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監高手」的「戰力」可怕在何處

「太監高手」的「戰力」可怕在何處

首發:6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關山遠(新華每日電訊專欄作者)

端午小長假期間,重溫了經典的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甄子丹飾演的東廠太監曹少欽曹公公,臉上粉底腮紅塗得很厚,人也很霸氣,他的經典台詞是,一人對戰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三人時,絲毫不落下風,還能叫囂:「天大地大我最大!」

由此突然想做一個「歷史科普」:太監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新龍門客棧》中甄子丹飾演的東廠太監曹少欽曹公公。(來源:網路)

武功高強的太監,一直是武俠小說、影視中神奇與妖異的存在。

《鹿鼎記》中的海大富,電影《劍雨》中的「轉輪王」,《綉春刀》中的趙靖忠,還有《笑傲江湖》「為練神功,必先自宮」前仆後繼的系列人物:東方不敗、岳不群、林平之……他們都迷上了一本叫《葵花寶典》的武功秘笈。

太監真的很能打嗎?

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太監高手,應該是春秋時期一個叫「勃鞮」的人,他是晉國人。公元前656年,因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就是後來著名的晉文公)跑路了,晉獻公派殺手去幹掉重耳,限期兩天完成任務。

這個殺手就是勃鞮,他只用一天就趕到了重耳的駐地,衝破眾多高手的保護網路,直奔重耳殺去。可見勃鞮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是個田徑高手。幸好重耳身手也不賴,見這太監殺來,馬上翻牆逃走,「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祛」,一劍砍去,砍掉重耳一截袖子,可以說非常驚險了。

勃鞮後來還奉命追殺過重耳一次,他又發揮了自己的長跑能力,三天的路程,兩天就趕到了。重耳聽說這可怕的太監又殺來了,來不及收拾行李,吃的喝的都不拿了,趕緊逃命,後來他感慨說,這個太監動作真快啊,「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重耳登基成為晉文公後,勃鞮主動來投案,晉文公聽到這名字,還嚇出一身冷汗來,不過他畢竟是明君,沒有收拾勃鞮,還重用了他。

影視劇中的童貫(來源:網路)

北宋的童貫,掌握兵權20年的大奸人,史上唯一一個封了王爵的太監——因為軍功,看來也是個高手,《宋史》中這麼描述他:「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說童貫高大威猛,「皮骨勁如鐵」,貌似練了金剛鐵布衫一類硬功,作為一個太監,還生了鬍鬚,《繪卷水滸傳》中的童貫像,一張闊臉,眼神犀利,數縷長須,如鐵鑄般硬扎扎的。

很懷疑童貫跟秦朝那個著名的嫪毐一樣,是個假太監。在黃易的穿越小說《尋秦記》中,嫪毐是個一流的劍手。在真實歷史上,此人也極強悍,為了愛情和私生子,毅然向秦始皇發動敢死隊式的進攻。

1860年10月6日,數萬清軍精銳已經崩潰,咸豐皇帝此前已帶著妃子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到了圓明園。他們在這裡遇到了最後的抵抗,兩名聯軍軍官受傷,軍曹長比挪「胸部受劍創極深,左手中矢」,另一名軍官則中彈。他們一起開槍,將20多名最後的抵抗者打死。

這批抵抗者叫「技勇太監」,太監行業中平時專門練武、遇事負責護衛的工種。史載,共有五百多名太監的圓明園裡,就有「技勇太監六十名」,面對拿著先進武器的英法聯軍,技勇太監們在「八品首領」任亮帶領下,「遇難不恐,奮力直前」,最後全部殉難。

英法獸兵也佩服抵抗者的勇氣,法軍的隨行日記中,稱這次抵抗「稱得上是一次壯舉」。1983年夏天,清華大學教工住宅樓的工地上,挖出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後人才記住「任亮」這個名字。

