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哪些人參與了校園暴力事件?

哪些人參與了校園暴力事件?

GIF

在之前的《防校園暴力專欄 | 光影里的校園暴力,從熱播劇看校園暴力》中,我們以《非自然死亡(Unnatural)》第七話的故事為主,談到對於一個校園暴力事件絕不僅僅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事情,那些目擊者也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時候,旁人的所作所為,都可能終結或者助長一場校園暴力的焰火。

而在本期的防校園暴力專欄,我們將接著此前的話題,談一談有關於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受暴者和目擊者他們所處的位置與關係,以及校園暴力對這三類人所帶來的影響與傷害。

哪些人參與了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事件中,主要涉及三方角色,

分別是施暴者、受害者和目擊者。

施暴者:

指那些對同學實施欺凌的人,形式上包括肢體、言語、網路和心理暴力。(註:各類別具體定義請看文末第一期文章)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成為施暴者呢?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那些長期處於攻擊、憤怒、暴力的家庭環境氛圍的孩子,將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可以說,作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早且較為長期接觸到的人,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135

當然,還有一部分施暴者是本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傷害的,比如給別人起一些侮辱、歧視性的外號,或者在網路上傳播具有傷害、侮辱、詆毀、煽動性質的謠言等的行為。

此外,學校或班級氛圍也很重要。如果學校缺乏防治校園暴力的預防性教育,或者學校教師們沒有防治校園暴力的意識,因而對校園暴力事件不予以重視的話,也更容易滋長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面對校園暴力,如若學校教師沒有防治的意識或不予重視,其實單靠學生們自己的反抗力量是挺薄弱的,面對施暴者同受害者、旁觀者之間的權利不對等,就可能會導致一部分的孩子會為了避免自己被欺凌而選擇加入到欺凌者的隊伍當中。令人吃驚的是,一些家長還默許了自己孩子的這種做法,並認為自己這是在保護孩子。家長們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孩子所在的學校、班級的老師對這些欺凌行為沒有很好地處理或者不予重視,既然自己無法左右老師,那隻能讓自己的孩子「習得」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生存的技能——即成為施暴者中的一員。那些校園暴力現象比較嚴重的學校,在學生間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法則」

135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的施暴者則原本是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他們在自己被校園暴力後,可能會因為難以平復的心理創傷、難以平息的負面情緒,而選擇了以更加暴力的方式去施暴其他人或者原本欺凌自己的施暴者,這樣的攻擊性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性行為,然而卻容易因此承受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嚴重者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並不值得提倡。

受害者:

指那些遭受到校園暴力的人。他們往往是因為某些特質與所在團體成員多數人的不同,這些『特別』使得他們成為了被攻擊的目標,如體型、身體發育速度、外貌、性格、性傾向、口音、成績、人際關係、家庭情況、生源地,等等。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特質雖然可能成為一些校園暴力的原因,但有這些特質的人絕對也不應該成為被施暴者,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也無須因此自責和不安。

而除了上述這種情況之外,還有一部分人遭遇到校園暴力是帶有隨機性質的,其在學校及周邊場域被不法分子隨機選為了敲詐勒索的目標,從而遭受了校園暴力。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則僅僅是因為平時人際交往中的口角之爭而引發了校園暴力。

目擊者:

目擊者主要指目睹了校園暴力或者間接參與到校園暴力中的人。

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目擊者存在有幾種類型,包括協助者、響應者、局外人和保護者

第一類-協助者

即校園暴力施暴者的幫手,他們並不是校園暴力的實施者,但卻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為施暴者提供了協助。在之前的《法制課堂│從法律角度帶你看校園暴力》中我們就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某市中專學校內,被告人任同學因口角糾紛,與張同學、左同學約定打架鬥毆。葉同學知道後指示白同學將其存放在宿舍內的摺疊刀提供給任同學。白同學在拿刀時,知道任同學要與其他同學打架,但還是給了任同學。之後任同學在與張同學、左同學等人互毆過程中,持刀刺擊左同學頸部,致左同學大量出血,搶救無效死亡。事後,被告人白同學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在這場校園暴力事件中,白同學雖然沒有實際毆打對方,僅是為同案被告人拿取犯罪工具,但依照法律相關規定,屬於參與共同犯罪。

135

第二類-響應者

則是校園暴力事件中的間接施暴者。他們並未對受害者進行施暴,但卻在面對校園暴力事件時對施暴者的欺凌行為表現出了積極的響應。比如在施暴者欺凌受害者的時候大笑,或者對施暴者的行為表示支持,這無疑是間接在鼓勵和助長著施暴者的行為。

135

第三類-局外人

局外人即是冷漠的旁觀者,他們既不對施暴者的行為提供協助,也不對其行為表示支持響應,但同樣的,他們也不會對受害者伸出援手。他們會以一種不表明任何態度的方式在校園暴力事件中作為旁觀者觀看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這類人看起來好像不站在任何一邊,但實際上,看客角色本身就是對欺凌行為的縱容。

最後一類則是保護者

他們會對發生在眼前的校園暴力事件表現出明顯的反對態度,會保護和安慰被欺凌的同學。當有人站出來反抗校園暴力的時候,就會對施暴者產生威脅,而如果這樣的人很多的話,就可以在制止校園暴力行為的過程中發揮較為有利的作用。

可以說,目擊者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目擊者對校園暴力事件表現出明顯的不感興趣或者不贊成的行為,則往往會降低施暴者的欺凌興趣。而目擊者在自己反對校園暴力的同時,還可以將自己所看到或者了解到的校園暴力事件告知給學校教師、家長或者尋求其他同伴的支持來一起形成更有力的反對校園暴力的力量,以此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進行。

校園暴力會帶來哪些影響傷害?

