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節出現炎症這樣應對

關節出現炎症這樣應對

從臨床病例來看,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是關節炎最常見的癥狀。以骨關節炎為例,一般膝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後減輕,然而負重和膝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少,以及步行能力下降,尤其是上下台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明顯。不過,腫脹與疼痛程度不一定相關,有的人痛感明顯,有的人並不明顯。另外,一些膝關節病晚期患者可能出現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

治療關節炎,通常有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三種方法。非藥物治療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基礎,適用於初次就診、癥狀不重的患者,包括控制體重、適度有氧鍛煉(如騎自行車、游泳、散步,但要避免爬樓梯、登山等活動)、關節功能與肌肉力量訓練、物理治療等。如果非藥物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可採用規範的藥物治療,包括局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乳劑塗抹、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阿片類鎮痛葯、曲馬多等。注意,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俗稱「打封閉」)可短期內顯著緩解關節疼痛癥狀,但長期使用會進一步破壞軟骨致癥狀加重。

手術治療則適用於規範保守治療後癥狀仍不改善,或伴隨下肢畸形的患者。手術種類很多,根據患者的病變程度、位置以及年齡、身體狀況,分為遊離體摘除術、關節清理術、截骨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終末期關節炎的手段,包括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單間室置換術、髕股關節置換術等,視病變部位、下肢的生理力線畸形程度和手術醫生的經驗而定。總體來看,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15年至20年以上,使患者術後生活質量獲得改善。但對個體而言,取決於假體設計、醫生手術技術以及患者的體重、日常活動和術後康復情況。當人工關節接近使用壽命,或出現鬆動、感染、假體周圍骨折等術後併發症時,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即人工關節翻修術。(劉遠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香港豪宅單價高居全球第二 100萬美元僅能買22平方米
4歲女童從12樓墜亡 事發時家中無人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