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是甜點,也是毒藥

愛是甜點,也是毒藥

本文分類:影評

推薦電影:《罪途》1-2-3

個人打分:10

揭露黑暗,不是為了渲染罪惡,也不是為了散播恐慌,而是為了讓陽光普照到潮濕陰暗的罪惡滋生地,為那裡帶來溫暖與光明。

一列開在山間雨夜的火車,突然發生了命案,列車長就此展開了調查,塵封十年的記憶被一絲絲揭開,怨靈回歸,恐慌和緊張在狹小的範圍內瀰漫開來,誰是兇手,誰是罪人,來自靈魂的審判讓每個人如鯁在喉,刺痛難忍。

一節車廂上只有八個乘客,據說是學校組織活動突然取消了包車,而這八個人彼此都認識,卻又裝作互不相識,這一切,在一個記者的眼裡顯得那麼詭異。山體滑坡,火車停止行駛,兩個想做卧鋪的人撿空鑽進了這節車廂,不想看到的卻是詭異交纏的身體,一個個人像死去一樣,在車窗外映照出了一幅恐怖的影像。

可是,他們沒有死去,在呼喊下漸次清醒了過來,死去的只有一個「老趙」。奇怪的是所有人並沒有因為屍體的出現而感到可怕,恐慌,緊張,一個個沉穩又淡定。

可是畫風跑偏了。死去了一個人,難道不是該追查兇手嗎?怎麼突然跑到十年前的一樁案子了?關鍵是這樣的轉折非常自然,讓人絲毫不能察覺,就跟隨他們的腳步一起去探尋十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

先去探尋十年前女孩的死因,找出那個人的作案動機,鎖定兇手,然後解開當下的兇殺事件,這是一個由過去推理到現在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第一集就揭開了兇手是誰,後面兩集還能吸引人去觀看,本片的質量不可謂不高。而且,非常開創性的,它還揭露了現實中那些敏感易刺痛神經的話題:性侵兒童,校園暴力,家庭暴力,收受賄賂,權威壓制······

「當法律無法給予死者公正時,別忘記了你的手裡,還有屠刀。」十年前死去的女孩,母親一直耿耿於懷她的死因,當無意中看到的報紙再次提醒這份記憶的蘇醒,復仇就此展開。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媲美韓國《熔爐》的電影,受限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影可以拍攝到這種程度已經令人張大了嘴巴,雖然在某些情節里沒有出現刺痛心臟的後續鏡頭,但僅憑想像,也可知發生了什麼。影片的編劇曾經說過本來想給「周新雪」一個完全黑暗的,不見一絲天光的身份設定,但是也因為怕不過審而更改。那些被侵害過的女孩,內心所經歷的一切外人無從察知,但在侵害被發生的那一刻,女孩的成長就停止了,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那一刻,外在的軀殼只是一副空落落的皮囊。

列車長在影片的最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不能審判你們的冷漠。的確,就是所有人的冷漠,造成了兩個女孩子的悲劇,不,不僅僅是這兩個女孩子,還有更多的在痛苦裡掙扎的女孩,因為社會的輿論,因為那些不懷好意的指責,不敢出聲,淪為禽獸的犧牲品。

房思琪在她的書里曾經寫道,「被侵犯以後,我誰都不敢說,因為當我用同學代替自己告訴媽媽時,媽媽說----誰呀,這麼小就這麼騷。」你看,這就是性侵女孩那些畜生最大的保護傘,它來自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惡意,不僅僅有男性的侵佔慾望,還有女性通過貶低別人襯托自己高尚的卑劣。性侵了一個女孩,她是不敢說出去的,說出去以後要麼別人就會說她騷浪賤,要不就會指指點點說她被那個啥,要不被同情可憐的目光追隨著,即使你去上告又如何,最終的結果不過是禽獸做幾年牢,而女孩卻要遠走他鄉,換一個身份重新生活。還不知道是否能重新生活,因為發生過的一切每時每刻都在折磨著她,她還敢愛嗎?還敢去相信人嗎?禽獸出來以後做點好事別人就會說「你看看,人現在多好,當時不一定是誰勾引的誰呢。」如果出來以後繼續弔兒郎當,別人也會因為害怕而敬而遠之,不敢非議。

