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平城與洛陽的對比看孝文帝遷都

從平城與洛陽的對比看孝文帝遷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其漢化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舉措,遷都洛陽使北魏進一步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也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與洛陽自身的優勢以及舊有都城平城的劣勢是有極大關係的。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平城縣之基礎上擴建而成。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然而平城所處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和繼續作為都城的作用。

平城,位於山西省西北部的大同盆地之中,它「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踞天下之背」,且北踞方山,西踞武州山,南帶桑乾河,形勢險峻,是邊塞要衝,中原地區的北大門,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這是游牧民族佔領、攻打異族的重要根據地,卻不利於北魏對中原地區的控制。雖然它在北魏前期作為都城,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到北魏中期以後,北方的另一支少數民族,(柔然)逐漸壯大,經常進犯北魏雲中地區一帶,威脅到平城。另外,它地處偏北,政治影響無法遍及中原地區,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因此隨著北魏的不斷擴張與強大,平城的政治功能卻不斷在弱化。

另一方面,平城位於我國北方,地勢高寒,氣候偏於寒冷,不利於農業生產,且常發生水旱疾疫之災,另外,平城土地資源有限,除大同盆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生產基地外,代北其他地區則以畜牧業為主。相對而言,平城的居住環境不如中原地區了。但在平城時代,由於不斷地將中原的漢族與其他各地的游牧民族遷到平城,使平城畿內(相當於今山西的大同、朔州兩市所轄範圍)的人口急劇增長。因而平城的生活物資的生產能力是不能滿足其人口糧食及其他供給的。另外,平城與中原地區的交通不是很便利,不利於及時從外地對平城進行糧食供。

更重要的是,平城作為一個邊塞城市,它缺乏傳統漢文化生根發芽的土壤。它是北魏游牧文明發展的根據地,卻沒有農業文明的積澱,也沒有發展出建立在農業文明之上的思想文化,無法對整個北方、中原地區進行政治影響,文化輻射。且平城是守舊鮮卑貴族的陣營,在這裡進行漢化改革,阻力重重。為了爭取更為寬鬆的政治環境,需要遷都。這就註定了平城將喪失都城的地位。

與平城不同,洛陽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居天下之中」,「閫域中華,道理輻輳」,利用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從大範圍看,洛陽地區屬於一個盆地。它北有天險黃河,背依黃河邊的邙山,中間有洛水和伊水流過,西為連接關中平原的函谷關,華山的狹窄通道,也是天險,南有嵩山和龍門,東接平原,但也有一處關口——虎牢關,又名武牢關,在現滎陽縣汜水兩岸,處東西交通要道,南迎嵩山,北拒廣武山,西與北利於防守。而洛河平原與邙山,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樹林蔥茂,東南方向可以通過黃河、漢水、淮河上游,直達華中與東南沿海,在軍事、經濟、交通上都是一處適於建都的地區。作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一旦控制了洛陽,就等於控制了中原地區。

另一方面,孝文帝遷都洛陽是看中洛陽能通四方之漕運,便於其進行對南朝的征伐,故都洛將事關軍國大計問題。同時,與平城偏於寒冷的氣候對比,洛陽相對暖和些。另外由於在經濟、交通方面的便利,洛陽可以很好地解決人口問題及糧草運輸問題,這樣,洛陽顯然比平城更適宜人們居住。

洛陽不僅僅在交通、氣候、經濟的條件上比平城優越,更重要的是洛陽的政治影響力及其深厚的漢族文化積澱。從東漢到北魏期間,共有東漢、曹魏、西晉三個王朝定都於此。其在歷史上的政治地位可見一斑。而且,都洛陽可以避開鮮卑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進行徹底的漢化改革,推進拓跋族的前進。另外,都洛陽還可以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鞏固北魏的統治。而在文化影響上,洛陽地區是我國文明起源之一。自殷商以來,洛陽一直我國漢族文化的中心之一,其擁有著深厚積澱的文化底蘊。如在東漢時期,洛陽的太學鼎盛一時,到西晉時代,太學在洛陽依舊有很好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洛陽的文化影響不是一般古城能比及的,更不用說平城了。正是由於洛陽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完全符合游牧文明逐步向農業文明轉變所需要的國家都城向政治、文化中心轉移的條件。可以說,洛陽無論是在政治影響上還是在文化輻射上,均可充當北魏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射粉團、賜梟羹、養鴝鵒?你沒聽說過的端午習俗
眼睛沒瞎,但接下來看到的一幕把他嚇死了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