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梅縣辣木樹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

梅縣辣木樹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

梅縣辣木樹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

1 發展種植現狀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介於北緯23°55′ ~ 24°48′,東經115°47′ ~ 116°33′ 之間,年平均氣溫21.3℃,平均降雨量1 528.5 mm,年均相對濕度78%。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乾冷同期,但易旱易澇。主要災害天氣有:春季低溫陰雨,倒春寒;5 ~ 6月的龍舟水和夏秋間的颱風雨;秋季寒露風和冬季霜凍等。

梅州空氣質量好、富硒土壤分布廣,很適宜辣木樹種植。2000 年以來,梅州市農業科學院、梅州華鼎新維辣木科技有限公司引種種植辣木樹,先後在梅縣區程江鎮、水車鎮、鬆口鎮、白渡鎮、梅江區等地推廣種植10 多年,以企業+ 科研機構+ 基地+ 農戶的模式,推廣茶栽式、蔬栽式、產籽式3 種定植方式帶動廣大農民發展種植。

近年來,廣東鴻基農林生物有限公司在梅縣區程江鎮滸州村蔬栽式種植辣木樹13.33 hm2,並成功研發出辣木雞、辣木面、辣木酒、辣木腐竹、辣木籽、辣木茶等產品。目前,辣木深加工產品仍供不應求。梅縣區通過10 多年的栽培種植,廣大種植戶取得較好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同時也積累了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經驗,有力地促進辣木產業朝著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品牌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培育無公害、綠色、有機安全食品。

2 辣木樹生物學特性

辣木樹(Moringa oleifera) 為辣木科辣木屬植物,又稱鼓槌樹,辣木樹枝葉美麗,花黃白色,有香味,通常作為觀賞樹木。既是多年生熱帶落葉喬木,又是特色葯食兩用植物。

辣木樹樹齡可達20 年。其適宜生長溫度為25 ~…35℃,在有遮陰的情況下能忍受48℃的高溫,也能耐受輕微的霜凍,嚴寒可使辣木的地上部分死亡,但是嚴寒過後新芽會重新萌髮長成植株。為多年生速生樹,主根很長,根有辛辣味,粗生易長,耐貧瘠,抗旱能力強,抗病蟲能力強。生長量大,樹高可達10 ~ 12 m,樹榦直徑可達20 ~ 40 cm 以上。主幹直立,達到1.5 ~ 2 m 時才開始萌生主枝。主枝的延伸無一定的規律,其樹冠極像一把傘,抗颱風能力較弱。在枝梢頂部交織形成2 ~ 3 排羽狀複葉,長20 ~ 70 cm,小葉長1 ~ 2 cm。花白色或奶黃色,氣味芳香,花序長10 ~ 25 cm,瓣寬2.5 cm,5 個萼片、5 個花瓣、5 枚雄蕊與5 枚退化的雌蕊。果莢具有3 裂,長20 ~ 60 cm,干時3 開裂,每莢含種子12 ~ 35 粒。種子圓形、褐色,其上有3 個紙質白翼,果期6 ~ 12 月。

辣木根、莖、葉、花、種子均可食用。樹葉當菜吃,樹根煲湯喝,籽粒可以榨油,具有保健、藥用、美容等作用。據了解,辣木富含20 種氨基酸,其中8 種為目前無法人工合成的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具有「高蛋白質、零膽固醇」的特點,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被國際糧食組織認為是解決人類健康長壽夢想的一種理想糧食替代品。2012 年,國家衛生部把辣木樹列入「中國新資源食品」目錄。

3 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

3.1 選地

選擇降雨量在250 ~ 3 000 mm 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背風向陽,交通方便,25°坡度以下的山地、水田、旱地、菜地,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灌良好的壤土、沙壤土、紅壤土或微鹼性土壤,在pH 值為5 ~ 9 的沙質土壤中最為適宜。

3.2 選種

宜選擇無霉變、無蟲蛀、顆粒飽滿、乾燥的圓形帶褐色或呈淺褐色的籽粒種子,去殼後是杏仁狀的種子。一般每667 m2 用種量42 ~ 45 g。

3.3 育苗

一是播種育苗,直接將種子播於穴內,每穴播2 ~…3 粒,覆土1.5 ~ 2 cm,播後l0 ~ 12 d 發芽,出苗後選擇1 株健壯的幼苗即可。二是扦插育苗。選用帶頂芽的莖、枝條粗4 ~ 15 cm、長100 ~ 150 cm 的枝條進行扦插。扦插時應把1/3 的插條埋在穴里,蓋土,蓋草保濕,易於促發生長根系,成活率高。

3.4 種植時間

梅州地區春夏秋3 個季節都可以種植,以春季條萌動前種植為最佳。

3.5 矮化密植

根據收穫辣木的植株部位的不同,決定不同的辣木種植方式。不同的種植方式每667 m2 種植的數量也不同。菜栽式的株行距1.5 m×2.5 m,每667 m2…約種178 株;茶栽式的株行距2.5 m×2.5 m,每667 m2 約種107 株;籽栽式的株行距2 m×2.5 m,每667 m2 約種133 株。

3.6 種植方式

育苗移栽是用營養杯育苗,移栽時保護好幼根。採用深溝高畦的條帶式種植,土地在整畦前施好基肥,挖50 cm×50 cm×50 cm 的種植穴,每穴施腐熟有機肥20 ~ 30 kg、0.2 ~ 0.5 kg 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與土拌勻,回土高於地面10 cm 左右,施入基肥後整畦。在畦中心挖穴,深度略高於辣木苗主根,將辣木苗放置穴中央,扶正苗木,培土,踏實,覆土高於地面5 ~ 10 cm,植後澆足定根水,蓋草保濕。