你看看,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當下世界,壞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活著,而好人卻承擔了無辜的罪責,一輩子再也無法光明正大的沐浴在陽光下。當然也可以,但是正視傷痛,正視過往,正視當下的勇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

在所有的痛苦裡,愛是最甘美的泉水,是令人神往的櫥窗里的甜品,它可以拯救那些掙扎在黑暗中的靈魂,使之回歸於陽光下。但,愛也是毒藥,因為想獨自佔有,害怕失去,所以可以不擇手段去挽留。

影片里的周新雪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在幼年被性侵以後,成年後的她終日混混噩噩,吸毒,泡夜店,作賤自己的身體,她不知道自己該去追尋什麼,還能要什麼,在被老趙趕走的那一刻,她感到自己是真的一無是處了。她憎恨老趙對他的侵害,在每日放學,表情麻木的走進那扇罪惡之門時,她是仇恨的,可當老趙真的趕走她,不再侵害她了,她陷入了迷茫。這是一種很讓人費解的情緒,即「仇恨,憎惡,害怕」是支撐她活下去的情緒,可當這些情緒突然消失,她找不到活下去的支撐點。不能去尋找幸福,本來也不知道幸福的樣子,不知道該不該高興,自己不被禽獸需要了,可是,誰還需要我呢?那麼,該難過嗎?逃離了他身邊,怎麼還會難過呢?對自我認知的迷茫,讓周新雪在那一刻死亡,每天只是24小時的循環,時間對她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她只是在等這副軀殼哪一天不要了,然後結束這無聊的生命。

可是她遇到了一份愛,來自死者的母親,她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她是如此珍惜她,所以,為了霸佔這份愛,她只能讓老趙死去。是的,她從未想過報復老趙,報復這個毀了她一生的人,因為她連仇恨的情緒都不曾擁有。她只是為了可以保留這份溫暖的母愛,所以,老趙必須死,她不能讓真相大白,只有真相永遠淹沒,她才可以這樣陪著「母親」一直生活下去。

這是很悲哀的一個人,所有人類的情緒她得到的只有麻木。看完全篇你會發現,只有死者徐囡囡的母親一遍遍的咬牙切齒的說「他本來就該死!」,而周新雪,從來沒有。她那嬌俏的臉上始終只有漫不經心。她的一生里,從未被珍惜,一丁點的溫暖就能夠使她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而,禽獸,在她之後,依然做著相同的事情,去毀滅一個又一個人生。

這大約也是列車長最後掀開白布,表情複雜看著屍體的原因吧,這個人如此可恨,可他死了。雖說死者為大,可這樣的死,卻太便宜他了。

再說王照,使用校園暴力造成了一個女孩的間接死亡,可卻沒有一絲慚愧,即使十年後,他對死者依舊沒有一絲尊重,口口聲聲賤人,說她的媽媽在沿海做雞,噩夢纏身,還是沒有一絲悔悟,想再一次殺死對方。這是絕對自私自利的典型代表。這樣的人,雖然少見,但在每個人身邊,或熟悉或陌生的都會遇見。對於這種人來說,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的,只要我沒犯法,你管我咋樣,就是有什麼糾紛,錯的也都是別人,反正他是永遠不會錯的,這樣的人在現實里算不上為非作歹,但至少可以讓人敬而遠之,而在網路上,這樣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成為鍵盤俠,攻擊別人得到自身的快感,哪怕真的出了人命,或者惡劣情況,他也可以兩手一攤:「別人都這樣說。」,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快活了自己。你讓他良心發現,做夢吧,他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攻擊每一個懟他的人,口若懸河,毫無羞恥。但可悲的是,這類人,過的卻是沒有絲毫煩惱的快樂。即使這份快樂,是建立在他們的痛苦上,他也無所顧忌。

