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停滯中的創新「----1920年代的英國坦克設計理念

不可否認,「坦克」的發明帶有濃郁的應急色彩,「始作蛹者」英國人深諳這一點,這不免引起了一戰結束後,對這種「戰場急救章「的輕視。而且一戰結束之後的英國,並未感到有任何明顯的、較近期的未來敵人,針對法國、蘇聯和美國制訂的應急方案------如果它們可以被這麼稱呼的話-----現在看來帶有純屬玄想的味道。再加上儘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人相繼製造出了技術水平類似的「坦克」,美國也通過英國和法國提供的圖紙和技術資料,成功仿製出了這種時髦的戰爭機器,但無論是法國人、德國人還是美國人製造的「坦克」,都與英國人自己「製造」的坦克,在戰術意圖上沒有區別------它們在本質上都是大小不一、形態不同的「塹壕突破機」。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更何況英國人相信,依靠其海空軍力量能夠避免捲入未來的歐洲大戰,保證其島國安全。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慘重,人們厭戰情緒遍及四方,形成了強烈的和平主義潮流。也正因為如此,在整個1920年代,除了海軍軍艦外,英國軍方不但因《十年準則》的出台,對任何昂貴技術兵器的繼續發展失去了「原動力」(《十年準則》是內閣的一項指令,起初在 1919年為下一個財政年度發給各軍種部,但是後來被當作滾動式的 (從而這十年的最後期限永遠不會靠近),一直保持到1932年為止。該指令說:「為做出最新評估,特設定大英帝國在未來十年不會從事任何大規模戰爭,毋須為此目的組建任何遠征軍。」關於《十年準則》的影響一直有爭論,但幾乎不可懷疑的是,它抑制了各軍種內超越常規的思想和嘗試),坦克部隊的建設成為最不受重視的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英國人要放棄坦克,他們只是繼續把坦克僅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起到輔助步兵的作用。這個觀點不僅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所證實,而且還留下數以千計的剩餘坦克可資證明。當時坦克速度慢(每小時4-8英里),限制了行程(12-25英里),機械性能不可靠,裝甲防護力弱,武器不足,這樣就把裝甲兵的發展局限於與步兵同步,並接受了步兵的戰術思想。這種狀況不延續到所有老坦克都磨損報廢不會停止,結果,在整個1920年代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並未跳出「突破塹壕「的窠臼,對於坦克與坦克的作戰問題則拒絕給予嚴肅考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由於一戰時生產出的大量舊式坦克仍然未被磨損淘汰,以至於將英國坦克設計師的思維,主要局限於「塹壕突破機」的範疇。可價格低廉而機動性能的輕型坦克也以一種不同尋常的理由,受到了英國軍方的青睞。事實上在英國,陸地戰爭所需武器的選擇,一部分取決於帝國的防務需要,另一部分則取決於引起爭論的、可能要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對當時大英帝國防務所需而言,最需要的是機動性最大化的機械化武器,如輕型坦克和大炮,裝甲汽車和機槍運載車等。因為關於帝國的防務需求從來沒有引起過爭論,所以這類武器在定貨單上一直佔優勢。但既便如此,出於適應「充分伸展于海外,行使其維持帝國治安傳統職能「的英國陸軍新角色,以及迎合出口市場可能需求的目的。在1920年代,不斷在萎縮中掙扎的英國軍事工業,終歸還是對固守」塹壕突破機」的坦克設計理念,實施了一定的」突破」------這一時期出現的某些英國輕型、中型坦克,被或多或少地賦予了巡邏、警戒、偵察等等新職能,這實際已經在概念上對「坦克」的定義進行了某種拓展。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不尋常的劃分」----1930年代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英國坦克設計理念

