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許朱棣不會反,要反也不會成功,只要建文帝在此三策中選一策

也許朱棣不會反,要反也不會成功,只要建文帝在此三策中選一策

朱元璋憑著卓越的文治武功打敗元朝,取得了中原王朝明,成為元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最鐘意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朱標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即後世所稱的建文帝。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生前,爺孫之間曾經有一段關於藩王的對話,朱元璋說:「如果有外敵入侵,藩王可以抵抗的屏障,這樣你就可以安心做皇帝。」朱允炆問道:「如果是藩王造反呢?」。朱元璋給不出答案,只能反問朱允炆:「說說你的想法。」朱允炆回答道:「對待藩王首先要用安撫,同時用禮法去制約他們,如果兩者都不行就減少他們的封地,再不行,把廢除他們的爵位。」朱元璋深以為然。但是朱允炆剛一登基就開始削藩,導致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朱允炆被殺,皇位轉到燕王系。

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使得朱棣不反,或者保住朱允炆的皇位呢?答案當然是有,當時朝堂上的諸臣給朱允炆獻了三策,如果按這三策中的某一策來操作,朱棣不會反,也不可能反,即使反了,他也不可能贏。

大臣獻的第一計是要朱允炆學漢代主父偃給武帝提供的策略,即所謂的「推恩令」,要求藩王把土地分封給自己所有的兒子,而不是指定的某人。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一方面隨著藩王對自己領土的分封,可以削減藩王的勢力,使得藩王的領土和軍隊減少,從而沒有能力抵抗中央。另一方面,可以維持叔侄、兄弟之間的感情,不至於使得親親相殘。持這種意見的人以楊巍和卓敬為代表。

推恩令(資料圖)

這類人明白藩王勢力過大的危害,也主張削藩,但希望以比較平和的方式的進行,藩王在明初保護邊關過有戰功,而且軍事能力也不差,對邊關的少數民族有威嚇作用,如果一上來就強力削藩,極有可能造成藩王的強力反彈,使得他們不得不起兵反抗,同是藩王被削或者反叛亂,極可能引起敵國的侵入,特別是北元的殘餘勢力。兩者都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

大臣們獻的第二策是不建議削藩,主張以德來感化、安撫諸王,也就是朱允炆跟他爺爺講的第一條。持這種意見的人認為藩王們都是朱元璋的兒子,也是朱標的手足,更是朱允炆的叔父,爵位尊貴,身份千金,如果削藩,會造成骨肉相殘,叔侄之間、君臣之間互生疑慮,這是天下的大不幸。這些人還指責主張廢藩的人是豎儒,離間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叔侄親情,其心可誅。同時也指出,如果按這些儒生的搞法,不要十年,天下將大變,到時候朱允炆想後悔都來不及。

第三策也是主張急削藩,但是在先削誰的問題上,有所分歧。朱允炆聽了黃子澄的建議,要削之有名,應該先削在朱元璋時期就有違法行為的,建議先削周王朱橚,理由是朱橚的次子周有慟狀告他謀反,而且在朱元璋時期,朱橚就因為私自離開封地被譴責。其實朱橚就是個文人,他可能有不法,但肯定不可能謀反,因為他沒這能力。

朱允炆(劇照)

齊秦則認為,要削的話,要從威脅最大的開始,即拿燕王朱棣祭旗,因為朱棣在眾王之中最年長,實力又最強,只要把他搞定,剩下的諸王就容易削平了。這個建議很好,先削朱棣,他此時毫無準備,只要打他個措手不及,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朱允炆在削周王時,用的就是這招,他命李景隆借口北上巡邊,在經過開封的時候,大軍突然包圍開封,周王連逃的機會也沒有。同樣的手段用的燕王身上,湊效的機會很大,只要明朝的大軍圍住了燕京城,哪怕燕王隻身逃離,對朱允炆也沒有威脅。

上面三條計策,不管朱允炆採取哪一條,朱棣都不可能或者沒機會反,像第一條,基於親情,合情合理,還可以用此籠絡非嫡系的朱家第三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認為朱允炆仁義孝順,朱棣反就會失去人心。另一方面,朱棣如果真的反了,他也得考慮一下是否會禍起蕭牆,他的那些庶子們考慮到不反也會封王侯,反了極有可能會沒命,給朱棣背後來一刀不是沒有可能。

朱棣(畫像)

第二種策略,以德來感化諸王,往壞里想,朱棣如果有反心,還是會反,但是其他的王爺不會跟他一起,甚至會主動派兵攻打朱棣,因為朱棣上位以後,他們這些諸侯肯定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好的方面也許朱棣就不會反,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朱允炆如果一定急著要削藩,第三種方式是最好的選擇了,朱允炆沒有動手之前,政策不明,諸王不敢動,朱允炆動手罷掉朱棣的兵權,其他藩王就沒能力反抗。除了上面三策,其實朱允炆在削藩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柔和一點,被他削的藩王,不只領地沒有,還被貶為庶人,有一個還自殺了,他如果學學趙匡胤,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和行政權,但好好的養著他們,也不至於讓藩王們有唇亡齒寒的感覺。

朱棣(畫像)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哪怕是按照黃子澄的做法,只要朱允炆能夠用人得當,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戰爭的過程中,不下達什麼不要讓我背負殺叔的罪名這樣的婦人之仁的命令,朱棣反叛也不會成功。雨絲深以為然,湘王朱柏都被你逼死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被你貶為庶民關起了,還在這裡講這種話,給人的感覺完全就是假仁假義。而且歷朝歷代的王位之爭都是你死我活的,他的老師就沒給他講過?

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朱棣起兵是被逼的,我雖然不認為朱棣沒有起兵之心,但也認為他不得不起兵,因為以現在的史料看來,他不起兵就會被廢或者被殺,起兵了還有一線生機,換成是我,我也會這麼做。

朱棣(劇照)

讀史明智:很多人認為朱允炆是個仁君,理由是他確實做了幾件好事,他對朱棣也算可以,但是雨絲認為,朱允炆是否為仁君還真說不好,因為一個皇帝光靠仁是成不了仁君的,不是每一件事都是非對即錯的,如果朱允炆的仁用來奸臣或者貪官上面,那就是對老百姓的不仁。就跟他對朱棣仁,就是對跟隨他的將士,忠於他的大臣不仁一樣,就因為他下命令不殺朱棣,死在朱棣手下的忠於人的將士不知道凡幾。有一句說得很對,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人的殘忍。

朱允炆是仁,但他的仁跟他父親朱標的仁不一樣,朱標的仁是不殘忍,對老百姓仁愛,他的可就不好說,畢竟他智商真的不高,或者說政治手腕不行。

朱標(劇照)

生活中這種事也很多,我一個朋友,老闆欠他工資不給,而且態度很強硬,朋友的母親要他算了,不要去討了,老闆也不容易,犯不著去跟別人鬧矛盾。這種情況就是對敵人的仁慈,為啥不要,這些錢可以拿來孝敬父母,可以用來哄老婆,可以給孩子們買玩具,對這些待自己好的人才應該仁慈,而對老闆的仁慈,則是某種意義上傷害了他們。(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內容為史路雨絲原創,歡迎轉發,非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路雨絲 的精彩文章:

駁清朝無昏君:從白蓮教到太平天國,從皇宮被破到皇帝逃離京城
五代十國武將經常篡位,趙匡胤是如何解決此問題的,並非以文御武

TAG:史路雨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