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蘇最早的一座城,以前是宇宙中心

江蘇最早的一座城,以前是宇宙中心

彭城,徐州別名,江蘇最早城池,也算是彭祖所創建中國最早城池雛形,屹立在華夏東方。

遠古的彭城即涿鹿,地處黃淮低丘陵平原,四瀆四圍之中,可謂當時中原之正中,即《湯誥》所謂「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東江指夷(沂)水,泗沂相(睢)等匯流為江,包括淮水下游段,而非南部長江概念。然歷代水系游移不定,已非今之狀,四瀆框架所圍區域即上古中原概念也,與後世夏禹西遷後中原概念有所差異。

彭城最早為蚩尤所據、黃帝初都,後為堯禹所因,故彭城為當時政治軍事中心,中原(中國)之名由此產生,後演繹為政權象徵,為天下所窺覷。「逐鹿中原」一詞也由此展開......,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彭城一帶山川林壑、原始生態濕地、水網密布其間,極適應鹿豕魚蟲等野生獸禽生長出沒,也為彭城先民提供漁獵農耕畜牧休養生息寶地。當時汴水流經彭城一段為濩水,即汳水,也謂阪泉,故蚩尤以水地名為號,又曰阪泉氏。至少在春秋之前,濩水在彭城同泗水交匯南流;或與域內之沮水(即彭水),相向西北流匯入大野澤。即《禹貢》「雷夏既澤,灉(異字為澭、濩)沮會同」,雖歷代水系游移、流向不定,非今所見,但大致成為後世開掘運河走向基礎。北宋微山湖形成,即由西濩(澭)東沮二水之間積瀦成泊原因。

彭祖,篯鏗也,為顓頊後裔,祝融子陸終氏之第三子。彭祖擅導氣養生,並善調鼎斟羹著稱,彭祖為中華道派、中華美食、養生導氣之術之鼻祖。彭祖與堯同時人,濟泗沂一帶是當時堯舜主要治水地域。泗水上游有龍門;泗水彭城素有著名呂梁洪之「泗險」,波濤洶湧滔天奇景,孔尼游此曾作:「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魚鰲不能游」(《莊子.養生》)驚呼。即《呂覽》謂「龍門未開,呂梁未鑿」之呂梁。因有人疑堯舜其實治的是泗水。

逮至夏禹時,乃至商周,中原(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陸續西移河(之)南,再遠至伊洛流域。後人不聞其祥,就西遷後所見,及將東方地名、事迹附會至隨遷地,又混淆了不同歷史階段之中原概念差異,導致史實更加撲溯迷離。就此呂思勉《先秦史》一針見血指出:「後世人或將宋之呂梁,附會至韓之梁山」;「禹劈伊厥,鑿龍門等,則西遷後所見奇蹟,以天工為人事,附之禹也」。

華夏三大集團形勢示意圖

堯在徐泗治水,籛鏗輔佐堯治水有功,又獵翟山之雉,烹鮮雉羹獻堯,所以很得堯的器重,因封彭祖於大彭國(其實封彭之前早已存續大彭部落,所謂冊封徒獲其名分耳)。後堯禹因遷都而離開彭城,彭祖改涿鹿為彭城,以彭城為彭祖國都。並率彭人挖壕溝、版土城,以防野獸侵襲部或部落戰爭之虞,建立華夏最早簡易土石結構城池的雛型,亦涿鹿改稱彭城之始焉。

東夷少昊部落領袖蚩尤,素有戰神之謂。其「蚩」初文,似足踏龍蛇狀,為漢高祖所效仿。蚩尤自承襲「炎帝」之號後,佔據東方涿鹿(彭城)為都。時黃帝自黃河古道東進,並渡過濟水,蚩尤即率九黎迎戰於涿鹿之野(《周禮》引《司馬法》謂王城三百里為野),蓋魯西南巨野一帶,與黃帝部落在此與東夷部落發生華夏最早部落戰爭----涿鹿大戰。

蚩尤所部,當為良渚文化北移代表,所承南方先進鑄銅技術作兵器,猶項羽般屢戰屢勝,但軒轅還是最終打敗蚩尤,佔據了彭城而都之。

後世誤傳千里之外的冀北發生涿鹿之戰,完全不符合當時惡劣之交通、政治、軍事形勢大環境,其說顯然受到漢代所設置上谷郡涿鹿縣名的附會竄誤,故歷史上一再受到諸家質疑。呂思勉《先秦史》考證:「黃帝經略所及,不過河南、山東。其本據,則在兗徐之間也「。《世本》謂: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輿`志》雲,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新鄭)也。呂氏又謂「涿鹿為黃帝舊都,唐堯是因,虞舜稍北遷,殊近事理」。

