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君子最珍貴的品格

君子最珍貴的品格

「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

聖人孔子最早提出了「義」的概念,並曾指出:「君子義以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意思是: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孔子還指出:「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的原則去做。

在此基礎上,個人追求的不同,產生了君子與小人的分野,也就是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而孟子則在《孟子·離婁上》進一步指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將「義」的原則,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

荀子對於儒家義利觀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說:

「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

意思就是:為了獲利而去做,這叫做事;為義而行,在德行上的累積和自己的人格的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行。

由上可知,古聖先賢們將「義」放在了極高的位置上,可以說它是立志成為文明人的當代大眾需要堅守和踐行的第一位的人生準則。

我一直在想,君子到底是以什麼作為處世的原則呢?直到看到聖人的這個論斷,才心悅誠服。是的,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為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義」不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是指道義,即行為是正義的、符合正道的,合乎道德規範的。對中國人來說,仁和義通常並稱,所謂「仁」,是對他人的一種仁慈、護持、友愛的精神,更多是隱乎內;而「義」則更多地體現為順應天道、道義,而奮發有為,敢於承擔的精神,更多地具有了外顯性。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仁」是「義」的內隱,而「義」則是「仁」的外顯。兩者是一對相互呼應而統一的關係。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義」和「利」又緊緊相連,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一直成為影響中國人幾千年思想的重大課題。而我們聖人也早就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而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所謂的功利富貴,甚至我們的生命,在大義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古代那麼多民族的精英,在義與利的關係上,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在面臨危機時刻,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義,這正是古往今來經曆數千年風風雨雨的中華民族,始終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這正是我們的祖國歷經多少磨難和曲折,終能殷憂啟聖,多難興邦的真正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義,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法寶!

對於內與外,人與我,聖賢們有著和凡人不同的理解。

所謂「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即所謂道義的法則,在於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儒家「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也體現出內外交融、相互促進的關係。

陸九淵認為:「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意思是:君子以道義為重,得到道義的人就受到尊重,喪失道義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義是光榮,背離道義則是恥辱。

漢代有個讀書人荀巨伯。有一次,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去探望。但不幸的是,剛好有一夥胡人強盜到他朋友之處搶奪財物,其他鄉民問訊提前都逃跑了。他的朋友勸荀巨伯快走,荀巨伯卻說:

「我遠道來探望、照顧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這樣敗壞道義的事我做不出來。」

荀巨伯走到屋外,對那些強盜說:

「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因為他很真誠,講道義,不畏生死,結果強盜都為之感動。強盜頭目就對同夥說:

「我們皆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奪這個有義的地方?」

於是下令強盜們全部撤走。

荀巨伯的大義凜然化解了這次災禍。

對我們而言,此生若能恢弘和擴展自己的「義」的能量級,提升在這方面的踐行,我們就一定能讓人生呈現出不一樣的光彩,也將給自己的文明歷程,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一零一茶與素食 的精彩文章:

TAG:一一零一茶與素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