到1930年代初,英國陸軍部和參謀本部又一次開始愈益擔憂英國陸軍兵員減少,裝備惡化,無力履行可能的義務承諾。同1914年以前相比,計劃中履行歐洲以外義務的遠征軍在規模上小得多,隨時開赴戰場作戰的有備程度也較差。正是在這些不利條件下,進行了1927~1931年間引人注目的機械化混成部隊嘗試性演習。雖然這些演習的規模較小,而且鑒於當時坦克的性能和演習的組織狀況,富勒、利德爾.哈特等人所勾畫的圖景------獨立使用裝甲兵力突破敵人防線、切斷其交通聯絡並打亂其後方-----被證明仍是一種空想,但這些戰術性探索仍為打破英國坦克設計理念的桎梏提供了契機,不再把坦克僅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另外,到了1933年後,隨著納粹黨徒在德國的全面掌權,公然表現出了侵略性的和追求改變現狀的對外野心,導致英國就可能承擔的義務對自己的武裝力量進行一番徹底審視,這在政治層面上也為英國坦克設計理念的突破提供了「充滿危機感的動力」。

同時需要看到的是,在一戰結束後的十幾年間, 坦克在設計和性能上的改進,成果豐碩,這無疑為設計理念的變革進行了技術層面的積澱。1930年代製造的新式坦克就是這些成果的體現,其中坦克懸掛裝置、裝甲、發電和傳動裝置以及車輛自身之間的通訊聯絡最為重要。此外還有液壓氣動裝置,可增大火炮威力而不增加後坐力。陀螺穩定儀,在理論上講可使坦克在行進中進行穩定射擊。所預見的裝甲車輛無線電通訊系統也是成果之一。雖然上述成果在理論上還未達到預想的要求,1930年代初的坦克也遠非富勒、利德爾.哈特所想像的那樣理想,但與1918年笨拙的過頂履帶坦克相比較,是一種很大的改進。就像1906年的「無畏」號戰列艦是1862年「班長」號的「改進型」一樣,技術的進步是醒目的。坦克的技術改進後,其車速、行程增大,在通行性能,機件的堅牢度,單車和集體的機動性等方面都日益提高。這使英國軍方內部的某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僅僅將坦克歸結為一種步兵支援武器,一種塹壕突破機器已經不合時宜,將坦克武器限制在機槍和小口徑步兵炮的水平上更是愚蠢-----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的結果將是引起坦克對坦克的作戰。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於是,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坦克設計理念開始向兩個獨特的方向發展:一是發展歸屬騎兵部隊並在其建制內作戰的「巡洋坦克」,二是發展在步兵控制之下直接作戰的「配屬步兵坦克」。前者以機動性見長,火力則開始突出與同類作戰的需求,對裝甲防護的要求是次要的。其最重要任務是:壓制和消滅敵人師、軍炮兵的炮兵連,剝奪防禦的炮火掩護和保障,爾後壓制和消滅預備隊、指揮樞紐和補給基地,也就是壓制一切,以削弱和在物質、精神上瓦解防禦;後者則是一戰時期坦克設計理念的延續,仍屬於一種塹壕突破機器,以重型裝甲和對有生力量、土木工事有效果的殺傷性火力為重。值得注意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從本國實際出發紛紛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而當時的英國之所以將坦克,以立法的形式劃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兩類,除了複雜的軍事和政治原因外,也有對技術發展潛力估計不足的謹慎因素在其中-----根據對當時技術水平的現實性考量,英國人並不認為有可能製造出既可滿足偵察、警戒、巡邏任務,又可滿足步兵支援任務的所謂「萬能坦克」。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技術的極速發展超出了英國人的想像,仍然固執的按照「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劃分的英國坦克設計理念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以至到戰爭末期,由「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不斷技術升級而來,機動、火力、裝甲全面均衡的「百人隊長」,終於將由「丘吉爾」步兵坦克升級而來的「黑王子」,擠落馬下,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說明-----技術的發展一旦使「萬能坦克」由不可能變得可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劃分便就此壽終正寢了。

蜿蜒中前行:英國坦克設計理念(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勝利」來了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虛妄的白象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