但「技勇太監」畢竟是少數,多數太監雖不算是手無縛雞之力,但跟「勇武」二字是掛不上邊的。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專門有一章寫太監,他寫道:太監的聲音是「死陰活氣的」,不僅心理扭曲,身體也虛弱,「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噴水取樂。正玩著,前面走過來了一個年老的太監,我又起了惡作劇的念頭,把龍頭沖著他噴去。這老太監蹲在那裡不敢跑開,竟給冷水激死過去。後來經過一陣搶救,才把他救活過來。」

太監多是從小被凈身入宮服役,從生長發育之初就缺乏雄性激素,說話尖細,身體孱弱,肌肉發育完全沒法跟正常男子相比,首先在力量一項上就是差評。

眾所周知,武術高手,最重要的是力量。擊打與抗擊打能力,不僅能打,還要能挨打,像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絕頂高手李尋歡,平時都是一副病懨懨模樣,不斷咳嗽,還咯血,明顯的肺結核癥狀,但只要一出手,「小李飛刀,例不虛發」。

影視劇中的李尋歡(來源:網路)

這種事,只能存在於武俠小說和影視當中了。一個肺結核病人,連勞動能力都沒有了,哪還有抗擊能力?同理,白髮老人、嬌嬌女俠,把正當壯年的粗豪漢子打得滿地找牙,也只能存在於武俠小說和影視當中,別說年齡、性別差距,奧運會中競技項目中,哪個不是嚴格按體重來分組的?

在大眾眼中,最能體現太監特色的太監高手,還是海大富。

《鹿鼎記》中,海大富首次亮相,由一個小太監攙著,臉色蠟黃,彎腰曲背,說話尖聲尖氣,不斷喘氣咳嗽,陰陽怪氣的氣質,讓人感覺很不爽。

海大富確實是個陰暗的散發著歷史霉味的角色,隱忍陰狠,心機深沉,終日與化屍粉等毒藥為伍,生活在暗處。因急於求成,練功過猛,體內經脈紊亂,不得不靠服用毒藥硬撐著。到後來他的眼睛被韋小寶設計毒瞎,明明知道真相,還不動聲色,一邊利用韋小寶到宮內搜尋四十二章經,一邊通過傳授韋小寶武功與康熙比武,終於找出了隱藏在宮中害死董鄂妃的武當高手「假太后」。

他很好地詮釋了太監性格:「玩陰的」。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太監是沒有武功也不適合練武功的,但為什麼在武俠小說和影視中有那麼多陰鷙可怖的太監高手?

答案是:太監高手形象,代表了大伙兒對封建皇權的憎惡與恐懼。

太監這個群體,本來就是封建專制的產品。沒有皇帝、國王,哪來太監?太監是皇帝的私家奴才,忠實執行皇帝的命令,就像海大富一樣,即使皇帝出家了,他的命令仍然有效。

對於歷史上很多皇帝而言,太監最值得他們信任,一方面是朝夕相處,皇帝其實很可憐,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不是家人,而是太監。尤其是一些皇帝還在太子期間,不是由父母而是由太監陪著長大,登基後,這些太監往往權傾一時。

《鹿鼎記》中的海大富(來源:網路)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自己與太監的關係:「他們陪我玩,哄我睡覺,喂我吃飯;他們領我的賞,也挨我的打;別人可能有時會離開我,但他們卻日夜陪著我;他們是我的奴隸,也是我的老師。」

但皇帝信任太監的更重要原因,是他懷疑一切人都可能來搶奪他的皇位,但太監不會。太監沒有後代,篡什麼位?只要不篡位,其他都無所謂。

信任身邊巧言令色的太監,懷疑遠方浴血奮戰的將軍、朝堂忠言逆耳的大臣,造成了歷史上多少悲劇?

