的人看不起西醫,覺得西醫什麼都要開一大堆單檢驗,動不動就用抗生素,中醫把個脈就可以確定的事,西醫偏要複雜化;學西醫覺得中醫含糊,只是告訴你「這兒虛那兒虛」,「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聽上去雲里雨霧,特別令人不踏實!

西醫診斷偏向於微觀,通過機器加試劑來實現對病情的診斷,比如血常規、尿常規、彩超、CT、MR等,而這些檢查多是由專業的檢驗人員負責,最終產生數據或圖像幫助醫生進行診斷。雖然也會「問診」、「望診」,但多為輔助,以檢查結果為最終診斷依據。

中醫診斷偏向於宏觀,通過中醫大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成,多依靠臨床感覺判斷。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獃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行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便發出的氣味。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以上過程全由中醫大夫一人完成,綜合判斷。

中西醫的診斷方式各有特長,各有擅長。西醫偏微觀,定量重數據,結果穩定,一目了然,診斷有局限,費用高,這也是西醫的專業分工所導致;中醫偏宏觀,定性靠感覺,結果容易「波動」,晦澀難懂,診斷較全面,費用相對便宜。總體來說,西醫檢查更穩定、可靠、精確,中醫診斷則是更靈敏、經濟、適用範圍廣而且無創。

2

從人員培養來說,西醫分工明確、專業細分,形成了多學科,理論豐富,特別是國外的最新理論和實踐不斷引入,對於學生的培養相對容易,對於數據和圖像的運用方便學生掌握相應診斷知識,培養時間短。而中醫講究傳承師傅帶徒弟,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理論多以古人傳承,近代創新不足,秘方民間流落多,經驗共享難,不過近幾年的中醫學專業也以中西醫結合的模式進行授課,培養一個好的中醫時間跨度極大!民間中醫有不少秘方也敝帚自珍以此謀生,父傳子、子傳孫,不願意教授他人,一旦出現事故或後代不願學習就會造成知識斷鏈,這極大阻礙中醫的發展!

從藥物來說,西藥大多化學合成,藥品穩定,不同批次變化不大,所以西醫可以根據檢驗數據診斷後可以根據劑量直接配藥。中藥的化學成所含成份十分複雜,既有含有多種有效成份,又有無效成份,也包含有毒成份。中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對藥物的用量極其講究。但現在的藥材種植利益的推動之下,大部分藥物難以達到處方所要求的含量,比如以往的黃芩五寸長才能用一寸長就已經開挖了,甘草大黃三五年才達標現在那年價錢好那年賣,枇杷葉至少是樹齡三五年的老葉但為了賺錢很多將新葉甚至腐葉出售。中藥材一直講究道地,但經濟利益之下,種植業一轟而上大量供應,比如冬蟲夏草原產地竭澤而漁式掠奪!另外中藥材農藥殘留現象更為嚴重,而轉基因中藥在國內早已開始種植。沒有好中藥,中醫死一半!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英教授甚至斷言:「中醫將亡於中藥!」

3

中西醫學各有千秋,西醫充分運用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等現代科學發展起來,對於緊急情況的處理療效顯著;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針對亞洲人特有的飲食及生存環境發展而來,對於慢性病的治療顯著,副作用較少。

既然中西醫各有特長,為什麼我還不看好中醫?首先,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產生很多新病症甚至新的癌症,很多人傾向於選擇療效快的西醫治療方式,即使有其他的副作用;其次,中醫的培養方式必然導致專業的中醫大夫越來越少,媒體上過度宣揚西醫也令中醫大夫的生活愈發艱難,特別是年輕一代推崇西醫也令中醫大夫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其次,不合格的中藥材也令中醫的處方大打折扣,療效減弱;最後,到處流傳什麼秘方、電視廣告、網路、微商中以中醫傳承名義騙財亂賣藥品產品等現象更令國人對中醫的信任度雪上加霜。

4

那麼中醫有沒有出路?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更適合國人養生、保健,將人視為一個整體進行調理,可以幫助調整身體狀態!中醫在治未病方面表現相對較好,以食療、葯膳等產業的發展未來會出現獨角獸,可以關注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森言心語 的精彩文章:

TAG:森言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