蚩尤兵敗,被軒轅佔據涿鹿(彭城),蚩尤余部因向南退守汳(汴)泗下游的宿豫東南(即鄭樓。古謂旮尤國或言套猶國。古亦名青陽,清江之陽也。傳玄囂曾居處,當蚩尤遺迹所附會矣)一帶為據。蚩尤部後人以蚩尤為姓(至今該地區多遺有仇姓者,即蚩尤快讀。如仇和),嗣後繁衍至三苗。軒轅將涿鹿(彭城)效忠蚩尤的一批部眾,作為「惡者」,被流放到「有北之鄉」寒冷不毛之地(冀北),其民眷戀故土,因將故鄉地名、祖祀等,也隨遷到當地。呂思勉批評「涿鹿在上谷,此自因漢世縣名所附會」,又謂「釜山之在懷柔,則又因涿鹿在上谷而附會」。

彭人善漁獵,善克(剝)豕鹿鱷等獸類之韋(皮也)作裘皮革裳,制皮為鼓、善擊鼓民族。擊鼓用於逐獵、求雨、祭祀、部落之爭器具,因這一帶常鼓聲不絕,因謂「彭」。 彭,初文由鼓的側視形,上置翎羽飾之「屮」,象徵神鳥傳遞地天地神人之間信息,鼓側「彡」形,為擊鼓聲會意。以震天「鼓聲」(殷墟卜辭中作「鼓震」)的彡(肜)祭。鼓上多重羽飾為「豐」,段注《說文》,雲許慎誤將古鼓形,訛為豆器形。

關於「涿鹿」用語原型,以大彭豕韋氏之名為例,則反映出大彭族生存特點,豕韋者,豕,野豬。韋,皮也。豕韋氏繼承彭族以善捕豕鹿等獵物,以鹿皮作裳、豬皮製鼓的傳統,東夷大彭先民還有從獵物中挑選漂亮鹿皮即麗(繁字),作為嫁娶聘禮習俗。豕韋本涿韋。涿,象形會意字,初謂擊打豬鹿等發出聲音。而非水旁,等同彭之氵或彡部。彭城先民在「彭彭」鼓聲中圍捕豬鹿等獵物,「逐」而擊之,故「涿涿」有聲,因派生 「涿鹿」------「逐鹿」 用詞相應衍變,再從部落戰爭到逐鹿中原之演繹詮釋,則順理成章。

彭祖之祖,本字「且」,最早源神祀宗祭用字,有些學者認為彭城(涿鹿),奎宿封豨(大豬神)之地、黃帝初都,為上古時期天下之中央,豬龍崇拜至上之聖地。從紅山文化佐證了豬龍坯形等圖騰文化,乃華夏龍文化雛型。

前文所述大彭域內沮水,又謂彭水,乃大彭氏族桑梓之地,其沮水之名,當源自神祀宗祀的祭祀所在其水畔場所而來,也即彭祖之名本字。黃帝初都彭城,因其境內沮水之謂,與軒轅有所相關。沮水流域涵蓋偪陽武原諸古國,也是祝融八姓發源地。

據先秦文獻及金甲銘文資料所載,大彭及其別支豕韋國,疊為商伯,咸為夏商兩朝中堅強國,夏帝啟十五年,藉助彭伯、韋伯兩方國強大力量征西河,代夏平武觀之亂,安定了禹子夏後啟的統治地位,正如《周書.嘗麥》所云「皇天哀禹,賜予彭壽,思正夏略」,彭壽即彭祖無疑。

自仲丁以來,大商王室面臨權利爭鬥,東方一些反商勢力乘勢疊起,內憂外患促使祖乙遷都。祖乙即位次年,將由相新遷耿,一年左右,又「自耿遷於庇」(見《竹書記年》)。庇,本是徐人先祖大費bi(伯益)的封地,地處灃沛大澤地域罕有高亢地塊,即今蘇魯接壤的魚台縣西南魚城鎮和豐縣首羨鎮一帶,與彭祖國很近(後世仍遺存費亭地名,以及豐縣東北境,有湮廢的徐王城即王海古城遺址),擇此為商都,可依仗殷商主要同盟國大彭國的庇護,同時也為大商中興,奠定了基礎,這與帝祖乙遷於庇bi地,不無關係。通過幫助商朝征伐藍、姺、邳東夷強敵勢力,大彭疆域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得空前擴張。彭國已發展成勢力強大商代諸侯國,成為東方霸主。楊樹達《積微積甲文說.釋方》則認為,大彭即殷卜辭中所謂「方夷」。方夷即夏代九夷之一,多見殷卜辭。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推測,商代方夷就在今山東魚台縣西(方與)一帶。

據《竹書記年》載, 商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殷商後期,大彭國強大成為東方一霸,威脅著殷商利益,引起當朝恐懼,「武丁四十三年(前1282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見《竹書紀年》),也見於殷墟甲骨卜辭所記載。

