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嘉善一院的那些軼事

嘉善一院的那些軼事

彈指一揮間,我到醫院工作已快30年了,從初出茅廬的醫學院學生到兒科主任醫師,並有幸成為嘉善一院主要管理者,醫院也發展成為全縣規模最大,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為一體的擁有1100多名職工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乙等醫院。作為一名與醫院一起成長和發展的醫務工作者和管理者,經歷了醫院百年院慶、創建三級乙等醫院、醫院新址整體搬遷等活動。我深刻地感受到黨的改革開放以及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給醫院發展和廣大百姓健康福祉帶來的可喜變化,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當年我院舉行百年院慶座談會時聽到幾位前輩講述的醫院過去的故事。

五十年代的「嘔血病區」

50年前的嘉善一院在花園弄,那時候醫院全是平房,地方很小,床位也很少,旁邊有條小河,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病人從鄉下用船搖出來,到了醫院靠岸的地方,把病人用擔架抬上岸送到醫院。夜間一直斷電,夜班診治病人全靠一盞油燈照明。嘉善是血吸蟲病重要流行區,晚期血吸蟲病嘔血便血的病人較多,白天嘔血便血送到醫院,人手齊動作快,救治比較順利,一到晚上送嘔血便血的病人來就麻煩多了,很多時候送來的嘔血便血病人,病人還沒有睡到病床上,根本來不及急救處理,病人就死在床邊的擔架上,大多是窒息而死,遇到這種事情大家心情都會很沉重,現在回憶起來都感到痛心,感到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同事們經常開會反覆學習知識,向前輩學習、向書本學習,掌握了一套治療嘔血上消化道出血基本治療方法,除了補充血容量,止血藥物外,還首次應用三腔管壓迫止血,收到較好的效果,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後來,院領導遵照毛主席「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號召,專門成立了「嘔血病區」,醫務人員三班制日夜守護在病人身邊,精心治療護理。並實行免費治療,遇到「困難戶」還可以申請補助。有了安靜的治療環境,有了熱心的醫務人員,生活來源得到了保障,安心養病,安心治療。節假日,縣黨政領導還要前來看望慰問,送來政府的溫暖和關懷,使許多危重病人經過綜合治療而康復出院。後來,「嘔血病區」就逐漸變成了消化病區,至今,消化科醫務人員都還知道「嘔血病區」前輩們的故事。

手術室里的「三件寶」

一提起醫院手術室,大家往往會聯想到一塵不染的環境、神聖的無影燈、閃亮的手術刀和美麗的天使們,很難想像當年在艱苦的條件下,手術室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在我院手術室至今還流傳著「三件寶」的故事。

一隻木質高凳。當年,手術室護士很多都是餵奶的媽媽,他們每天站著做洗手護士,有時一台手術10多個小時,一天下來奶水漏濕了內衣,腳底站腫了,為了照顧他們,就用一隻木質高凳消毒後讓他們在手術時坐下,反覆坐反覆消毒,凳子上的油漆刷了一遍又一遍,年復一年的歷程,雖然凳子的全貌已消退,但抹不掉手術室護士們心中的記憶,就是這隻凳子蘊藏著對護士們的間接的人性化關懷,物質的享受轉化為精神動力,那個年代所付出也是值得的!

一桿老式橫杆秤。當年在手術室辦公室牆上,總是一直掛著一桿老式的橫杆秤,前輩們講起,1972年開展晚期血吸蟲病巨型脾切除手術,那時每天都有3台至5台切脾手術。脾臟的重量要記錄在麻醉記錄單上,當時又沒有磅秤,他們就用這桿老式的橫杆秤稱脾臟的重量。秤上面的星星點點,鐫刻著老前輩們辛勤勞作的歷史畫面,記載著無數個病患送走瘟神的歷史情節。

一個小算盤。在厚厚的封塵記憶中,護士前輩們每天重複著對每例手術的經濟核算,用一個算盤記錄下每例手術的費用,交接班時就到小藥房計算登賬。陳舊的一個算盤,沉澱了手術室全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的積累,計算了每一天、每一例手術病患所承擔的手術費用。從1957年開始使用一直到1999年告別了算盤。

一隻木高凳現已被可旋轉不鏽鋼手術凳替代;一桿老式的橫杆秤也已成電子秤;現代先進的電子計算器的應用使算盤成為歷史。這就是存放在手術室的三件寶,現已成為歷史的見證。

醫院裡面建「製藥廠」

「百年滴盡蓮花漏,暮然回首又是秋去冬來」,回首40多年前創辦藥廠的艱辛歷程,前輩們感慨萬千。我院是在1970年開始籌建藥廠,配備護士長梁秀錦與一位資深中醫師陸與放兩人組建創辦。中草藥進醫院,醫院辦藥廠當時是一新生事物,我院中草藥原是個空白點,基本全盤西化。創業是艱苦的,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設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靠的是一種敬業精神,一定要把中草藥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改變醫院全盤西化局面。創建初期,條件很差,僅靠一隻煤球爐,一隻鋼精鍋,一把X光切片刀。在去湖州解放軍98醫院和上海群力草藥店短期參觀培訓回來後,陸醫師擬配方子,梁護士長醫藥公司進中草藥,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配置熬煎成中藥煎劑,送到各科供臨床使用。那時人們對中草藥認識不足,阻力較大,他們就下病區做思想工作,宣傳講解並出黑板報說明中草藥治病的優越性:毒副作用小,成本低,標本兼治等。經病區醫生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總算打開局面,首先將肝炎Ⅰ號、Ⅱ號煎劑治療甲肝病人,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於一院黨支部的高度重視,半年多時間人員從2人逐步增至19人,從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加工場,而發展成為較有規模的廠房,有操作室大小五間,還設有辦公室、倉庫、烘乾房。分中藥和西藥兩大部分。增加了切草藥機、軋片機、包糖衣機、分裝機、封口機和壓瓶蓋機、還有蒸餾器等等。從單一小規模生產中草藥煎劑,直到後來發展成為能自產丸劑、沖劑、糖漿、糖衣片、膠囊、片劑、粉劑以及外用的油膏、酊劑、膏藥等。西藥部在夏明偉藥師帶領下,生產了大輸液。大家從一竅不通到認識100多種中草藥及其性能,學會了製作各種中西藥的技能,能自擬60多個中草藥處方用於內、外、婦產、小兒及傳染各科。另外,還在醫院專門開闢一個一畝地左右叫「百草園」的中草藥種植園地。那時我院的中草藥進醫院,醫院辦藥廠在整個嘉興地區起步最早,搞得很紅火,有點小名氣,嘉興地區各醫院組織前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還在全縣衛生系統大會上作經驗介紹。藥廠後來就演變為原來的製劑室。後來因國家規定醫院不能辦藥廠而停辦,但那段艱苦創業的歷史永遠存在,功不可沒,應該載入醫院史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善文史 的精彩文章:

TAG:嘉善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