3.7 田間管理

3.7.1 幼齡樹管理 辣木移栽成活後,勤施薄施肥水,保持土壤濕潤,經常檢查紅蜘蛛、蝶類幼蟲、根腐病、白粉病等病蟲害,適時選用對口藥劑進行綜合防治。

3.7.2 成年樹管理 (1) 合理施肥:一是在採收豆莢前1 個月,株四周穴施或溝施0.3 ~ 0.5 g複合肥、有機肥2 ~ 3 g 或火土灰5 ~ 6 g,淋施腐熟淡糞水或沼氣水。二是春季春芽萌動前,11 ~ 12 月結合清溝、清園,株施複合肥0.5 ~ 0.6 g,以利促梢長根。

(2) 水分管理:辣木根系主根長,抗旱能力強,需水量不大,樹盤四周覆蓋雜草,降溫保濕,乾旱季節要適當灌水,5 ~ 6 月份雨季注意排除積水,以防爛根。

(3) 防寒防凍:廣東梅州梅縣區從立冬到春分,低溫陰雨氣候,因樹根部溫度低於5℃會凍死。因此,辣木樹根部需要鋪1 層稻草,莖幹部分包紮、塗白,霜凍後噴水解霜,修剪凍壞的枝條和枯枝、交叉枝、病蟲枝等。

3.7.3 密植樹園合理修剪 辣木樹粗生易長,一般生長在7 m 以上,採收鮮葉為主的,在株高0.5 m左右時定干,以3 ~ 4 m 高為宜,每年冬季短截至1 m 內,留2 ~ 3 個枝條,促進分枝抽發鮮葉。採收籽粒為主的,在1.5 m 左右時定干,促其多發分枝,培育傘形樹冠。

3.8 病蟲害綜合防治

辣木樹病蟲主要有蝶類幼蟲、紅蜘蛛、潛葉蠅及尺蠖、根腐病、白粉病等。(1) 物理防治。手工抓除或剪除病枝葉,清出園外或深埋,加強管理促其重新抽發新芽。(2) 化學防治。蝶類幼蟲、潛葉蠅及尺蠖:一般在早晨、傍晚、陰天取食辣木嫩葉、嫩梢,在新梢期,幼蟲處於低齡期用藥,可選用2.5% 敵殺死…3 000 ~ 5 000 倍,或20% 氰戊菊酯3 000 ~ 5 000倍液等常用殺蟲劑噴霧。紅蜘蛛:群集在嫩葉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葉片正面初為灰白色,逐突變黃,受害嚴峻的葉片乾枯掉落,可選用1.8% 阿維菌素…2 000 倍,或5% 尼索朗乳油2 000 倍液噴霧。隔7 ~…10 d 左右噴1 次,接連2 ~ 3 次。根腐病:苗期積水或水分太多時易發生根部腐爛。白粉病:主要危害嫩葉,可選用粉銹寧、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防治。

3.9 採收

辣木樹梢、葉、果等均可食用,根據所需用途選擇採收植株的部位。

3.9.1 採收嫩梢為主 辣木樹當年種當年可以採收,植株高1 m 左右,主莖直徑達到2 m,待嫩梢長到30 ~ 40 cm 時,在其木栓化處20 cm 進行採摘。即輪流採摘整株嫩梢的50%,留下的50% 嫩梢繼續生長,不修剪。或采全部長約30 cm 以上的嫩梢,每採摘3 次修剪1 次。采梢後的植株必須保留適當的葉片,確保其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以利生產。營養充足條件下,一般雨季約25 d 可采1 次,旱季40 d…左右采1 次。

3.9.2 採收葉片為主 在植株主莖直徑達到3 cm,有效分枝直徑達2 cm 左右,葉片呈深綠色時進行采…收。採收時直接用手從複葉葉柄基部採摘整個複葉或採收與修剪相結合,先用枝剪剪下2/3 ~ 3/4 長的枝條,再從剪下的枝條上採摘葉片。一般90 d 可採收1 次,每年采4 次。

3.9.3 採收果實為主 每年可在6 月份後採收菜用果:食用辣木蒴果內的嫩種仁,應待蒴果內的種仁膨脹結束時採收。觀察到果皮為淡綠色、蒴果半木栓化時,進行手工採收果。9 ~ 11 月份採收制種果:成熟的辣木蒴果,其果皮呈黃褐色,侍果皮趨於乾枯時即可採收。

3.9.4 保鮮或乾燥 (1) 保鮮:應及時將採下的嫩梢用保鮮膜密封,放置在低溫(5℃ ) 的冷藏環境中貯存,一般保鮮期可達5 d 左右。(2) 乾燥:採收嫩梢、嫩葉後忌長時間堆放。長時間堆放的葉片容易發熱、發黃併產生酒味,堆放過久的葉片如熱水燙熟,呈黃褐色,嚴重影響品質。要及時攤涼乾燥處理,晴天時,採收的葉片可以直接在曬場上攤放,3 ~ 4 d 後即可自然乾燥。如遇雨天,則應及時將採下的葉片放入熱風乾燥箱中乾燥,箱內溫度調到50℃,乾燥4 ~ 5 d即可裝袋收貯。

3.9.5 貯存 採下的菜用蒴果,在常溫下可存放1 ~ 2 d,若放置在低溫(5℃ ) 的冷藏環境中,存貯期可達5 ~ 7 d。用作制種的蒴果,採收後應及時去除果皮,種子在室溫下自然晾乾後用透氣性好的塑料網袋裝放,存放時間以1 年為宜,時間較長會影響種子出芽率。

梅縣辣木樹矮化密植標準化栽培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藍莓種植中花薊馬蟲害防治方法
葡萄果實發育期怎樣管理?

TAG:青錢柳 |