文獻將夏商大彭、豕韋,同夏之昆吾、春秋晉文、齊桓,被納為五霸之列。大彭、豕韋多次受命征伐反叛方國,為維護夏殷兩朝統治戰功卓著立下汗馬功勞。西漢彭城歷三代楚王之王傅韋孟,其祖春秋時回遷彭城的。韋孟曾在諷諫詩中雲其祖豕韋氏「迭彼大彭,勛績惟光」。也正反映彭系族的歷史輝煌史真實寫照。豕韋國在武丁滅彭五年後,也被剪除之(後復國)。豕韋氏在失國後,除部分東返彭城外,部分陸續北遷東北,分支向遼東、拓展至朝鮮半島,融於當地土著雜居成為高麗族先人,即中原蔑稱之為「穢貘」民族;余部則深入松花江流域「夫余」(原北遷東北之徐)、嫩江、黑龍江流域,後為契丹室(豕)韋部落一支,逐步發展成為蒙古族先人(參考《漢書.東夷傳》.《蒙古族起源室韋篇》)。

《五帝本紀》載唐虞之際,堯將彭祖同禹、皋陶、禹、伯益等功德先賢並列。孔尼最敬佩的人就是彭祖,子曰:「術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老彭也」,孔子認為,自己冊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都是繼承收輯前人之作,並非自己先創,不敢妄以彭祖那樣的聖賢自居,只能私下暗裡與彭祖相比而已。

圖為彭系族群進入江東一支,遷徙走向。

(附圖解:殷中後期彭祖氏國失國後,彭系族群其中南下一支曾在彭蠡(今巢湖一帶,歷縣有彭祖仙室遺存),作東西分支,西向溯江而上不提。東向則沿江東進,進入太湖東北,梅里伯瀆與其支流張唐河圍繞的高墩居住若干年,西周末,因環太湖地區復蹈洪荒所導致自然水災,當與附近淹城,即原睢寧西蒲姑坡南遷的徐支裔,同時神秘消失。環太湖地區地質不穩定,也是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北移原因吧。2000年前後,無錫考古部門發現【彭祖墩遺址】其馬橋文化第四層經碳14測定為中原商文化遺存,與環太湖文化有所差異。這隻彭系族群,其實,繼續東南遷至錢塘甬東一帶,再進入百越地區。)

彭系族群部落一支。其各部族、酋長皆可稱彭祖。

彭祖既是彭系部族宗族領袖,亦可謂各部落、各代之酋長所冠名(類同伊麗莎白某某世,徐偃[奄]王亦然)。自商中後期以來,彭系族群曾先後迫於商周或齊魯勢力擠壓,或西遷隴陝,或至江漢川蜀;尤其跨江南渡一支(如大彭諸稽族),或陸路或海路陸續南遷太湖江浙之地,又融合於百越土著,創建了越國。

以現有出土的文物,佐證越國王族為諸稽氏,比如「越王者旨於賜劍」、「者旨不光」等銅劍,者旨,為諸稽的省筆,越王室大夫諸稽郢,均證明諸稽這個姓氏存在,且為越王的氏。浙大教授、浙江考古研究所長、寧波博物館長曹錦言《越王姓氏新考》:「我們認為越王之姓,既不是姒姓也不是羋姓,而是彭姓諸稽氏」。「諸稽氏的地望,仍在大彭境內」。

(越王諸稽不光劍)

彭人蹤跡及其相關宗祠、古地名,陸續遍及大江南北。再聯想其各地多處出現的徐人足跡,尤其諸多塗(徐)山,本源於鯀之羽山所附會。其原因在先秦時代,隨戰爭或自然災害頻繁遷徙流動,如徐氏部族系或彭族系族群,將故地人名、地名、山水名、祠祖、祀神習俗,隨遷附會到留居地,後世尤其漢儒不知其祥,附會發揮,一方面後世諸侯國為攀附華夏正統地位而篡改歷史,杜撰傳說去誤導後人把戲,多不勝舉。

彭祖及武、夷二子故事石雕形象

彭姓族群在遷徙於大江南北乃至荊楚巴蜀、遼東或大漠,並與當地土著融合,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之凝聚漢化,並通過以先進生產技術文明文化輸入傳播,對促進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立下卓越貢獻。徐彭族群中國社會發展史尤其先秦史中也佔據重要地位,其展現出歷史意義可謂深遠。

歷史上多有歷史學家、包括錢偉長老先生皆認為,彭祖是一代代世襲,都叫彭祖。彭祖七八百歲,指彭祖國綿延七八百年而已,非一個人壽命。錢老先生自認為彭城錢,籛鏗後人。其實歷史上不乏有人指出彭祖與彭祖氏國續存期混淆現象。據晉代出土春秋魏國編年史書《竹書紀年》可分析出,堯在位是公元前2457年,73年後讓位與舜,至少距今4400年,逮至大彭於前1282年失國算起,彭祖國延續約1100年。

真應對了胡適先生曾所揶揄那樣,歷史就像一位小姑娘,任你想怎幺打扮就怎幺打扮。拙筆以甲金銘文結合歷史資料去偽存真,努力探尋本來面目。詳文請鍵入「東國之虎」, 瀏覽新浪/[東國之虎的博客]【彭文化研究】。(東國之虎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城市論壇 的精彩文章:

TAG:江蘇城市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