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羲之傳

傳播文化書法精髓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下面小羲帶給大家的是醉翁亭記毛筆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欣賞: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醉翁亭記毛筆書法

微信搜索:xizhizhuan關注更精彩

《醉翁亭記》內容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頗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迹,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裡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裡,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達人 的精彩文章:

隸書毛筆書法欣賞
楷書書法圖片欣賞

TAG:書法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