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Steam開始「夏日特賣」

Steam開始「夏日特賣」

轉身離開,有話說不出來(圖/小羅)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不知怎麼的,我對Steam突然失去了興緻——明明兩三年前,我還親切地稱其為「男人的淘寶」。

我是2015年3月份用上的Steam。那會兒因為飽受Windows台式機各種無端抽風、越用越卡的折磨,換了不用折騰配置的筆記本也不見好轉,我一怒之下上了頂配的Macbook Pro,舒坦至今。也是在那個時期,我看了紀錄片《獨立遊戲大電影》,對「獨立遊戲」這個概念產生了強烈興趣——尤其是影片中出現的《Braid》《Super Meat Boy》和《FEZ》這3款獨立遊戲。

《FEZ》是我在Steam上全成就的第一款遊戲,記憶中打了三四個周目

我想玩,但不想用回Windows,也不願意在Mac上搞「虛擬機」,這時出現在我面前的「救星」就是Steam——當時,Steam已經是網路上最大的數字遊戲發行平台,且同時支持Windows、macOS、Linux等操作系統,而更幸運的是,我想玩的3款遊戲這裡都有,還都是Mac版。

我在21世紀初就是正版遊戲的堅定支持者,但當時我們那兒除了「連邦軟體連鎖」,幾乎找不到像樣的遊戲零售店,遊戲都是在書店、報刊亭之類的地方擺賣,銷量也是盜版的零頭。在PS2退役後,我更是好幾年沒再玩過單機遊戲。Steam的出現,幾乎一下喚醒了我對遊戲的熱情,而支持Mac的遊戲也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稀缺。

老家那家早已關張,只能放其它地方的門面照片來混一下

同年11月,趕上Steam啟用人民幣為結算單位,中國區也成為繼俄羅斯區之後的又一個「低價區」,那個時期開始我便進入了「瘋狂剁手」階段,「瘋狂周三」「周末特惠」「發行商周末」「夏日特惠」「秋季特惠」「聖誕特惠」次次有我揮灑人民幣的身影,可買回來還玩過的遊戲佔比卻越來越低——活活把「買遊戲」變成「集郵」,說的就是我。

也是那個時期,現實中沒有發行渠道的獨立開發者們,似乎開始紛紛將Steam視為出路,Steam上的遊戲數量開始了爆髮式地增長。2015年Steam新增了2964款遊戲,到2016年新增數量達到了4207款,2014至2016年間登陸Steam的遊戲佔據了商店總量的80%。儘管當時有「青睞之光」這樣的玩家投票表決機制攔著,但還是無法阻擋越來越多的垃圾遊戲被塞滿Steam商店,一些值得被看見的遊戲也越來越難被關注到。

再然後就是去年7月的那個「直接發行」系統,只要交足688元人民幣,遊戲就可以在Steam上架——2017年還沒結束,Steam上架的新遊戲數量便超過了2015年的總和,甚至一些國內廠商做的「一刀999」也能在上頭售賣,期間Steam背後V社的種種不作為就不說了。

Steam上的「一刀999」

而後不知不覺,以前那個每天回家都要打開Steam刷刷隊列的「剁手型人格」,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甚至前段時間完美世界宣布Steam將正式進入中國,大家紛紛擔憂未來遊戲不好買,而決定趁這次夏促瘋狂剁手一波的時候,我也「佛」成了一座千手觀音,直到要寫「周六推薦」才想起來要點開Steam頁面,然後發現熱銷產品列表前幾頁,幾乎大多數遊戲都「已在庫中」——最終,我啥也沒買,默默地關閉了Steam客戶端。如今我最愛刷新的,反而是eShop的新品頁面,對,就是任天堂Switch內置的那個。即便是電腦端的遊戲,我現在也更願意上GOG給波蘭人送錢。為什麼?我說不清原因。

前幾天,我在聊天群里看到一個Steam鏈接,說官方開放了一個功能,可以查詢用戶在Steam平台為買遊戲到底充值過多少錢,慈善包和禮物不計。我看了眼那個數字,而後翻了翻過去3年多我在Steam上的購買記錄。

還記得Steam最早的「四大名著」是什麼嗎

——說不定不久的以後,我真會跟Steam說再見。

編輯忘川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樂 的精彩文章:

Roguelike:一個名字背後的「爭議」故事
觸樂夜話:木大木大木大木大!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