太監很好地利用了皇帝的信任,如果某個皇帝昏聵,或者懶惰,或者貪玩不務正業,太監的機會就來了,他們沒有了男女的慾望,但對錢財的慾望對權力的慾望,絕對熾烈,因為人格殘缺,這種慾望往往到了極致。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在《尚書引義》中批評太監:由於宮刑,太監性格乖戾,人格和人倫觀念發生巨大異化,他們身處權力金字塔最頂端,無時無刻不想著取得社會地位,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讓別人「看得起」,因此,花言巧語、隨機應變、貪婪兇狠也成了太監的代名詞。

封建專制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太監控制了皇帝,比如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十大太監玩弄漢靈帝於股掌之上,以致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最終天下大亂,開啟了中國的一段黑暗歷史,終結了讓後人無限景仰的兩漢輝煌。

說來令人喟嘆:在中國封建史上,太監最猖狂最囂張的一段時間,是在唐朝末年,太監想幹掉哪個皇帝,就幹掉哪個皇帝。赫赫漢唐,在行將謝幕之際,都出現太監之禍,令人深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汲取歷史教訓,嚴格控制太監干政,洪武十七年,他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弔詭的是,朱元璋之後的明朝,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閹黨」集團,臭名昭著的太監一茬接一茬:王振全盛時被朝臣尊稱為翁父;劉瑾敢將高級官員三百餘人罰跪於烈日之下,不少官員中暑死掉。魏忠賢更是被很多官員認為乾爹,全國建生祠,百官稱其為九千歲,和皇帝就差一千歲……明朝也被後人譏為「最大的太監帝國」。

從這個意義來說,太監雖然因為身體缺陷,貼身搏擊是他們的弱項,但他們的戰鬥力,還是相當驚人的——因為跟皇權捆綁在一起。

歐陽修有個名篇,評論《五代史·宦官傳》,開篇就是:「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流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歐陽修分析說:宦官經常在君王左右,親近服侍。他們的心思專一,善於忍耐。能討好以迎合君王的心意,能在小處表現誠實以穩固君王的心,使得君王必定相信而親近他們。等到取得君王的信任,然後拿福禍來恐嚇君王把持朝政。這時雖然有忠臣賢士羅列在朝廷,而君王仍以為相對疏遠。宦官卻服侍起居飲食,不離自己前後左右,顯得更為親近可靠,所以在君王前後左右的宦官日益親近,忠臣賢士日益疏遠,君王的勢力日益孤立。勢力越孤立,則恐懼禍亂的心情越厲害,而把持君王的宦官,地位日益牢固。國家的安危出於他們的喜怒,禍患隱伏於宮門帷幄之中……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但局限性在於:太監之禍,根源在於封建專制,歐陽修不敢批評,只好把所有責任,讓太監來背鍋了。

溥儀 (來源:網路)

1922年,溥儀退位11年後,紫禁城中還有太監1137名,這一年,溥儀感覺手頭緊,想賣點宮中珍藏換錢,於是開始清點家底。旋即,宮中發生火災,燒毀大量字畫、青銅器、金佛、瓷器。沒多久,溥儀居住的養心殿東院又著起了火,均是人為縱火。溥儀憤怒也恐懼,開始遣散宮中太監,到1924年,太監只剩下200人左右。

漫長且黑暗的太監歷史,走向終結,再也不會有社會底層人物被閹割了。

其實,大多數太監,只是走投無路,想找口飯吃,能夠大富大貴甚至權傾天下的,只是極個別。歷史聚焦於太監這個龐大群體的金字塔尖,往往忽略了一生孤苦、命運悲慘的大多數。他們死後,甚至不能葬在祖墳,只能在今天北京海淀一帶購買「義地」,養老歸終,這片地,當年叫「中官村」。

新中國成立後,「中官村」改名「中關村」,改革開放以來,此處成為創新創業傳奇之地。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歷史」與「進步」嗎?

更多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有料的歷史科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督鄂18年,張之洞推動第一次中部崛起
北京老街巷:騰退治理尋回了「京城范兒」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