校園暴力會影響到其中的每一個人。

對受害者而言:

無疑,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受傷害最大的是遭受到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面對校園暴力,受害者可能會遭遇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傷害,以及物質財產的損失。而像網路暴力,還可能會侵犯到受害者的名譽權、隱私權。

比如,一個遭遇到同學欺凌的孩子,可能會因此懼怕上學,並感到自己在學校的時候沒有安全感,因為在學校會受到施暴者的拳打腳踢和言語辱罵,而老師們又不重視。哪怕來到了學校,他在上課的時候也變得很難集中精神,學習和做事情開始丟三落四的。而在家的時候,他可能會面臨失眠等睡眠問題,並更容易表現出較高的焦慮水平、社交障礙以及抑鬱情緒。

135

對施暴者而言:

校園暴力同樣會對施暴者產生影響與傷害。一些施暴者可能會因為他們的欺凌行為而遭受到其同學和老師們的厭惡與孤立,導致人際關係受損,這容易使得施暴者產生更低的自尊感。而一旦其暴力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地調整和適當的教育,一直以現有的攻擊、敵意和侵略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話,其在未來的人際交往方面也將更容易產生困難,比如對配偶和子女進行家暴,或與同事發生爭吵糾紛。同時,如果施暴者的行為觸犯到了法律的話,其還將受到法律明文規定的懲戒。

135

據了解,還有一些曾經實施過校園暴力行為的人,其在成年後會對自己曾經的做法表示出自責與愧疚,而如果其意識到自己當年的做法已經對受害者產生了無法挽回的嚴重傷害的時候,這樣的自責與愧疚感將會更深,難以釋懷的心結可能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對目擊者而言:

對於目擊者而言,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受到傷害,但是他們也會受到影響。

不同的目擊者當然會對校園暴力事件有不一樣的感受。有的人在看到傷害行為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恐懼;有的人心裡會顯得很糾結和矛盾,想要幫助受害者卻又不敢幫助;有的人則因此更容易在日後產生心理問題。

那些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協助者或局外人,在日後更可能會面臨著自責與內疚,而局外人由於在面臨校園暴力事件時習慣於了沉默,其在未來面對其他一些侵害、暴力或者不公正的行為的時候,也可能更容易表現出畏縮或者妥協的行為。

135

所以,校園暴力會影響到上述的每一種人,哪怕目擊者在一旁什麼也不做,他也不能免除校園暴力來帶的影響。

當然,校園暴力有時候也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前提是我們勇敢地站出來反對它。一些研究調查發現,那些敢於反抗校園暴力的學生,他們在今後的社會競爭力更強,在解決衝突方面的能力也更高,其社會責任感也更強。

如何面對已經發生的校園暴力?

發生校園欺凌後,我們需要告訴老師、家長和警察,主要是為了懲戒和杜絕校園欺凌的行為現象,但不是要對實施暴力的同學進行討伐和歧視

實施暴力的同學會受到學校和警察的懲戒,這也是實施暴力的同學為他的行為付出的代價;我們要給同學改正錯誤的機會,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能夠明白自己實施暴力的前因後果,從而真正改正錯誤

被實施暴力的同學,我們也同樣需要給予關懷,讓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同學消除被傷害的痛苦。

不管遇到怎樣的恐嚇,都要告訴老師和家長,不要自己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遇到校園暴力時,一定要保持鎮靜,可以先示弱,用「善意的謊言」儘可能拖延時間,爭取有機會求救。

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不要只是對他們批判、恐嚇、全盤否認,還需要充分了解他們這麼做的行為動機和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他們改過機會,不要歧視性對待。

同學遭受欺凌暴力傷害後,心理也會受傷嚴重,會缺乏安全感;也會因為恐懼,在學校的表現和成績等都會波動。同學們和老師要熱情溫暖對待被欺凌的同學,不能在同學面前再提遭受欺凌的事情

GIF

135

最後,不知道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曾參與進校園暴力?在當中你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如果你曾是校園暴力的實施者,不妨想一想自己當初為什麼會去欺凌別人,是為了表現得合群嗎?還是自己在那段時間遭遇到了什麼情緒困擾或者家庭糾紛?又或者是其它的什麼原因。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當年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因為自己的行為所受到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可能就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當初為什麼那樣做,並避免自己將來再犯類似的錯誤。

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抑或為人師長,這樣的認識與思考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引導正處在青春年華的孩子們對校園暴力說「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蔘 的精彩文章:

地仙之祖鎮元子之所以要與孫悟空結拜,不只是因為復活人蔘果樹!
三國時期4位大將去世後被封神,第2被做成年畫,第1至今被人參拜

TAG:人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