然後就是那個說話都拿腔捏調的前教導主任,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躺在功勞本上得意洋洋,殊不知自己縱容了什麼,放過了什麼,傷害了什麼。正因為他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王照可以一直毆打徐囡囡,最後致死,而他口口聲聲為了學校的名譽,為了死者的名譽,掩蓋了事實真相,那個飽經創傷的女孩,最後的一紙審判上只有這樣一行字:麻醉過敏。教導主任包庇惡行真的是為了學校的聲譽嗎?為了學生的前途嗎?我看未必,他為的只是自己的清譽,為的只是自己的位子。打著教書育人的大旗,卻不幹教書育人的事兒,攀權附勢,觥籌交錯里都是交易。他不是惡行的實施者,卻是包庇者。而現實里,只為了追求成績的學校老師還少嗎?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開始對家庭條件好的家長另眼相待,對他們的孩子也是多加照顧。這個社會都在追逐金錢帶來的地位,對金錢的討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可是真的要這樣做嗎?孩子,究竟是什麼?別還拿以前的腔調,說什麼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你們就是這樣對待祖國的未來的?

最令人憎恨的就是老趙了,說他死有餘辜都是輕的,這樣的人,以我的脾氣千刀萬剮都不解恨。他知道去挑揀哪些女孩子作為洩慾對象,這樣的女孩,往往在學校都是被孤立的,要不就是家庭不幸的,這些苦難在他眼裡引不起絲毫同情,反而成了最誘人的砝碼。他要做的,不是去拯救這些女孩子,而是把她們的痛苦推向極致。這種人,不在乎這些女孩的人生的。管她能不能受的了,是自殺,還是墮落,都無所謂,他只要有一時的享樂就可以了。老趙所代表的誘姦犯是最有持無恐的群體,因為被侵害的女孩們沒有任何辦法,她們只能對自己說:要活下去,就要接受他。

毀了房思琪一生的老師,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對他來說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會覺得是女生的錯,連女生自己都覺得是自己的錯。最後,罪惡感又會把女生趕回他身邊。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被世人稱讚。

對於家庭,男人的狡辯可以仍舊維持一個家庭的完整,而輿論,又會幫他洗清嫌疑,如果不是最後那一躍,用生命作代價證明事實的存在,這個女孩究竟要面臨怎樣的境況仍未可知。一直都是這樣,只有那個人死了,才證明這件事是真實發生過的。可是,時過境遷,僅憑黑紙白字的描述,還無法給罪人定罪。那個人還活著,可那個人死去,他的罪,被她承擔,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法制的悲哀。

對於徐囡囡的母親,不知道該抱有怎樣的情感去對她。她深愛自己的女兒,只是遇人不淑,選擇了終結了自己的婚姻。因為沒有錢去贏得撫養權,所以不能把女兒帶在身邊。可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給女兒好一點的生活,她給她寄錢,可是前夫卻以此做要挾,根本不工作了,也不讓她探視女兒。她只有在電話里寄託自己的思念。雖然鏡頭沒有描述,但通過徐囡囡的敘述里我們可以猜到這位媽媽一直都在努力爭取自己可以給女兒一份安定的生活的,可是徐囡囡沒有等到放暑假,這個與周新雪一樣可悲的女孩子,幸運的擁有一份母愛,這份母愛使得她可以一直堅強的面對暴力,面對冷漠,但在內心裡,始終留有一絲柔軟。她還有母親作為依靠,作為希望,所以她不會像周新雪那樣,尋找自己的好朋友作為替罪羊,承擔自己同樣的痛苦。

