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文化:在對比中進步,在融合中發展。中西文化起源說!

中國文化:在對比中進步,在融合中發展。中西文化起源說!

在當今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對話交流與相互影響,乃至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正漸漸成為一種潮流。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世界的目光,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

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它的文化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孕育發展的。與其他的文化相比,它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在當今世界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想這些問題是我們現在許多人都感興趣的話題。

現在的西方文化要說起來應該是比較長的,這就是基督教文化加希臘,羅馬文化再加盎格魯·薩克遜文化,這是西方文化,有人也稱它為大西洋文化。因為歐洲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可是200多年前,英國的一些下層人,清教徒被迫殖民到北美,就是現在的美利堅合眾國,他們夾岸呼應,在大西洋的兩岸,所以成為大西洋文化,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簡約說法歐美文化。


無論是基督教還是猶太教,都產生於一個游牧的社會背景。所以無論是從最早的源頭還是後加入的元素,都是以游牧和畜牧這樣的生活為它的背景,這就和農業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很多理念我覺得應該尋到這個根上來。

在中國的大陸地區很早就有農業生產的萌芽,而且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非常快,技術也很快的成熟,進入了發達的農業社會。中國文化是一種農耕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它們從文化類型學上來說差異在什麼地方。

先說西方文化的源頭。游牧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現在中國的境內,還偶爾能看到。游牧是以家庭核心為單位,就是一對夫妻領著孩子趕著氂牛和其他的牲畜,逐水草而居。因此他是流動的,家庭和家庭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是疏遠的,疏遠就以禮相待,來了任何客人都是非常樸實的,發自內心地盛情款待,但是客人一走又過自己的生活,對大自然觀察就不夠細緻。

因此就產生了人和人之間,個人和集體之間的處理方法,人和大自然之間的處理方法和農業社會很不一樣。在這樣一種社會,家庭和家庭之間,家庭內部它這種關係是相對鬆散的,和我們農業社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國人講究天長日久,對於個人來說唯一能做到的求多福多壽,無論活多長總要死,然後就把自己的品德,學識,寄託於下一代。西方往往是18歲以後上大學以後,相對獨立,多數的家庭不再供應學生,學生要打工,打工的最初起因就是要自己的獨立,也包括社會之間的關係。

因為這樣的基礎,所以形成了宗教,這家牧民和這家牧民,或者偶爾相遇遠處來的牧民大家都是牧民,於是形成了上帝是造物者,他很人類他是居高臨下的,至於底下都是兄弟,這樣平等的思想在西方要比中國發達,中國是一個層級的社會。


通過闡述西方游牧民族的起源特徵,進而解讀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中華文化建立在農耕的基礎上,講究親情關係,突出群體力量,而西方文化建立在游牧文化的基礎上,更多突出的是個人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鶴漫談 的精彩文章:

TAG:新鶴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