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國際電影節兩日見聞》

《上海國際電影節兩日見聞》

今年是我第二次來上影節了,跟去年比起來有了更多經驗是當然的,但最大的變化是去年是兩個人,今年是一個人。也就讓我有了更多自由時間,也更清醒,準備把這幾天的見聞和在上影節看的片子做個概述。其實也不知道這麼做有沒有意義,單純地分享一下,也希望明年會有更多的人來上影節。畢竟沒有人分享,沒東西分享和不知道怎麼分享都是悲哀的。

Day -1

上影節還沒開始,世界盃倒是已經提前一天開始了,關於足球的狂熱並不多見,倒是全民開賭的狂潮不可阻擋,真偽球迷和純粹賭徒都加入這場遊戲。其實也很好理解,在我們國家對賭博的強力控制下,出現了這麼一個光明正大的方式,誰都想試試。我在去上海的高鐵路上,埃及和烏拉圭就已經開踢了,基本上三分鐘一卡,看的我喪失理智。到了上海,先去取票,這裡給大家一個小貼士,上影節的電影票只有在開始放映的前一天才能跨影院(電影節放映是由許多電影院組成的)取票,就是一口氣在一個電影院把票全取完,歷年來都是如此,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變化,反正就是如果你想拍這樣的圖片

最好提前一天到上海取票,當然你要是不介意五六個影院一個個跑過去取當我沒說。

凌晨兩點就是「雙牙」對決了,作為從小的西班牙球迷,無腦買了1000西班牙勝......怎麼說呢,賭球需謹慎.........不過我的確體會到了賭博所能帶來的快感。重點是,那天晚上又看到了有些真球迷對賭球行為的不滿,覺得那些賭球的人不是真正愛足球,平時不見蹤影,世界盃的時候喊的最大聲。這讓我不禁想到前段時間,霍金去世的時候朋友圈的撕逼大戰,就像一個巨大的鄙視鏈一樣,鄙視 反鄙視 鄙視反鄙視無窮無盡,為什麼我們要在這件事上糾結呢,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哪怕沒那麼強烈或者所謂的蹭熱度,動機的不純並沒有引起行為和結果的不正,又為什麼有些人要怒刷存在感呢,難道也是四年等一回,到了你比較厲害的領域終於有了可以俯視他人的機會嗎?當然也有很多真球迷真的就是對那些偽球迷的虛偽性的覺得不滿,對於他們,朋友既然我們都愛足球,今天他通過錯誤的方式被更多人知道,不也應該開心嗎,我剛開始看藝術電影的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裝逼格,看著看著也就愛上了。接觸總比不接觸好,真球迷和偽球迷至少都是球迷,我們要對足球有信心,就像我對電影一樣有信心。

Day 1

7點半爬起來去看布努埃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可以說是很艱難了,四點看完球,加上傷心到自我放棄到自我安慰的一小時,加上之前睡的總共不到4小時。當然希望第一場電影能不辜負我在世界盃電影節兩頭奔的辛苦,不過還真讓我失望了/苦笑。(在批評前說明一點,純粹是個人觀點,一些偏見和觀點很可能來源於我的無知和淺薄,我也還在學習)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這是一部圍繞幾個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展開的電影,主要由幾個主要人物的夢境和永遠吃不上的一頓飯組成,主要著重描述了資產階級們的虛偽和外部光鮮下的內心空虛,和永遠在路上的設定(永遠無法停歇),但是全片在我眼裡更像是一個概念先行的作品,一切為批判所服務,所有的編劇落點都是為了主題,卻忘了人物描繪和敘事性,甚至他的議題在我眼裡都覺得並不是什麼高深的難題,整個片子就是在重複這個主題一遍又一遍,怎麼還會有人看不懂呢。最有意思的是,看完以後一開始沒人鼓掌直到有一兩個人領掌,才出現了持續一秒左右的掌聲,我以為大家是不是都跟我一樣不喜歡,然後看到他們都在豆瓣打上了五星,影迷圈也蠻讓我搞不懂的。

回到住處,剪了下新片,剪輯在我看來就是導演的二次創作,所以也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剪(也沒人願意替我剪),在這裡有個小小建議給所有影迷和傳媒編導類的學生,有機會一定要自己試著拍一部自己擔任編劇,導演,攝影,剪輯四個主要工作中的三個,無論拍出來的電影多爛都有利於對電影的理解,更加容易站在創作者的角度看問題。補了個覺就去下一場電影的電影院了,因為全天就吃了幾個麵包就想吃點好的,一個人去餐廳吃牛排,一開始覺得有點難過後來也就沒事了,我們不能要求生命的每分鐘都精彩。看的是 伯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片長3個小時,加上之前我看他《野草莓》的無感,可以說是做足了心理準備,誰知道,看高潮了。

《芬妮與亞歷山大》?????

這可能是一部藝術電影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在一個單線的敘事上,賦予空間和虛實難辨的意義還有伯格曼晚年對人生和衰老的思考,我們的人生不過是一出大戲。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能講上個幾千字,更重要的是高深的文本和影像的結合,用影像製造神秘,用影像代替語言來講故事,兩者相輔相成,今天有太多導演是影像表現好手或者是文本大師,兩者能夠完美結合的很少,電影是制衡的藝術,均衡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可惜的是今天很多導演連節制都沒學會。李安說看完伯格曼的時候覺得自己被奪走了貞潔,我也一度有這個感覺,直線殺入我的私人最佳前3名。

出了電影院所有人都在討論這部電影,大家聊的很火熱,有些人提出的疑問,我甚至有忍不住想衝上去解答的衝動,我沒有這麼做。回去的路上很想找個人聊聊這部電影,但是大部分人沒看過,看過的也不一定想聽,無休止而又直接地自我表達只會讓人覺得厭煩和抵觸,其實今天的溝通在大多時候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和他人的獵奇心,你我互相容忍,我聽你的無聊事你聽我的無聊事,從無聊事里摘取幾個最能吸引人注意的事,為了宣洩所存在。價值傳遞是需要耐心和思考的,這對我們來說太難了。回去的路上,去公園坐了一會兒(走久了腿疼),晚風吹在臉上很舒服,我坐在長椅上回想《芬妮與亞歷山大》,有時候看著什麼東西發獃,單純地感受時間流逝。我覺得生活本應該是這樣的吧,潮起漲落,沒有誰能一直在塔尖。今天我們追求一切碎片化,高速化,娛樂化,人變成了單一的信息接受者,比電腦還低級,我們拿這些碎片填充我們的生活,不允許生活有任何的留白,注意力必須永遠被不同的事物所吸引,我們停不下來,停下來的那一瞬間,自己的淺薄和空洞就會吞噬了自身。生活本是一碗好好的米飯,被我們加入各種佐料以後成了衛龍。關鍵是今天的衛龍不僅流行,甚至還上了檯面。伯格曼在《芬妮與亞歷山大》中也提到,「觀眾不想聽巨人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小調就已經足夠了」 那是在1982年,那時候還有小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老公,你對前任也是這麼好嗎?是啊
網路遊戲的史詩——魔獸世界的故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