所以我想不出什麼去指責這位母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在那個法制還不夠完善的年代裡,她已經儘力的去做好母親的角色了。面對審訊時她的神情憤怒卻又克制,也許她並沒有想殺死老趙,她只是想知道真相,但老趙死了,她一樣暢快。因為周新雪的遭遇她一定是知道的,在面對這個女兒昔日的好友,得知她的遭遇,她一樣的憤慨。在這個舉目無親的世界裡,相依為命的兩個人也許並不一定真的有母女般的感情,但除了對方,還能依靠誰呢?所以,她才會義憤填膺的說「他本來就該死!」卻不說緣由。

那個女法醫代表了女性對待強暴這件事根本的態度,就是羞於提起她。打動她的,並不是那些錢,而是教導主任說的那句「她已經死了,我們就不要再給她的名譽造成傷害了。」她以為,是女孩本來不檢點,她刪掉那些檢查報告,是對女孩最後的一份善意,可殊不知,事情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還是上文提到過的,這個社會對於性有禁忌一樣的敏感。這份敏感,毀了無數本該肆意歡笑的少女。

最後就是戴眼鏡的韓家斌,他為曾經的自己倍感羞恥,所以不惜頂罪,以期得到內心的救贖。他也是我們所有的普通人,在某些事情發生時,因為害怕,因為畏懼,選擇了旁觀,可是良心一直在譴責,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補償些什麼。畢竟,我們只是普通人,有普通人所有的特性,沒權沒勢沒依仗,所以不能毫無顧忌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尤其是在幼年時期,沒有承擔的能力,沒有可以憑藉的人,只能沉默。

很喜歡本片的製作人之一「羅套套」所說的一段話:

去世的作者林奕含說,抑鬱是鏡子,憤怒是窗。這些被侵害的女孩子最終都走向了這兩條路:銷毀自己,或者銷毀旁人。

房思琪的故事不是控訴也不是憤怒,對世界的溫柔折磨摧毀了作者的一生;周新雪的故事則是一個拐彎,如若不是後來的人生好像見到了朦朧的愛的模樣,她也早就自我毀滅了。抑鬱反射向自己,憤怒則有出口——為了僥倖得到的那份「來自母親的愛」,周新雪不得不帶著憤怒破窗而出。

這些參與制作的人是在偶然的討論中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陰影,然後有了這樣的一部影片。我們總說「總有一天我們會長大,可以無懼未來的任何風雨。」可在長大之前,那些來自四面八方或偶然或故意的傷害,我們真的可以在長大之後的未來坦然面對嗎?

每個人,是否都有不願提及的過往,某件事,某個人,因為憎恨,或者羞恥,或者遺憾,而不願提及的那些記憶。就死在記憶里吧,或者在有生之年,可以再次遇見,終於可以無懼無畏。

我想影片之所以叫「罪途」,大約也是因為這趟旅途里,發生了罪惡,而罪惡的根源,是每個人的冷漠。它審視我們的靈魂,拷打人性的善惡,在這罪惡的旅途里,究竟是善良奪目新生,還是罪惡蔓延生長,都取決於內心的那個聲音。而羅套套告訴你《罪途》是什麼,它是:

從2016年3月26日到今天——不,是從更久遠的童年時代,從過去到未來、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經過隱忍不發的被欺凌者、每一次掃視過被袖子遮住的傷痕、每一次摟住艱難長大的朋友的肩膀、每一次得知社會新聞里遭到殘害的女性、每一次響起的女生們瑟縮恐懼卻拚命互相保護擔憂的聲音——我們都想像現在這樣擲地有聲地告訴你們:

《罪途》是,那些因為侵害而永遠失去自我的女孩兒們,被見證的「鄉愁」。

PS:本片的演員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一個個演技炸裂,劇本好,演員素養好,每個人都代入到了角色里,雖然有些bug,但完全不影響觀瞻。周新雪談吉他那一段,太適合編劇的那段關於鄉愁的話了。她懷念的不是故鄉,而是那個再也不可能無憂無慮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影無聲 的精彩文章:

TAG:有影無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